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通訊員 曹錦)「左手邊是一冊展開的書卷形象石雕,前方一個大硯臺獨具匠心,蘸滿濃墨的筆正準備揮墨;東面樓上八個大字『書畫立校,翰墨育人』,還有騰蛟亭、問天閣、清漪園等設計精美的亭臺園林……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實驗小學,隨著少先隊講解員的介紹,印刻著書香之美的校園風景映入眼帘。
教學樓走廊牆壁被師生書畫作品填滿,連路燈杆上掛的字畫,都訴說著,該校和書畫藝術的不解之緣。
蕭縣實驗小學創辦於1838年,原名龍城書院,重視書畫藝術教育是學校傳統。長期以來,該校每周三天開設面向全體學生的寫字課。同時打造「龍城書院」,展出從學校走出的書法名家、在校師生的作品。
「學校有許多名人書畫,我覺得非常自豪,習慣放學以後留在學校裡練習。」六年級學生黃安貝告訴記者,自己喜歡書寫、繪畫祖國大好風光,藝術給自己成長帶來快樂。
「美育對智育有促進作用,學生想像力豐富了,文化課成績也會提高。很多學生剛來時很調皮,進校後通過寫字、繪畫,對性格潛移默化影響。」該校副校長李德民告訴記者,2005年開始,學校開展兒童詩歌教育,讓學生先會讀再學寫。學校還定期開展教師基本功比賽,每位老師每周用硬筆書法在練習本上寫詩,並在小黑板上練粉筆字,定期檢查。
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該校少先隊大隊輔導員張波介紹,學校少先隊先後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雛鷹大隊」等榮譽。另外,學校還開設電子琴、二胡、電腦、兒童詩寫作、魔方等若干個興趣小組。
近年來,團蕭縣縣委與該校深度合作,利用組織優勢,依託少先隊活動和興趣課程,提供參觀交流、實踐平臺、競賽活動,讓書畫教育浸潤青少年內心。
「我們有十六個班,接近700人,大多來自鎮上及周邊,音體美課程有專職老師。這些年,又將鄉村少年宮和少先隊活動課用活了,五個活動室和科技室開展活動。」來到蕭縣劉套鎮中心小學,校長王剛及老師正帶領學生練習硬筆書法。
他告訴記者,書畫育人是學校教育的主題,每周要開展一次寫字課。「每年,學校和鄉鎮團組織合作,開展校園藝術節,邀請書畫家進校園教學,讓孩子們靜心訓練,沉下心來學習。」
學校不遠處,就是劉套鎮文化站所在地。該鎮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自古以來文人墨客聚集。如今,文化站裡,能看到老中青三代人在一起練習書畫,這裡也是該鎮青少年藝術教育校外實踐場所。
除了書畫藝術教育,在蕭縣,也不乏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和手段。
在位於石林鄉的淮海初級中學,校園紅色主題廣場和淮海戰役展室吸引了記者。走進展室,人民踴躍支前的生產生活、物資籌備等圖片資料俱全,小推車、紡車、提燈、風箱等後勤用具、交通工具依次擺放,還有淮海戰役總體趨勢圖、解放軍戰鬥圖片、作戰沙盤等。
校長李大橋回憶,石林鄉是淮海戰役陳官莊殲滅戰的中心區域,很多學生都是聽著淮海戰役的故事長大的。2012年,學校籌備打造展示館,老師請學生家長去協調,鄉親們很是支持,搜集、捐贈了很多老物件。
近年來,該校在石林鄉團委協助支持下,從環境建設入手,注重校園文化硬體建設;鄉團委聯合學校編纂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紅色記憶》和校刊《淮海風採》,將革命傳統教育與校本課程結合。「和團組織合力,將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珍貴的紅色文化用好,共同推動紅色教育。」李大橋介紹。
「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和抓手,加強團教協作建設,動員基層團、隊組織力量,挖掘、鄉鎮、學校等場所的傳統文化資源,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精神補給。」團蕭縣縣委負責同志表示,團、隊組織就地取材,開展豐富且紮實的儀式教育、文化教育、實踐教育,能提高團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將青少年思想引領工作做深做實。
(圖片均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