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許多人的老家都在鄉村,幾代同堂,一大家子人,孩子大了都要分家,人情世故,家長裡短,如果關係處理不好,往往鬧得雞飛狗跳。
但一個同濟大學的學生,卻用設計的手法,讓一大家子四代人,重新又生活在同一屋簷下,還完美解決了婆媳關係的問題。
湖南雙峰縣的村子裡,有一幢造型奇特的家宅,這是建築師王旭潭設計的四代同堂之家,設計建造時,他26歲,還在同濟大學讀研二。
那一年,他過年回家,爸媽時常念叨著子女都長大了,要重修房子,「你讀建築系的,到底學了點啥,你把老家好好設計一下,讓爸媽看看……」
接到甲方「爸爸」(甲方真的是爸爸)的委託,自然不敢怠慢,但王旭潭沒有著急動筆,他從一個建築師的角度,開始重新思考,建築如何「重構」中國鄉村大家族的關係問題。
農村的傳統是兒女成家後,便要分家或擴建老宅,如果家人距離遠了,就產生隔閡,但擠在一起生活,又往往矛盾爭吵不斷,甚至反目。
從小在村裡長大,王旭潭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包括自己家中,奶奶和媽媽,長年以來婆媳矛盾激烈。
他希望用建築,讓四代同堂的一家人又重新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又通過建築,讓每個小家庭既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又有一家人一起聚會的公共空間。
想了快半年,終於想出了四個空間相連又獨立的家宅模樣,但它一直停留在圖紙上。
王旭潭手繪草圖
王旭潭的父母養育了兩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已經各自成家。一個家衍生出了三個小家,家宅也是如此,一層大鋪開的傳統坡屋頂支撐起三個獨立的簡約方盒子。
由於資金的問題,等到王旭潭已經工作了半年,有了些積蓄,便和哥哥姐姐三個人商議,三兄妹一起出資把這房子建起來。
父親本身就是一位工匠,他帶領村子裡的泥瓦匠人,親手一磚一瓦地蓋起房子。
王旭潭(右一),王旭潭哥哥(右三),王旭潭父親(右四)
作為一個設計師,王旭潭還在這個家宅裡,提現了建築的「寓意」。
一層的坡屋頂,象徵父母和長輩被壓彎的腰,承擔起上面3個套間。而立面採用了青青瓦鋪砌,象徵著老一輩人的傳統。
攝影:陳遠祥
為了這個立面,也是煞費苦心。
現在建房都用瓷磚,青瓦很難找到,父親去鎮上倒閉了十幾年的瓦廠,把囤積在那裡、被看成是垃圾的瓦片拖了回來。從高處俯視這座房子,青瓦與田地十分相融。
一樓是爸媽、奶奶以及公共的起居空間。其他空間安排來源於血緣關係。
哥哥生活在老家,他的套間非常接近父母所在的一樓,便於照顧,王旭潭和哥哥的套間扭結在一起,有一個公共樓梯。
哥哥的套間中,設計了一邊高、一邊低的樓梯,孩子最喜歡在這裡玩,樓梯的扶手,是父親砍來的木枝做的,這既節約成本,又保留了鄉村的味道。
哥哥的套間,設計了獨立的廚房,這就避免了嫂嫂和母親之間的婆媳矛盾。
因為姐姐平時不住在家裡,奶奶就住在姐姐相對獨立的套間,也有自己的廚房。
每個套間,他全部設計和安裝了分戶電錶。因為從前在老宅中,家人就常因為做飯、用電這些小事而爭吵。通過這樣的設計,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矛盾的源頭。
一樓餐廳,王旭潭特意找來一張大長桌,全家人逢年過節都能在一張桌上吃飯,四代同堂其樂融融。因為從前孫輩和老人都是分散在小方桌吃飯,本來一年也見不到幾次,分開更加隔閡了。現在有了這樣一張桌子,一家人又可以聚在一起。
王旭潭在新房結婚時,家人圍坐在長桌
姐姐遠嫁,和姐夫一家人回來的時候,需要一個相對有安全感的距離,所以在東側有一個獨立套間。
而王旭潭自己的空間,建築師的「詩意」和「情懷」全在這裡體現啦。
他說關於老宅的記憶,就是在天井裡聽雨的聲音,所以他也給自己來一個天井,種滿了竹子,雨天可以聽聽雨聲,後來許多小鳥都到天井的樹上,一到早晨就嘰嘰喳喳的。
村民幹完農活回家,傍晚總是喜歡在坐在門口聊聊家常。
在他的新房子裡,他也把這個場景保留下來,宅子的門口做了木頭長椅,村民幹活回來,都可以聚集在長椅上休息,王旭潭的父母也會請他們喝茶。
長椅設計了一高一低,方便大人和小孩一起落座,還能躺著,頭頂屋簷遮風避雨。
在農村,白天家家戶戶都是暢著門的,你可以隨便走進去跟老鄉聊聊。
而王旭潭的新家也是這樣,屋外一點圍牆和臺階也沒有,入口完全開放,王旭潭每次回家,發現村裡的小朋友都跑進家裡面來玩。
保留了門前50㎡的菜地,「看著房子建好,我媽真的非常開心,她變得喜歡在房子外部做很多的美化,種上了果樹,種了花,有任何的收成她都會給我寄來,蘿蔔白菜、整袋的橘子……」
現在的家宅中,幾乎沒有了爭吵聲,而且有了更多空間,王旭潭的小叔一家人也會回到奶奶身邊過年,她很高興。
王旭潭的媽媽在門前田地
其實在造房子的整個過程中,村裡人的非議和爭議不斷,說這個房子奇形怪狀。
直到有一天,爺爺生前的一位朋友,他遠遠看到這個房子,骨架都出來了,通風採光也能感受到,他走進來和父親在屋頂上聊天,他說爺爺要是看到這個房子,做夢都會笑。
父親也漸漸覺得有些驕傲,這是兒子作為建築師的第一個作品,他親手幫兒子實施了出來。
「我們在上海工作,外面再怎麼好也並不覺得是家,所以我才會有這麼濃烈的想法,在又沒錢又沒經驗的情況下,去做這件事。」
建房的那一年,王旭潭的收入全部投了進去,都是靠太太養活。土建加上裝修,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最後總共花了86萬。
家宅建好之後,一位同鄉慕名找到王旭潭,請他為他們四兄弟建別墅。
「還有個40多歲的大叔通過各種渠道找到我,他說看到我那張草圖,哭了很久。因為他也在農村長大,了解這種家人之間的關係。」
「做這個設計的時候,我還是學生,可能各方面能力都不強,但是我覺得哪怕到了再大的年紀,回想起來,出發點才是這個建築最精彩的地方,之後的工作,不會再有這麼純粹的追求。」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侵刪
文章整理:民宿客 mins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