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稀見的抗戰時期東北地區黨組織連續出版物,中共北滿省委所辦黨刊《統一》從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共出7期,所刊代表性文獻11篇。它與中共南滿省委《列寧旗》、中共吉東省委《前哨》均為中共滿洲省委接續組織所辦黨刊,其中《統一》現存資料最為完整。
誕生於東北抗日運動艱難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指示所屬各級黨組織建立革命根據地、組建遊擊隊,開展革命鬥爭與思想建設。各類紅色報刊發展勢頭迅猛,至1936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前,其所屬黨群組織、武裝力量至少辦有45種報刊。在北滿革命根據地,即有哈爾濱反日總會所辦《珠河群眾小報》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所辦《人民革命報》。
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後,其接續組織中共南滿省委、中共北滿臨時省委、中共吉東省委相繼成立,繼續領導抗戰。雖然殘酷的鬥爭環境迫使根據地範圍縮小、紅色報刊數量銳減,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始終堅持了下來。在1940年底1941年初抗聯餘部陸續進入蘇聯境內休整之前,三個省委及所屬部隊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至少辦有17種報刊,其中黨刊地位最為重要、效應最為顯著,《統一》即為其中的代表。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位於今黑龍江省通河縣境內的營地召開會議,決議將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改為省委,書記金策、組織部部長張壽籛(李兆麟)、宣傳部部長馮仲雲;同時決定成立抗聯第三路軍及總指揮部,創辦黨刊《統一》和軍隊報《北滿救國報》,《統一》原定為半月刊,但實際刊期應在一個月以上。
1939年7月15日,由中共北滿省委宣傳部編輯、秘書處印刷的《統一》創刊。第一期封面圖案有五角星、城樓,以及「Революция」一詞(「革命」之意),蠟紙油印,32開。第2期、第3期分別於8月30日、12月23日出版。1940年2月1日,《統一》第4期出版;4月9日,「紅五月專號」出版,封面圖案為衝鋒的蘇軍士兵、坦克,並有戰機、戰旗、炮筒等;6月13日,第7期出版,為最後一期。
《統一》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既轉載「中共領袖言論」,也刊有《上前線歌》;既發布中共北滿省委文件,也刊載黨員幹部署名文章。因《列寧旗》《前哨》均於1939年停刊,所以《統一》實為三個省委所辦黨刊中唯一印行至1940年的。抗聯餘部進入蘇聯境內後,東北抗日遊擊區中的紅色報刊活動漸趨消隱。
黨內文件:《告北滿全黨同志書》與《反奸細鬥爭》
《中共北滿省委告北滿全黨同志書——關於反日新形勢下黨的任務與策略》(以下簡稱《告北滿全黨同志書》)成文於1939年8月1日,刊於8月30日《統一》第2期,2000多字,確定了中共北滿省委在日趨嚴峻的鬥爭環境中的組織路線。《告北滿全黨同志書》包括「目前中國抗戰的新形勢和吾黨的任務」「目前東北反日民族革命運動的新展開」「吾黨的工作策略」三個部分。
「目前中國抗戰的新形勢和吾黨的任務」指出:「中日兩大勢力的長期對立,趨向於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來發展著。就是今年一月以來,中國抗戰力量由防守的進攻戰轉換用高度的進攻摧敵戰」,日方由「守御戰」轉為「退卻戰」,「東北抗日的各黨、各軍及各抗日的團體」要響應「國內抗戰」「挺進軍出關抗日」。「目前東北反日民族革命運動的新展開」講:「日滿的苛捐雜稅,強迫人民勞役,修道挖壕,要糧要馬要車,日增苛酷」,使得「東北人民的反日思潮有劃時期的洶湧高漲」。「吾黨的工作策略」是基於以上分析後,在「抗日聯軍行動方式」「白區工作問題」「各反日黨派、教門、種族聯合戰線問題」方面提出的工作方針。《告北滿全黨同志書》最後為「布爾塞維克的戰鬥敬禮!」
《反奸細鬥爭》成文於1940年1月2日,刊於2月1日《統一》第4期,6000多字,詳盡披露了日偽特務機關滲透抗聯第三軍第一師的細節及其被剷除的過程,極富警示意義。全文包括「內奸外探的橫行」「日賊奸細反動陰謀及破壞計劃」「打破了內奸外探的迷夢與缺點」「反奸細鬥爭任務問題」四個部分。
文中指出日偽特務機關「不僅在抗日聯軍及反日團體的上層,而且在下層並行破壞工作」,「不僅在我軍之前防,還在後防被服廠、執法處進行破壞工作」等。1939年11月,第三路軍第三軍師政治部主任周庶汎率部將18名日偽奸細一網打盡,文中指出這是「北滿黨轉變路線以來頭一次較大的反奸細反投降的艱苦鬥爭」。
署名文章:「中共領袖言論」和中共北滿省委、抗聯幹部的作品
1940年6月13日,為紀念七七事變3周年,《統一》第7期發表編輯部為轉載「抗戰二周年中共領袖言論」而作的引言,近500字。「引言」首先指出「抗戰二周年紀念時,時局是處於嚴重危機」(1939年),「僅僅短短的一年時光,但一切都是變動了」(1940年)。原因在於蘇聯的援助讓戰爭局勢有利於中方,「我數百萬忠勇將士奮發和犧牲,使日寇慘敗……潰退於山西、綏遠各省」,提出「抗戰已步入相持階段的末期,不久中國將展開勝利的反攻,光榮的勝利之旗幟不久將把握在偉大的狂喜的中國民族手中」。
對此,《統一》編輯部將原載於《解放》周刊和《新華日報》的「中共領袖毛、朱、陳、周、王諸同志,在抗戰二周年紀念時之言論」進行刊發,包括毛澤東《當前時局最大的危機》、周恩來《抗戰兩年》、朱德《我們一定要勝利》、王稼祥《目前抗戰的政略與戰略的中心問題》,以示「中共為了克服抗戰中的投降危險,而苦心孤詣地頑強鬥爭之可敬的精神」,發揮鼓舞革命鬥志效應。首篇標題印為「當前時局最大的危機」,文中為「抗戰兩周年了。解放報、新中華報與八路軍軍政雜(志),要我作一篇紀念文章。我手邊收集了不少材料,擬作一篇紀念抗戰兩周年的論文,藉以答覆自《論持久戰》和自《論新階段》出版以後,從某些方面發出來的責難、挑戰和質疑,名之曰《再論持久戰》。這裡只能簡略的說一說當前時局的危機問題……」
此外,《統一》還發表中共北滿省委、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幹部的署名文章,如金策《關於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有一個錯誤的指正》《為健全黨的組織而鬥爭》、於天放《關於紅五月通告中幾點補充》、張壽籛(李兆麟)《北滿黨的統一與小資產階級反黨分子的蛻化墮落》、張蘭生《對群眾工作的幾個意見》、郭鐵堅《聲明書》等,政治立場鮮明,文風各具特色。
金策所作《為健全黨的組織而鬥爭》成文於1940年4月1日,發表於4月9日《統一》「紅五月專號」,7000多字,政策性強、邏輯嚴謹。包括「無情的粉碎內外『左』右傾反黨份(分)子」「打擊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封建宗派主義」「繼續把調和主義和不負責任的傾向無情的打擊」「粉碎分家觀念和偏私心理」「加強反奸細鬥爭」五個部分。文末號召「北滿黨反傾向鬥爭勝利萬歲!」「黨內統一勝利萬歲!」「中國共產黨勝利萬歲!」「共產國際勝利萬歲!」
於天放所作《關於紅五月通告中幾點補充》,亦發表於「紅五月專號」,500多字,例證有力。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紅五月」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最光榮、最沉痛的紀念日」,所以,「我們必須誠摯地、熱烈地去紀念它」,而其來歷為「五三」和「五四」紀念日:「五三」是「濟南慘案的紀念日」,「五四」除了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紀念日」外,更是「中華民族反帝運動震轟全世界的紀念日」。文末號召「同志們,五三、五四是中國人民反帝運動最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日。我們要以革命的熱誠,踏著先烈的血跡,奮勇前進,求得中華民族解放最後勝利」。
啟示錄與教科書:《統一》的傳播效應
1940年8月,中共北滿省委和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在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關於北滿地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形勢》中,談及《統一》被幹部戰士帶到基層學習研討時的情形,可見其啟示錄與教科書般的傳播效應。即增強了黨員的政治意識:「現在每個共產黨員,從上級到下級都在熱情的研究政治問題,辦學運動開展了,學習精神是進步著」;也提高了部隊的文化水準,如幹部許亨植、戴鴻賓「在兩個月中間有大的進步,自己都能寫報告書,較長篇的信件」。
毛澤東同志強調:「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作為記錄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革命鬥爭和思想建設的珍貴文獻,《統一》雖然印製粗糙、刊期有限,但它在民族危亡時刻呼應中共中央堅持抗戰的吶喊,是東北淪陷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白山黑水間傳播的證明,是東北抗日遊擊區的思想理論陣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東北地區革命文化傳播史研究(1905—194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