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充電寶變竊聽寶」,懲治刻不容緩
江蘇南京警方接到群眾舉報,有人在網上銷售有竊聽和定位功能的充電寶。據此,警方摧毀了一條包括生產廠家、銷售代理在內的網絡黑色產業鏈,抓獲犯罪嫌疑人28名,繳獲相關設備2000多個,受害人遍及全國32個省市自治區。
較之以往的個人信息竊取案,「充電寶變竊聽寶」更具技術性和偽裝性,「黑手」伸向了通話語音、行動軌跡等更私密的內容。警方介紹,一旦音量達到50分貝以上,「充電寶」就自動開始竊聽,並將聲音發送到不法分子運行維護的網絡平臺上,使用者的相關信息也能被對方一覽無餘。名為「充電寶」,實為「竊聽寶」,令人細思極恐,懲治刻不容緩。
打擊黑色產業鏈要從源頭入手。2015年1月開始施行的《禁止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偽基站」設備的規定》明確指出,禁止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非法生產、銷售、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和「偽基站」設備。非法竊聽,侵犯公民隱私,性質惡劣。江蘇南京警方「亮劍」,抓捕犯罪嫌疑人,不僅是對黑色利益鏈背後的「罪魁禍首」嚴厲打擊,更震懾了其他嫌疑人。
「專用號段沒專用」必須引起重視。「充電寶」之所以能竊聽並定位,是因為內置了通話和定位模塊,並用上了「物聯網專用號段」SIM卡。該號段的SIM卡本應專供物流公司等企業用戶使用,只有通過層層審批才能申請到,且只能用於專門傳輸車輛定位等信息。「專用號」竟然變成了「竊聽號」,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運營商有沒有發覺「異樣」?有關方面會採取怎樣的補救措施?只有把這些問號拉直,才能有效堵住漏洞。
對消費者自身來說,也要提高警惕。有竊聽功能的充電寶常常沒有品牌、不標明生產企業,這樣「來歷不明」的充電寶,使用前最好打個問號。不久前,公安部網安局官方公眾號也提醒,共享充電寶可能被植入木馬程序,一旦插入手機,可能會盜取個人信息。通過正規商家購買正規充電寶、不使用陌生人的移動電源、重視手機彈出的「信任提示」等等,也是必要的自我保護。
「充電寶變竊聽寶」,絕不是小事。只有各方協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在打擊違法犯罪的同時,積極彌補疏漏,保護好用戶的隱私。
[來源:人民網 編輯: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