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突破24000美元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卻說它是泡沫

2021-01-21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比特幣突破24000美元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卻說它是泡沫

  11月30日,比特幣突破2017年12月的高點19666美元/枚,再創紀錄新高。截至30日23:15,比特幣價格報19800.9美元/枚。北京時間12月20日(周日)凌晨,比特幣繼續上衝,突破24000美元整數關口,再刷歷史新高。

  當下,全球加密資產與交易市場在近幾個月內迎來新的流動性活躍期。

  然而這種正在風靡全球的加密貨幣真的能讓投資者穩穩獲益麼?

  在最新出版的一本《克魯格曼的經濟學講義》書中,綽號「美國大炮」的美國頂級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同樣發表了對於加密貨幣的懷疑,這位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缺乏現實的支撐,很可能只是泡沫。

  以下則是他在書中的相關點評:

  我為什麼懷疑加密貨幣

  我仍在度假中, 在歐洲各地徒步和騎車。我也在或多或少跟蹤新聞, 但只是偶爾並且不確定地在某個地方和某些條件下會寫點東西發出去。

  目前是個時機, 我覺得可以提前發表一些想法, 給在旅行結束後將參與的一個活動預熱。具體情況是, 我打算在兩三周後到一場關於區塊鏈等內容的會議上扮演伊曼紐爾·戈德斯坦(奧威爾的小說《1984》中的人物)的角色, 也就是那個被指定的反派。如果你只跟友好的聽眾交談, 那對自己實在缺乏挑戰性, 是吧。

  因此不妨在這裡先解釋下, 我為什麼對加密貨幣持懷疑態度。這關係到兩個問題:交易成本與缺乏錨定。請容我慢慢解釋。

  如果你看看貨幣發展的總體歷史, 會發現一個清晰的隨時間變化的方向, 即做生意的摩擦以及處理這些摩擦所需的實際資源都在減少。

  起先,人類有了金幣和銀幣,它們比較笨重,需要很多安全保護措施,其生產也需要消耗大量資源。

  之後出現了由部分儲備作為支持的銀行票據,這類票據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用起來比成袋的鑄幣方便得多,它們的出現也減少了對真實貴金屬的需求。正如亞當·斯密所言, 這提供了「一種空氣中的貨運通道」, 可以把資源釋放到其他用途。

  即使如此, 貨幣體系依然需要大量實物貨幣。接下來的中央銀行制度又大幅減少了這種需求, 私人銀行把放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而非金銀)作為自己的儲備。等法定貨幣出現後, 則幾乎完全消除了對實物儲備貨幣的需要。

  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逐漸擺脫現金交易, 首先是用支票付款, 然後是信用卡和儲蓄卡, 以及其他數字記帳手段。

  因此從歷史視角看, 對加密貨幣的狂熱似乎非常古怪, 因為它完全與長期趨勢背道而馳。它不是走向近乎無摩擦的交易, 而是做生意的成本很高, 因為比特幣或其他加密貨幣的交易要求提供過去交易的全部歷史。這些貨幣的創造不是點擊下滑鼠那麼簡單, 而是必須「挖礦」, 通過大量消耗資源的計算過程來產生。

  此類成本的發生並非偶然, 不是可以用創新隨便消除的。正如馬庫斯·布倫納梅爾( Marcus Brunnermeier)與約瑟夫·阿巴迪( Joseph Abadi)指出的, 創造新的比特幣或交易現有比特幣所需的高成本, 是這個在分散化體系中創造信用的項目的核心所在。

  為什麼火熱的比特幣在商業中進展極其緩慢?

  銀行票據之所以能被接受, 是因為人們比較了解發行票據的銀行, 並且這些銀行有維護自己聲譽的激勵。政府偶爾會濫用創造法定貨幣的特權, 但大多數政府和中央銀行有紀律約束, 同樣是因為它們在乎自己的聲譽。

  但對於比特幣,你要在不知道其發行人的情況下相信它是真的,就得依靠一些數字手段來確認它是真實交易(相當於把金幣放進嘴裡咬一下), 於是生產出能通過測試的比特幣的成本就必須足夠高, 才能阻止欺詐。換句話說, 加密貨幣愛好者是在熱烈慶賀用最先進的技術讓貨幣制度倒退回三個世紀之前。為什麼你要做這種事呢? 它能解決什麼問題? 我還沒看到對上述問題的明確答案。

  請別忘記,傳統貨幣通常很好地履行了預定職能:交易費用很低;美元在一年後的購買力是高度可預測的,與比特幣相比高出多個數量級;使用銀行帳戶意味著對銀行的信任, 而銀行總體上也配得上這種信任, 信用度遠遠超過那些持有加密代幣的公司。那為什麼我們要轉而使用這種運行效果差得多的貨幣形式呢?

  事實上, 在比特幣發明 8 年後, 加密貨幣在現實商業活動中的進展仍然極其有限。有少數企業接受它們作為支付手段, 但我感覺這更多是展示一種姿態, 看我多麼新潮前沿, 而非看重其現實用途。加密貨幣有龐大的市場估值, 但絕大多數被作為投機工具持有, 而非作為有效的交易媒介。

  這是否意味著加密貨幣是純粹的泡沫,最終將一瀉千裡?有必要指出, 還有其他類似貨幣卻沒有像貨幣一樣廣泛使用的資產, 但人們依然在持有。例如黃金在很長時間以來已沒有再作為實際貨幣使用, 卻依然保有價值。

  可以說紙幣基本上也屬於這種情況。儘管紙幣交易很常見, 但它們在整個交易金額中所佔的份額其實很小, 而且在下降。然而美元現金持有量同 GDP 的比值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卻提高了, 現金持有的增長完全集中在50美元和100美元等較大面額的鈔票上。

  如今, 大面額鈔票已不再經常用於支付, 事實上許多店鋪已不再接受。那麼持有這麼多現金的目的何在? 答案眾所周知:逃稅、非法活動等。另外許多現金存放在美國境外, 有估計稱, 一半以上的美元現金由外國人持有。

  錨定的價值與泡沫的破滅

  顯然, 加密貨幣事實上正在競爭同一類業務:極少人用比特幣支付帳單, 但很有些人用它來幹購買毒品、破壞選舉等事情。黃金與大面額鈔票的例子表明, 這類需求可以支撐相當大的資產價值。因此這是否意味著, 即使加密貨幣並非其支持者宣傳的革命性技術, 也未必是泡沫?

  這裡就是考慮錨定因素的地方,或者更準確地說,要考慮加密貨幣缺乏錨定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 人們並不關心帶著已故總統頭像的綠色鈔票的價值從何而來, 我們接受美元紙幣, 只是因為其他人也接受它。不過美元紙幣的價值也並非完全來自這種自我實現的預期, 它最終的支撐來自美國政府會接受紙幣作為履行納稅義務的方式———政府對民眾的納稅義務有強制執行的權力。你甚至可以說, 法定貨幣之所以有價值, 是因為手裡有槍的人說它有價值。而這意味著它們的價值不是人們喪失信心就會崩潰的那種泡沫。

  另外, 放在毒梟巢穴或其他任何地方的100美元鈔票的價值, 始終與美國本土的更小面額鈔票的價值掛著鉤。

  在某種程度上黃金也屬於類似情形。大多數黃金都在閒置中, 它保有價值是因為人們相信它保有價值。但黃金在現實世界中也有用途, 例如用於首飾, 或者作為補牙的材料等, 這些提供了跟現實世界一個較弱但真實的錨定。

  相反, 加密貨幣沒有支撐, 沒有與現實世界的錨定, 它們的價值完全取決於自我實現的預期, 這意味著徹底崩塌有真實的可能性。如果投機者出現集體性的懷疑時刻, 突然害怕比特幣會變得一文不值, 那比特幣就會變得一文不值。

  這種情形會發生嗎? 我認為發生的可能性比不發生更大, 部分原因是加密貨幣的救世主式狂熱宣傳與遠為平凡的現實前景之間差距太大。或者說, 可能存在一種潛在均衡, 比特幣(或許不包括其他各種加密貨幣)主要在黑市交易和逃稅活動中使用。不過即使這種均衡存在, 也很難從現狀發展到那一步。一旦區塊鏈未來的夢想破滅, 失望情緒可能會讓整個體系崩塌。

  以上就是我作為加密貨幣懷疑派的理由。我有沒有可能說錯? 完全可能。但如果你想證明我的錯誤,請回答如下疑問:加密貨幣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請不要只是用一堆技術囈語和自由意志主義口號來堵懷疑者的嘴。

(文章來源:全景財經)

(責任編輯:younannan)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經濟學獎價值幾何?
    更重要的是,瑞典銀行承諾每年提供的獎金金額等同於其他諾貝爾獎項的獎金金額(1969年是7.3萬美元,2008年增至140萬美元),這是一個難以拒絕的好建議。從1969年開始,經濟學獎成為諾貝爾基金會認可的第六個獎項,此後每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經濟學家們。為什麼這麼少的女性得獎者?
  • 為什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沒有中國人?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拍賣新形式的發明」獲獎。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來源:中國基金報原標題: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剛剛,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最後壓軸獎項,收官2020年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其他獎項自1901年開始頒發。此外,其他諾貝爾獎項都曾因各種原因停頒,而自1968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保持了連續52年「全勤」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他幾個獎項不同,它不是根據瑞典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立下的最後一份遺囑而創立的。
  • 王衍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談如何拯救疫情中的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開出了「藥方」:把拯救生命擺在首位。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保羅羅默(Paul M. Romer)(簡稱羅默,下同)強調:「疾病奪去人的生命是人類的悲劇。對假想的經濟影響的擔憂,不應轉移公共衛生官員或民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當前的重要問題——拯救生命。當前最重要的、迫在眉睫、無可推卸的任務是拯救生命」。
  • 剛剛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 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自1969年開始頒發,其他獎項自1901年開始頒發。此外,其他諾貝爾獎項都曾因各種原因停頒,而自1968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保持了連續52年「全勤」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與其他幾個獎項不同,它不是根據瑞典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立下的最後一份遺囑而創立的。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剛剛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許正式揭曉,由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Paul R. Milgrom 和 Robert B獲得,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諾貝爾經濟學獎何用?從經世濟民看中國的經濟學流派
    每次看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總有人要問下,中國人什麼時候能獲得此獎。其實呢,這個獎獲還是不獲,都沒啥關係。不比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界的位置。諾貝爾經濟學獎是個沒用的獎項,是西方經濟學者自娛自樂、故弄玄虛的獎項。歐美國家那麼多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沒見得治理好經濟危機(也有說是叫金融危機)。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給了研究拍賣的人了嗎?
  • 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39年創立了享譽全球的線形規劃要點,對資源最優分配理論做出了貢獻,從而獲得197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949年,因在數學研究工作中的成就獲史達林獎金。1965年,因其在經濟分析和計劃工作中應用數學方法的成績而獲列寧獎金。1975年,與美國經濟學家庫普曼斯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前蘇聯經濟學家。
  • 外媒:美行為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於1969年首次頒獎,比其他獎項的設立和頒發晚了將近70年。儘管這個獎項設立得最晚且名稱拗口,但它普遍被視為和其他諾貝爾獎項擁有同等地位,獲獎者也會出席著名的諾貝爾獎宴會並發表演講。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將獲得900萬克朗獎金(約合110萬美元)。
  • 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197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安·薩默爾森(美國)獲獎理由:發展了數理和動態經濟理論,將經濟科學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經濟學的全部領域。他根據所考察的各種問題,採用了多種數學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靜態均衡分析,也包括動態過程分析的方法,這對當代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許多理論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 背景資料: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新網10月12日電 綜合報導,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伯恩哈德·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獎項最初只包括化學獎、物理學獎、文學獎、醫學獎與和平獎。隨後在1968年,瑞典銀行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了經濟學獎,全稱為「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該獎項於1969年首次頒獎。
  • 眾多參會者向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翰·納什索要籤名...
    晨報訊(記者 劉映花)昨天,「2011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在北京開幕,已經舉辦了5屆的論壇仍舊吸引力非凡。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創下論壇歷史上的「最強陣容」。「創新與發展」是今年的主題,此次論壇開幕正值國際金融危機餘波漣漣的多事之秋,大師們寄希望於科學和創新,獲得重塑經濟增長動力的力量。
  • 暴漲至40000萬美元關口後,比特幣價格還將看漲至六位數? 泡沫或...
    由於多個機構投資者入場和國際金融市場資金供應充裕等因素影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價格自2020年第四季度大幅上漲,並在1月初接連突破了3萬美元和4萬美元的整數關口。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套路
    其實,拍賣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問題,對它的深入研究足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如,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2日就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拍賣問題的研究大師——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Wilson)。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二次頒給「拍賣理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51年,你所需要知道的幾個事實51 自1969年起至2019年,共頒發了51次諾貝爾經濟學獎 84 自1969年起至2019年,共有84位經濟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  共有2位女性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央行數字現金將在20年內取代傳統貨幣
    8月13日,在羅漢唐主持的「尋找區塊鏈力量」節目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埃裡克·馬斯金與羅漢唐秘書長陳龍就區塊鏈技術在市場運作、機制設計、信息不對稱、信號傳遞等經濟問題上的應用交換了意見。 對話摘要: 從微觀信息經濟學到信任經濟學 信息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信息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和變化特徵的科學。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 NobelPrize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瑞典語:Sveriges riksbanks pris i ekonomisk vetenskap till Alfred Nobels minne;英語: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常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 陳平: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走近當代問題
    和諾貝爾科學獎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代落伍是出了名的。 最荒唐的例子是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同時獎給兩個互相矛盾的經濟學理論——提出有效市場假設的法瑪(Fama)早在1970年宣稱有效市場不存在內生的不穩定性,而席勒卻從市場波動率的過度波動中在2000年就預言美國股市的非理性繁榮將導致股市泡沫。
  • 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美國行為經濟學家理察·塞勒獲獎  2017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9日揭曉,美國經濟學家理察·塞勒憑藉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而摘取這一獎項。中國學者認為,塞勒的獲獎堪稱行為經濟學的勝利。  塞勒現年72歲,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東奧蘭治,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心理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被認為是「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先鋒經濟學家」。  瑞典皇家科學院9日評價,塞勒使經濟學「更人性化」。「整體而言,理察·塞勒所作貢獻在經濟學與個體決策的心理學分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
  •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傲慢與偏見
    1969年,第一位經濟學獎獲得者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1994)終究還是跟在第69屆文學獎得主塞繆爾貝克特後頭,站上了斯德哥爾摩音樂大廳的領獎臺,與其他同屆獲獎者相對而立。自此,諾貝爾獎的巨大光環照進了一個新的領域。遲到了68年的經濟學獎來之不易。它是在瑞典中央銀行的竭力勸說下,才由諾貝爾基金會點頭增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