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電視劇《狼毒花》製片人盧學平
電視劇《狼毒花》劇照
盧學平
劇情簡介
據說狼毒花很毒,給人帶來的是恐懼和死亡的威脅,可是從沙漠裡走出來的人看到它就看到了希望。該劇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背景,塑造了一個綽號為「狼毒花」的另類八路軍戰士常發的形象。常發乾過山大王、當過國軍,後來投奔到了革命隊伍中。《狼毒花》主要圍繞著這個獨特的英雄,濃墨重彩、酣暢淋漓地描寫了他所創造的一系列傳奇故事。
在把小說《狼毒花》改編成電視劇之前,曾想改編小說《亮劍》
目前,在各省、市有線電視臺熱播的36集電視連續劇《狼毒花》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
然而這部創下奇高收視率的電視劇卻有著極為艱辛、漫長的誕生過程。為此記者對該劇製片人———現為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的盧學平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電視劇總策劃李洋的博客上有這樣一句話:學平痴迷《狼毒花》多年。他為何講您痴迷於《狼毒花》多年?您是怎麼接觸上《狼毒花》的?
盧學平:2000年,我作為攝像師在山西拍攝一部電視劇,同時也作為二炮電視藝術中心業務副主任,有責任為我們二炮組織和發現相應而獨特的選題。於是我就趁著拍攝的間隙,翻看了一些小說和文學刊物。當時我看好的是都梁寫的小說《亮劍》。我非常喜歡這部作品,但又覺得小說的後半部分改編成電視劇難度很大。正在猶豫之時,我的一位朋友———導演谷錦雲向我推薦了權延赤寫的小說《狼毒花》。我拿到這本小說時,立刻被它所吸引,覺得一是故事好看,二是主人公更具傳奇色彩,就改編問題要比《亮劍》簡單,故而放棄《亮劍》,一心投入到《狼毒花》的改編中。
此前,我在甘肅工作時曾與權延赤的父親(劇中甄一然的原型)有過一段較為親近的接觸,也與權延赤本人有過一面之緣,就這樣我拿到了小說的改編權。此後我請到了山西著名編劇張曉亞把這本小說改編成了電視劇本。
記者:當時被您放棄的小說《亮劍》卻先於《狼毒花》被搬上螢屏,並還有同類題材的《歷史的天空》播出。這一點您是怎麼考慮的?
盧學平:我想過《亮劍》肯定會被搬上螢屏,但沒想到這麼快。不過《歷史的天空》、《亮劍》早於《狼毒花》播出不是壞事。
一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兩部劇感受一下觀眾收視的需求,二是可以通過前兩部劇的媒體反應把握商業前景。而且我們還根據觀眾及同行對這兩部電視劇的評價從而對我們的劇本進行了調整,把劇本打磨得更加完善。
曾想讓陳道明飾演常發
記者:您一開始就把主演定為于榮光嗎?
盧學平:沒有。我最開始想讓陳道明飾演劇中主要人物常發。
2002年年底,劇本第一稿出來以後,李洋向我講到陳道明一直想塑造一個馳騁疆場的軍人形象。我萌發了讓陳道明飾演常發的想法。雖然有些人與我有不同的想法,但我還是堅持把劇本給了他。
我認為不應以陳道明是一個很優秀的演員來概括他。他確實稱得上藝術家。他看完劇本後並沒有就擬請他飾演常發談什麼,只是告訴我說:他非常喜歡這個劇本,不過這個劇本現在只夠得上及格的水平,但他認定肯定能改出一個上乘的劇本。
他自己也帶了一套劇本準備在拍《中國式離婚》的間隙對劇本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同時他也向我表示同意飾演常發。但在一年後,他又告知我不能出演常發了。我只好放棄。不過他對劇本提出很多非常好的建議,我們也都採納了。所以我還是應感謝他的。
這之後,我們又找了很多演員,但由於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沒能成。就在困窘之時,于榮光進入了我的視野。于榮光特別喜歡這個角色。他甚至說:「如果因為我年紀偏大,飾演常發造型上有年齡差距,我願意去整容!」我覺得一個演員喜歡一個角色到這種程度,他肯定已進入到角色中去了。而且我們這個戲動作性很強,他拍這類片子有著豐富的經驗。最後我們確定讓于榮光出演。
「你說我愛喝酒,罵粗口,都行,但你就不能說我是漢奸!」我覺得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最樸實的行為體現了那個時代人物的民族精神
記者:從您2000年看到小說,到2006年8月這部戲正式開拍,前後歷經了6年,而且其間又多次出現坎坷波折,讓您差點拍不成這部戲。看來,您對這部劇非常執著。
盧學平:我覺得還是這部劇作吸引了我,更有常發這個人物在調動我的創作熱情。他不同於以前那些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他是一個既傳奇又特別具有民族感的人物。尤其是他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一點讓我特別喜歡。我記得常發有這樣一段臺詞:「你說我愛喝酒,罵粗口,都行,但你就不能說我是漢奸!」我覺得他用最簡單的語言、最樸實的行為體現了那個時代人物的民族精神。這對於今天的年輕人有著傳承的意義。
記者:您在這部戲播出之前作了那麼多的鋪墊,「很不容易」把它推了出來。您有沒有想到它能創下如此之高的收視率?
盧學平:這是我們單位第一部進行市場化運作的電視劇。我作了很多市場調查,對這部劇的成功有強烈的信心。我愛人從來不看打仗的戲,但她知道我痴迷於這部劇,並在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就在這部戲播出時為照顧我的情緒看了兩集,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她現在整天按時守在電視機前看這部戲。每晚播完後她還問我下集的劇情,盧學平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記者 齊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