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東北抗日遊擊區的思想理論陣地

2021-01-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稀見的抗戰時期東北地區黨組織連續出版物,中共北滿省委所辦黨刊《統一》從1939年7月至1940年6月共出7期,所刊代表性文獻11篇。它與中共南滿省委《列寧旗》、中共吉東省委《前哨》均為中共滿洲省委接續組織所辦黨刊,其中《統一》現存資料最為完整。

  誕生於東北抗日運動艱難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滿洲省委指示所屬各級黨組織建立革命根據地、組建遊擊隊,開展革命鬥爭與思想建設。各類紅色報刊發展勢頭迅猛,至1936年初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前,其所屬黨群組織、武裝力量至少辦有45種報刊。在北滿革命根據地,即有哈爾濱反日總會所辦《珠河群眾小報》和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所辦《人民革命報》。

  中共滿洲省委撤銷後,其接續組織中共南滿省委、中共北滿臨時省委、中共吉東省委相繼成立,繼續領導抗戰。雖然殘酷的鬥爭環境迫使根據地範圍縮小、紅色報刊數量銳減,但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始終堅持了下來。在1940年底1941年初抗聯餘部陸續進入蘇聯境內休整之前,三個省委及所屬部隊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至少辦有17種報刊,其中黨刊地位最為重要、效應最為顯著,《統一》即為其中的代表。

  19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滿臨時省委在位於今黑龍江省通河縣境內的營地召開會議,決議將中共北滿臨時省委改為省委,書記金策、組織部部長張壽籛(李兆麟)、宣傳部部長馮仲雲;同時決定成立抗聯第三路軍及總指揮部,創辦黨刊《統一》和軍隊報《北滿救國報》,《統一》原定為半月刊,但實際刊期應在一個月以上。

  1939年7月15日,由中共北滿省委宣傳部編輯、秘書處印刷的《統一》創刊。第一期封面圖案有五角星、城樓,以及「Революция」一詞(「革命」之意),蠟紙油印,32開。第2期、第3期分別於8月30日、12月23日出版。1940年2月1日,《統一》第4期出版;4月9日,「紅五月專號」出版,封面圖案為衝鋒的蘇軍士兵、坦克,並有戰機、戰旗、炮筒等;6月13日,第7期出版,為最後一期。

  《統一》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既轉載「中共領袖言論」,也刊有《上前線歌》;既發布中共北滿省委文件,也刊載黨員幹部署名文章。因《列寧旗》《前哨》均於1939年停刊,所以《統一》實為三個省委所辦黨刊中唯一印行至1940年的。抗聯餘部進入蘇聯境內後,東北抗日遊擊區中的紅色報刊活動漸趨消隱。

  黨內文件:《告北滿全黨同志書》與《反奸細鬥爭》

  《中共北滿省委告北滿全黨同志書——關於反日新形勢下黨的任務與策略》(以下簡稱《告北滿全黨同志書》)成文於1939年8月1日,刊於8月30日《統一》第2期,2000多字,確定了中共北滿省委在日趨嚴峻的鬥爭環境中的組織路線。《告北滿全黨同志書》包括「目前中國抗戰的新形勢和吾黨的任務」「目前東北反日民族革命運動的新展開」「吾黨的工作策略」三個部分。

  「目前中國抗戰的新形勢和吾黨的任務」指出:「中日兩大勢力的長期對立,趨向於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來發展著。就是今年一月以來,中國抗戰力量由防守的進攻戰轉換用高度的進攻摧敵戰」,日方由「守御戰」轉為「退卻戰」,「東北抗日的各黨、各軍及各抗日的團體」要響應「國內抗戰」「挺進軍出關抗日」。「目前東北反日民族革命運動的新展開」講:「日滿的苛捐雜稅,強迫人民勞役,修道挖壕,要糧要馬要車,日增苛酷」,使得「東北人民的反日思潮有劃時期的洶湧高漲」。「吾黨的工作策略」是基於以上分析後,在「抗日聯軍行動方式」「白區工作問題」「各反日黨派、教門、種族聯合戰線問題」方面提出的工作方針。《告北滿全黨同志書》最後為「布爾塞維克的戰鬥敬禮!」

  《反奸細鬥爭》成文於1940年1月2日,刊於2月1日《統一》第4期,6000多字,詳盡披露了日偽特務機關滲透抗聯第三軍第一師的細節及其被剷除的過程,極富警示意義。全文包括「內奸外探的橫行」「日賊奸細反動陰謀及破壞計劃」「打破了內奸外探的迷夢與缺點」「反奸細鬥爭任務問題」四個部分。

  文中指出日偽特務機關「不僅在抗日聯軍及反日團體的上層,而且在下層並行破壞工作」,「不僅在我軍之前防,還在後防被服廠、執法處進行破壞工作」等。1939年11月,第三路軍第三軍師政治部主任周庶汎率部將18名日偽奸細一網打盡,文中指出這是「北滿黨轉變路線以來頭一次較大的反奸細反投降的艱苦鬥爭」。

  署名文章:「中共領袖言論」和中共北滿省委、抗聯幹部的作品

  1940年6月13日,為紀念七七事變3周年,《統一》第7期發表編輯部為轉載「抗戰二周年中共領袖言論」而作的引言,近500字。「引言」首先指出「抗戰二周年紀念時,時局是處於嚴重危機」(1939年),「僅僅短短的一年時光,但一切都是變動了」(1940年)。原因在於蘇聯的援助讓戰爭局勢有利於中方,「我數百萬忠勇將士奮發和犧牲,使日寇慘敗……潰退於山西、綏遠各省」,提出「抗戰已步入相持階段的末期,不久中國將展開勝利的反攻,光榮的勝利之旗幟不久將把握在偉大的狂喜的中國民族手中」。

  對此,《統一》編輯部將原載於《解放》周刊和《新華日報》的「中共領袖毛、朱、陳、周、王諸同志,在抗戰二周年紀念時之言論」進行刊發,包括毛澤東《當前時局最大的危機》、周恩來《抗戰兩年》、朱德《我們一定要勝利》、王稼祥《目前抗戰的政略與戰略的中心問題》,以示「中共為了克服抗戰中的投降危險,而苦心孤詣地頑強鬥爭之可敬的精神」,發揮鼓舞革命鬥志效應。首篇標題印為「當前時局最大的危機」,文中為「抗戰兩周年了。解放報、新中華報與八路軍軍政雜(志),要我作一篇紀念文章。我手邊收集了不少材料,擬作一篇紀念抗戰兩周年的論文,藉以答覆自《論持久戰》和自《論新階段》出版以後,從某些方面發出來的責難、挑戰和質疑,名之曰《再論持久戰》。這裡只能簡略的說一說當前時局的危機問題……」

  此外,《統一》還發表中共北滿省委、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幹部的署名文章,如金策《關於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有一個錯誤的指正》《為健全黨的組織而鬥爭》、於天放《關於紅五月通告中幾點補充》、張壽籛(李兆麟)《北滿黨的統一與小資產階級反黨分子的蛻化墮落》、張蘭生《對群眾工作的幾個意見》、郭鐵堅《聲明書》等,政治立場鮮明,文風各具特色。

  金策所作《為健全黨的組織而鬥爭》成文於1940年4月1日,發表於4月9日《統一》「紅五月專號」,7000多字,政策性強、邏輯嚴謹。包括「無情的粉碎內外『左』右傾反黨份(分)子」「打擊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封建宗派主義」「繼續把調和主義和不負責任的傾向無情的打擊」「粉碎分家觀念和偏私心理」「加強反奸細鬥爭」五個部分。文末號召「北滿黨反傾向鬥爭勝利萬歲!」「黨內統一勝利萬歲!」「中國共產黨勝利萬歲!」「共產國際勝利萬歲!」

  於天放所作《關於紅五月通告中幾點補充》,亦發表於「紅五月專號」,500多字,例證有力。文章開宗明義,指出「紅五月」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最光榮、最沉痛的紀念日」,所以,「我們必須誠摯地、熱烈地去紀念它」,而其來歷為「五三」和「五四」紀念日:「五三」是「濟南慘案的紀念日」,「五四」除了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紀念日」外,更是「中華民族反帝運動震轟全世界的紀念日」。文末號召「同志們,五三、五四是中國人民反帝運動最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日。我們要以革命的熱誠,踏著先烈的血跡,奮勇前進,求得中華民族解放最後勝利」。

  啟示錄與教科書:《統一》的傳播效應

  1940年8月,中共北滿省委和東北抗聯第三路軍在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報告《關於北滿地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形勢》中,談及《統一》被幹部戰士帶到基層學習研討時的情形,可見其啟示錄與教科書般的傳播效應。即增強了黨員的政治意識:「現在每個共產黨員,從上級到下級都在熱情的研究政治問題,辦學運動開展了,學習精神是進步著」;也提高了部隊的文化水準,如幹部許亨植、戴鴻賓「在兩個月中間有大的進步,自己都能寫報告書,較長篇的信件」。

  毛澤東同志強調:「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鬥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作為記錄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革命鬥爭和思想建設的珍貴文獻,《統一》雖然印製粗糙、刊期有限,但它在民族危亡時刻呼應中共中央堅持抗戰的吶喊,是東北淪陷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在白山黑水間傳播的證明,是東北抗日遊擊區的思想理論陣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東北地區革命文化傳播史研究(1905—194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相關焦點

  • 東北抗聯英雄楊靖宇|年僅35歲壯烈犧牲,殘暴日軍為其舉行「慰靈祭」
    日軍佔領東北後,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東北大地各種勢力紛紛組織抗日武裝,包括地方山林隊,土匪武裝,以及張學良東北軍殘部等等。其中,百姓因受到地方軍閥、日本侵略者等的盤剝,生活困苦。一些貧苦的農民不得不揭竿而起,聚嘯山林,被稱為「山林隊」。楊靖宇來到東北後,他了解到這些情況,根據中共滿洲省委的指示,他在抗聯活動中積極聯合山林隊等民間抗日地方武裝,以能形成更強大的抗日力量。
  • 抗日英雄包森:16歲時公開痛斥張作霖,活捉日本天皇表弟
    今天就隨閒趣侃歷史走近抗日英雄包森:1911年7月21日,包森出生於陝西蒲城,原名趙寶森,家境貧寒,兄妹6人他排行第三。幸運的是,家裡再窮再苦,父母也沒有放棄他的教育。1927年,李大釗慘遭反動軍閥殺害,包森所在學校進步力量召開了追悼李大釗的大會,這位16歲少年走上講臺,痛斥軍閥張作霖的罪行,受到廣大進步師生的讚許;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並侵佔中國東北,蔣介石採取了不抵抗的反動政策。包森聯合學校愛國同學組成宣傳隊,在三原、涇陽等地舉行示威遊行,帶頭衝入涇陽縣國民黨部,要求國民黨政府抗日。
  • 貴州貴陽南明區委書記鄒傑:夯實意識形態主陣地 把握思想輿論主導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加強理論武裝,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強調要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明確了宣傳思想戰線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的重要任務。  五是要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論述。
  • 構建最堅固牢靠的主流宣傳思想陣地
    正因如此,必須確保思想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我們黨的手中。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在8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提出「九個堅持」,要求推動宣傳思想工作不斷強起來。唯有宣傳思想工作強起來,才能鞏固加強黨對中國各項事業的領導,切實發揮好黨的領導優勢。
  • 「八個統一」: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講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到「八個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 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作者:福州外語外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鄭又賢  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
  • 物理需要大統一理論
    這一工作一直到他1955年逝世為止,並幾乎耗盡了他後半生的精力,而且統一思維與當時物理學界的主流思想不符,以致於一些科學史學家斷言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大失誤。這4種相互作用能不能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統一的說明?從科學史來看,第一個認真思索並付諸行動的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完成廣義相對論的理論建設後,就一直在考慮能不能把引力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統一起來。統一引力和電磁力幾乎成了愛因斯坦中老年時期所要攻克的主要目標,然而遺憾的是愛因斯坦終究沒有完成這一偉大的工程。自幼就崇敬愛因斯坦的溫伯格十分讚賞統一思想。
  • 菏澤抗日故事系列之:單縣湯樓戰鬥
    11時,11連首先打響戰鬥,迅速佔領了湯樓東北之抗日溝。7連和太行區中隊攻下曹莊。12連按原計劃佔領了於莊、馬樓,隨後向湯樓西北出擊,殲敵一部,殘敵縮回湯樓。7連和太行區中隊乘勝追擊,從湯樓東南角突入村內,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敵人頓時陷入混亂,紛紛越牆向北倉皇逃竄,我軍緊追不捨,日偽潰不成軍,搶劫的衣服、鞋子、布匹、粉皮、糧食等物品丟的到處都是。
  • 理論丨新時代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宣傳思想工作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黨的理論創新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全黨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更加鞏固。
  • 謝新洲: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時代貢獻
    原標題:網絡強國戰略思想的理論價值和時代貢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信息革命發展大勢,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科學總結我國網際網路波瀾壯闊的發展實踐,提出了關於網際網路發展治理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網絡強國戰略思想
  • 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基本特徵
    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堅持黨性原則是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品格,是政治工作的根本要求。把黨性與人民性貫穿於思想政治建設全過程,是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核心特徵。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貫徹黨的指示,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使命為使命,始終為實現黨的目標而努力。
  • 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需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根本原則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其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居於之首,蘊意著統領之意,成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根本原則。[4]11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要解決理論難以解釋現實、現實難以彰顯理論的問題,實現用理論分析現實問題,確保「學理論」「懂理論」和「用理論」之間的有機銜接,充分彰顯思政課的科學性。3.由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客觀需要所驅動。思政課是孕育思想、傳播理論的「主陣地」,是爭奪意識形態領導權、話語權的「主戰場」,是宣傳馬克思主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
  • 理論學習丨開啟馬列主義統一戰線思想中國化的偉大實踐
    深入研究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在湖南的起源與實踐,對於進一步廓清黨的統一戰線理論和實踐脈絡,推動新時代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凝心聚力畫出最大同心圓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一、湖南是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的起源地「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
  • 毛澤東哲學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強調哲學理論的實踐性和方法論意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於以往一切舊哲學的——個基本特點。為了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一切舊哲學的區別,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為「實踐的唯物主義」,並反覆聲明他們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在此次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八個統一」,深化了對思政課改革創新的規律性認識。思政課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有其自身的規律,思政課的課程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受其自身規律的支配。思政課是一種複合的現象,因此,它的發展要遵循一個規律群。
  • 牢牢把握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務
    一、堅定師生理想信念,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   高校作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搖籃,思想理論建設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要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擺在宣傳思想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幹部、教育師生員工。
  • 以思想理論建設賦能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啟示我們,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與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緊密相關,抓實思想理論建設有利於鞏固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提升黨開展意識形態工作鬥爭的能力,使我們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鬥爭領導權、主導權、話語權。  思想理論建設為提升黨的領導能力提供思想保證。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 電弱統一理論:物理大一統理論的重要基石
    再加上在廣義相對論中引力場被描述為時空的彎曲,因此設法進一步把電磁場也和時空的其他幾何屬性聯繫起來,便成為那時統一電磁作用和引力作用的各種理論方案的中心思想。所以當時愛因斯坦等一眾科學家都想要將電磁力和引力相統一,由此提出了統一場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