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上,最炙手可熱的技術之一,就是航天回收技術,其中包括火箭回收技術,載人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與無人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取得突破,都可以讓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登上一個新的層次。就在9月4日下午時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傳出一個好消息,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
據了解,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發射升空,將會進入預定的飛行軌道,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最終會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
其實,太空飛行器可重複利用,最大的意義在於降低航天項目成本。因為當前全球大部分太空飛行器,大多是執行一次性發射任務,如若可以推進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的發展,就可以降低航天成本,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
在這方面,美國作出了很好的示範,無論是獵鷹九號火箭回收技術,還是龍飛船的重複利用,都代表了全球航天發展的未來潮流。以火箭回收技術為例,如若可以回收火箭的第一級與第二級,發射成本可以省去98%,應用前景非常遠大。
我國發射可重複利用的太空飛行器,實際上也是順應世界潮流。因為航天發展需要的資金非常多,如若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使用航天回收技術,就可以拿出更多的資金,推進其他領域的航天項目,例如火星探測。
某種程度上,我國航天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並不容易,在過去幾十年裡,多次向西方國家釋放善意,尋求聯合發展航天項目。但出於各方面的考慮,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拒絕合作,並採取技術封鎖的方式,阻止中國航天的發展。
功夫不負有心人,過去幾十年裡,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推進行航天項目時,著眼於未來,研發相應的航天技術,為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火星探測與北鬥導航工程取得成功,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其實,航天領域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以美國為例,在上個世紀,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突進太空梭項目,多次的發射失敗與發射成本過高,讓美國不得不放棄這一項目,這也是導致美國在載人航天領域,一度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不得不搭乘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來往於國際空間站。
對於我國來說,成功發射可重複用試驗太空飛行器,就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表明航天領域,我國並未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向未來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