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湖北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仍是湖北省的頭等大事,但春耕生產也成為湖北當前非常緊迫的任務之一。
此前,湖北省政府官網發布《關於統籌做好農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到,「利用今日頭條、抖音等融媒體,開闢專題和話題,邀請專家線上開講湖北三農抖音課。「
基於此,在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為幫助廣大農人朋友在疫情下,更安全更高效地開展春耕作業,字節跳動扶貧發起「戰疫情 助春耕」系列公益直播課,並聯合中國社會扶貧網、35鬥等,邀請行業一線資深專家學者,傾囊相授,答疑解惑,幫助農業生產經營者做好春耕準備,為春耕開展和農業大豐收保駕護航。
近期,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張照新研究員和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農業解決方案部鄧曙東博士分別帶來了《疫情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政策及應對》和《農資漫談》的課題講解。
以下內容根據嘉賓分享速記整理。
張照新研究員:疫情下農業農村政策解析
講者介紹:張照新,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農業經濟系,經濟學博士。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產業與技術研究室室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民合作社和農業補貼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農業部軟科學課題和國際合作課題12項。龍頭企業社會責任、農業補貼政策研究成果被決策部門採納。
從宏觀層面上看,疫情會使中國經濟出現一定程度的停擺,影響重大且多維度。而日本韓國正處於爆發期,對於國家進出口來說是雙重打擊。
從農業產業來看,一是消費行為改變:禮品消費減少;二是營銷模式改變:線上消費急劇增加,比如盒馬生鮮、京東生鮮、美團、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銷售額大幅增加。
此外,出口受到巨大影響,基本停滯(如下圖所示):
中央高度重視農業生產
習近平指出: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
政策要點在於加大糧食生產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種糧基本收益,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主產區要努力發揮優勢,產銷平衡區和主銷區要保持應有的自給率,共同承擔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要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並加快推廣使用,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要做好重大病蟲害和動物疫病的防控,保障農業安全。要加快發展生豬生產,切實解決面臨的困難,確保實現恢復生產目標。
農產品生產的重要性
從需求角度看:糧食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春節期間。無論是居民,還是商家,都有一定的備貨,在最初的階段影響相對較弱。但隨著時間的持續,危險性越來越大。
從農業產業角度看:春季農時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春季過後正是我國農業生產逐步拉開序幕的節點。
從供給角度看:進口具有不確定性,因為隨著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必然對於貨物帶來巨大影響。
1號文件 :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穩定糧食生產
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保持基本穩定。調整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推進稻穀、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
加快恢復生豬生產
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引導生豬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逐步減少活豬長距離調運,推進「運豬」向「運肉」轉變。
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
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建設一批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郵政快遞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對其在農村建設的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
未來展望及建議
1.農產品供給呈現緊平衡
糧油大宗產品:國內生產穩定,進口不確定性增大;
果蔬產品:供給相對平衡,但結構性矛盾會凸顯 ;
畜產品:豬肉短期供給仍將不足,進口可能受制約;
農產品價格後期有所回落,但估計保持在相對較高價位。
2.幾點建議
家庭農場:努力恢復生產供給能力;
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利用各種網上營銷方式;
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拓展服務範圍和領域,從生產環節到營銷環節;
發展各種形式的協作協同:產業化聯合體、訂單農業。
巴斯夫鄧曙東博士——農資漫談
何為農資?
農資即農用物資的簡稱,主要指種子、農藥、化肥等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以改變和影響勞動對象的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
種子漫談
春耕課程傳播範圍達到五萬人以上
俗話說「種子不好,豐收難保」,種子居於農業生產鏈條的最上源,是種植環節中最重要的一環,好的種子是豐產增收的基礎,也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常年用種量在125億公斤以上,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中國種業市場潛在市場容量約為900 億元。從產品結構來看,水稻種子約佔總體市場規模的21%,玉米種子佔33%,蔬菜種子佔31%,棉花種子佔8%,油菜種子佔3%,瓜果及其它種子佔 4%。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環境不斷惡化、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生產中對於單產高、抗性好的種子需求越來越明顯,種子的市場競爭優勢將決定著未來農業競爭的主動權。
陶氏益農與杜邦農化合併、拜耳收購孟山都、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巴斯夫收購拜耳種子業務等,種業巨頭加速整合,對全球資源及種子市場的爭奪日趨激烈。
國內種子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較小。據統計,全國現有持證經營企業8000多家,競爭非常激烈。良種的繁育及推廣,是目前推進種子生產轉型升級的關鍵
判斷種子的好壞可以從六個方面入手:
1.看「三證」, 即種子管理部門核發的「種子經營許可證」、「種子質量合格證」和工商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沒有「三證」的種子不能購買;另外,正規的種子外包裝上必須標註審定編號,沒有審定編號的種子不能購買。
2.看「純度」,要購買純度高的種子,沒有混雜或很少混雜其它品種的種子,一般純度要達到99%以上;種子粒形大小一致。
3.看「芽率」,在規定的日期內,全部正常發芽種子數佔供試種子數的百分率,即為發芽率,發芽率越高的種子,出苗越全,不同作物的種子規定的發芽天數不同,玉米、大豆、穀子、水稻、小麥、高粱等作物為7~8天,綠豆、花生為10天。發芽率低於85%不能作種子。
4.看「芽勢」,芽勢是指發芽試驗初期,在規定的日數內正常發芽種子佔種子數的百分率,稱為發芽勢,各種作物種子發芽勢的天數不同,玉米、小麥、穀子、綠豆、向日葵等作物為3天,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為4天。
5. 看「乾濕度」,凡是潮溼的種子都有可能發黴變質,在購買種子時,可將手伸到種子中間,憑感覺可判斷種子乾濕度,凡是無味且又是乾爽感覺,該種子是比較乾燥的;也可用牙咬一下,發出嘎嘎聲是幹種子,不發聲或一咬成餅,是溼種子,潮溼種子會發黴,降低發芽率,失去生活力。
6.看「新陳」,一般陳種子顏色發暗,胚部較硬,用手掐其胚部角質較少,粉質較多,芽勢、芽率低,播種後田間多表現為在土中已發芽,但扭曲無法露出地面形成幼苗;新種子顏色鮮亮,無蟲孔,發芽率和發芽勢較高。
肥料漫談
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肥料是人們用以調節植物營養與培肥改土的一類物質,是「植物的糧食」,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之一。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國和消費國,產能和產量佔世界31%,消費量佔世界30%,總市值近30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化肥生產企業3000多家,產量供過於求,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當前世界農作物化肥施用量為120 kg/hm2, 中國農作物化肥施用量為328.5 kg/hm2,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化肥過量施用、盲目施用帶來了成本的增加、環境的汙染、土壤的退化等一系列問題。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增強,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要求。國家開始大力推進低碳減排施肥方式發展現代農業,要求化肥產品向複合化、專業化、精細化轉變,以滿足農產品提質增效的要求。
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將成為未來肥料企業或農技相關部門的重要服務內容。
農藥漫談
農藥是指用來防治危害農林牧業生產的有害生物(害蟲、害蟎、線蟲、病原菌、雜草及鼠類)和調節植物生長的化學藥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藥生產國,可生產300餘種原藥、千餘種製劑,國內市場市值約500億元。中國農藥廠家約2000家,競爭激烈,產品質量及安全性存在隱患,全球最大的四家農藥生產企業均已進入中國市場並佔據較大市場份額。
農藥最大的意義在於對植物生產、糧食安全的保護,可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調查,在全世界都已正常使用農藥的情況下,每年仍有35%的作物損失,經濟損失達1200億元,若離開農藥,損失將高達70%
農藥作為防治病蟲草害、保護作物的重要手段,在農業生產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化學防治作為防治農業病蟲害的主要手段,80%-90%的農業病蟲害依賴化學農藥。
關於字節跳動扶貧
字節跳動扶貧是字節跳動創新事業部下專門負責扶貧業務的部門,成立於2018年,旨在通過今日頭條、抖音、火山等平臺持續傳播家鄉信息,助力鄉村脫貧致富。已發起「山貨上頭條」、「山裡DOU是好風光」、「扶貧達人培訓計劃」、「智美鄉村」等多個扶貧公益項目,累計培訓新媒體人才超過4.3萬人次,覆蓋530個貧困縣,學員創作內容量達227萬條,傳播量超過250億次。
關於中國社會扶貧網
中國社會扶貧網是由國務院扶貧辦指導建設的唯一社會扶貧網絡平臺,運用網際網路新技術和新模式,構建連接貧困戶多元化需求和愛心資源的精準扶貧平臺。扶貧展示面向全社會報導扶貧領域內最新政策、最新資訊、各地成功的扶貧案例、模式及扶貧工作中的感人事跡、先進人物,以此打造扶貧領域資訊平臺。
關於35鬥
未來農業是數位化技術、生物技術、智能製造技術融合發展的產物,在其推動下,全球農業行業正在產生新的組織形式、產業特徵和治理結構。當然,從交叉地帶、邊緣地帶發生的創新代表了不斷向上生長的力量,提供了生生不息的解決方案,構成了未來農業的全新生態圖景。
35鬥的核心價值是,在農業產業重構過程中,幫助創新力量找到全新的認知解決方案和最優實踐路徑。集聚向上生長的力量,與創新者同行,加速未來農業時代的到來。後續我們還將聯合字節跳動扶貧、中國社會扶貧網等合作夥伴,為產業帶來更豐富的服務。
聲明:本文來自35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