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因為書中沒有寫到楊過去管穆念慈,就主觀認為楊過對穆念慈這個母親不管不顧。那麼,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做以下幾點的解釋。
第一,作者寫作的時候不可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肯定突出重點。
這一點其實就是我剛開始說的,作者沒寫到的故事情節,不代表楊過沒有去做。比如楊過離開絕情谷的十六年期間,他做了什麼事情?作者沒有去細細去寫,但是我們讀者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楊過十六年間什麼事情都沒做,就陪著他的神鵰隱居著,偶爾去行俠仗義,去大海發呆什麼的。
同樣的道理,在楊過給自己父親立碑時,我們也不能因為作者沒寫穆念慈,就主觀認為楊過對穆念慈不聞不問的。
楊康的死,其實是《神鵰俠侶》中楊過矛盾的一個聚焦點。那麼多年來,楊過心中始終耿耿於懷的便是他父親到底是怎麼死的。所以,對於楊過知道了故事謎團,並且給父親立碑的事情上,作者肯定是要重點突出了。
然而穆念慈就不一樣了,穆念慈本就是一個小人物,再加上楊過從小就跟著她過日子,知道她是怎麼死的,沒什麼懸念的事情自然也就不用重筆墨去寫。
所以,楊過成名後給楊康立碑卻沒寫他對穆念慈如何,不是因為不管不顧,而是因為故事主次有層次的,關於穆念慈的部分就不寫了。
第二,楊康的死和穆念慈的反差實在是太大了。
穆念慈的死,楊過在開頭就已經說了,說他小的時候母親就病死了,然後幼小的他就將母親給安葬了。其實從楊過的敘述來看,穆念慈的死和我們普通人一樣。雖說給幼小的楊過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傷,導致他以後人物性格偏激。但在長年累月中,他喪母之痛其實早就已經淡化了。
而楊康就不一樣了。
對楊過來說,他一直幻想著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大英雄大豪傑,覺得父親是個好人被壞人害死的。然而,當知道自己的父親楊康原來是那樣一個卑鄙小人的時候,楊過的內心其實是崩潰的。而知道父親居然以那種慘烈的方式結束了他的一生,作為兒子的楊過,肯定是希望能給予一些補償的。
第三,穆念慈陪伴楊過時間多些,而楊康卻一直活在楊過的幻想當中。
雖說穆念慈在楊過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但不管如何,他終究知道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就算失去了媽媽,他還能去聯想一下。然而楊康卻一直活在楊過的幻想中,當從柯鎮惡等人的口中總算知道自己的父親具體情況後,他自然注意力便要放到楊康身上了。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比如一個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經常陪伴在自己身邊,另外一個兒子長年累月在外面,那個人自然是念著外面的那個好。雖然這個比喻不恰當,不過道理也是能說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