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諾貝爾獎第二項今日公布。
北京時間10月7日消息,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三名日本科學家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明了高效的藍色發光二極體(LED),讓明亮切節能的白色光源成為可能。
這三名科學家分別來自日本名古屋大學以及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其中赤崎勇和天野浩是日本科學家,中村修二是美籍日裔科學家。
3名日本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在頒獎詞中說,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授予那些對全人類的福祉作出重大貢獻的成就,通過藍色LED技術的應用,人類可以使用一種全新的手段產生白色光源。相比舊式的燈具,LED燈具有更加持久且高效的優點。
紅色與綠色發光二極體已經伴隨我們超過半個世紀,但我們還需要藍光的到來才能徹底革新整個照明技術領域,因為只有完整的採用紅,綠,藍三原色之後,我們才能產生照亮我們世界的白色光源。但儘管工業界和學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產生藍色光源的技術挑戰仍然持續了超過30年之久。
當時,赤崎勇和天野浩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而中村修二當時則在位於四國島上的德島市內一家名為「日亞化學」(Nichia Chemicals)的小公司工作。當他們通過半導體產生出藍色光源時,照明技術革命的大門打開了。白熾燈照亮了整個20世紀,而21世紀將是LED燈的時代。
一個發光二極體由數層半導體材料構成。在LED燈中,電能被直接轉換為光子,這大大提升了發光的效能,因為在其他燈具技術中,電能首先是被轉化為熱,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成了光。白熾燈和滷鎢燈一樣,電流被用於加熱一根燈絲,從而實現發光。
在日光燈管中(此前這種燈泡曾經被稱為低耗能燈泡,但隨著LED燈技術的出現,這一名稱失去了意義),氣體進行放電,在此過程中同時發熱並發光。
一個發光二極體由數層半導體材料構成。在LED燈中,電能被直接轉換為光子,這大大提升了發光的效能,因為在其他燈具技術中,電能首先是被轉化為熱,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成了光。白熾燈和滷鎢燈一樣,電流被用於加熱一根燈絲,從而實現發光。 在日光燈管中(此前這種燈泡曾經被稱為低耗能燈泡,但隨著LED燈技術的出現,這一名稱失去了意義),氣體進行放電,在此過程中同時發熱並發光。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簡介
赤崎勇(Isamu Akasaki),日本國籍,1929年出生在日本知覽町(Chiran, Japan),1964年於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日本名城大學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學特聘教授。
天野浩(Hiroshi Amano),日本國籍,1960年出生於日本濱松。1989年於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美國國籍,1954年出生於日本伊方町(Ikata, Japan)。1994年與日本德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教授。
日本揭示藍色發光二極體高效奧秘
2006年9月11日《科技日報》報導,藍色發光二極體以發光效率高、省電而著稱,日本筑波大學的研究人員從晶體構造的角度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日本學者中村修二20世紀90年代初發明了以氮化銦鎵為材料的藍色發光二極體。藍色發光二極體材料晶體中妨礙發光的構造缺陷遠遠大於紅色發光二極體材料,但它卻更亮、發光效率更高,這一點長期以來都難以解釋。
筑波大學的秩父重英等研究人員在新近一期《自然•材料》雜誌網絡版上發表論文稱,他們分析氮化銦鎵晶體後發現,晶體中散布著由幾個銦原子和氮原子聚集在一起組成的部分,這些部分容易捕獲晶體內帶正電的空穴,形成大量發光的「激發子」。
這種機制不受晶體構造缺陷的影響,能夠發出明亮的光。科學家說,這意味著非均勻的晶體可望用於製造新型發光器件,即使晶體有缺陷也能高效率地發光。
3名日本裔科學家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發明了藍色發光二極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