雁北地區
首先說本文是筆者上文《桑乾河,一條以東胡古族命名的河》的增補部分,眾所周知桑乾河發源於晉西北的管涔山,橫穿筆者家鄉雁北地區,向東流入河北。當流經北京時稱永定河,又稱盧溝河。流到天津,匯入海河入海。從前,永定河這一段也叫桑乾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才改名永定河的。
桑乾河在戰國時稱「浴水」(《山海經·北山經》),秦西漢稱「治水」(《漢書·地理志》)。東漢時,下遊仍稱「治水」,上遊則是稱「稱「治水」,上遊則是稱「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漢族則稱全河為「稱「治水」,上遊則是稱「(三滴水加纍)水」。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漢族則稱全河為「(三滴水加纍)水」,而其上遊遷入大量鮮卑族。
桑乾河
鮮卑族稱其居地近處的支流或某段主流為「溹涫水」或「桑乾水」。隋統一後,河的兩岸居民鮮卑族、烏桓族眾多,相對來說,漢民顯得少了,於是整個這條河被叫做「桑乾河」直到現在。
《史記·匈奴列傳集解》引服虔雲「東胡,烏丸(桓)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可見「東胡」並非該族的本名,是漢族因他們在胡人(匈奴)之東,而將其稱為「東胡」的。而其本名為「索國」或寫成「索幹」、「桑乾」但這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桑乾河
在我國東北,古時有「肅慎」國。《國語·魯語》記有:周武王克商後,「肅慎氏貢楛矢、石磬」。《書序》也載:周「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息慎」當即「肅慎」,春秋、戰國時稱「東胡」,秦、漢時稱「烏桓」、「鮮卑」,三國、西晉時叫夫餘」、挹婁」,東晉南北朝時稱「勿吉」、「契丹」、「庫莫奚」、隋、唐時叫「靺羯」、「室韋」,五代時稱「女真」。
故而,《金史·本紀第一》說:「金之先世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也」。最古的名稱既萎「肅慎」,而「肅(慎)、「息(慎)、「索(幹)」「桑(幹)」皆一音之轉。「肅慎國」可簡稱「肅國」也可寫成「索國」。「國」與「幹」一音之轉,後來「索國」便寫成「索幹」、「桑乾」了。
雁北地區
東北是東胡的老家,至今未發現東北有地名為「索幹」或桑乾」的,何以東胡後裔於新遷居之處則多用其古名為號呢?這可與現代相比。唐朝已經過去1000多年了,這期間中國的名稱經過許多變化。在國內誰都不自稱為「唐人,但在國外,至今仍有許多中國人聚居處稱「唐人街」。這是因,遷居別處易起思鄉之情,故喜用古名以寄託之。
東胡人於新居地用古名「索幹」、「桑乾」正是這種情況。總之,「桑乾(乾)」可寫作「索幹」為「肅慎國」之簡稱「肅國」之音轉。光緒《山西通志·山川考·桑乾水》條中的按語說:「索幹」、「溹涫」是「因音皆近桑乾,而遂與漢(桑乾)縣之名相混」。認為是偶然巧合。筆者以前也同意這一觀點。現在看起來,二者不是音近而混,實是同源異寫。
雁北地區
桑乾河名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其變化是要得到兩岸廣大人民的認可的。絕不會於某日請來個通《周易》的老先生給河按照《卦象》起了個「桑乾」的名字,或按照《說文》起了個「溹涫」的名字。即使真有這樣一位老先生肯為此舉,也不會為沿岸廣大人民群眾接受的。這與把桑乾河名同「桑樹」與「乾涸」聯繫起來解釋同樣犯望文生意的錯誤。
「桑乾」、「索幹」既是東胡的古名簡寫。「索幹部」就不是以「桑乾河」名而轉的音,倒是「桑乾河」是由「索幹」部而得的名。
雁北地區
《隋書·地理志》馬邑郡轄下神武縣的《注》中有「後魏置神武郡,後齊改太平,後周置郡。有桑乾山」可見「桑乾」可作山名。當時此山附近定然有不少鮮卑人遊牧期間,所以用其族之古名而名其山。後人對「桑乾」一詞的來源不解,在近年中華書局刊印點校《隋書:地理志》時,竟將「桑乾山」改為「桑乾水」,實是一誤也。
魏都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