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8日凌晨,老周主任永遠的離開了。此時,他心心念念的脫貧攻堅工作即將圓滿收官,但他卻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右二為老周
老周,男,藏族,1956年7月出生,青海省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人。200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7年至1983年擔任白扎鄉達尼社會計,1983年至2010年擔任達尼社隊長兼巴麥村會計,2010年至今擔任巴麥村村主任。
2019年11月17日這一天在接到通知後,患有嚴重高血壓的老周沒有一絲猶豫,沒有因病推辭,硬讓阻攔自己的兒子騎上摩託車送他去了村委會。這一天老周的任務是帶領塔巴、桑巴彭措挨家挨戶去宣講脫貧攻堅政策。因為牧民居住分散,逐戶走訪難度很大,但老周依然堅持要挨家挨戶宣講。在走訪第三戶時老周的病情已經加重,為了不耽誤工作,老周匆忙吃了幾片隨身攜帶的藥來緩解病情。
隨行的塔巴、桑巴彭措不停的苦心勸說,讓老周回家休息時老周說:「都到最關鍵的時候了,時間不夠了。這麼多年過來了,再堅持堅持應該沒問題,老毛病忍一忍就會好的」。兩個年輕人沒能說服固執的老人,直到走訪到麥央家時,老周的病情進一步惡化,出現昏迷情況……。在連夜送往省城西寧的途中老周主任永遠地離開了他所深愛的這片土地。塔巴回憶說:「意識陷入模糊的主任,還讓我倆回去工作,聽到這我們都急哭了」。
藏族有句諺語說「篩子篩了一百遍,最上面的都是好人的心」。在全村人的心目中老周絕對是最上面的好人,他的不幸離世讓許多村民感到像是一堵可以擋風擋雨的高牆瞬間崩塌了。
64歲的洛尼老漢是從小與老周一起玩大的,「我比任何人都了解老周,他就是太老實、太實在,做事太認真,當初推選村主任的時候,我和很多人就是看著他的老實,沒有私心,不佔便宜才支持他的。老周的去世我們大家都很傷心,對一個家庭來說失去了一個好父親,對全村來說失去的是一個主心骨,一個『老好人』」。
巴麥村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生態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讓大家主動樹立良好的環保觀念,老周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率先在自己家裡和親戚當中制訂了一條「任何人都不能幹破壞生態的事情,如有違反懲罰重於其他人」的規矩,從此破壞生態的現象越來越少了。
在更尕的記憶裡,父親是一個老實本分、固執倔強、內心善良的「老好人」,有時和藹可親,有時沉默不語,有時訓人犀利。「父親在去世的前幾天因為高血壓復發在縣醫院治療,但因脫貧攻堅工作原因,無法靜心看病,最終在他的要求下選擇了拿藥回家治病的方式,當時我們極力勸說,不讓他出院,可他非要回來,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啊。」更尕說。
「不與他人交惡,盡力以善為之」,這是老周的教妻教子之道。為了實現全村的穩定發展,團結奮進,為確保每一件事的公平公正,老周始終把家人的教育擺在首位。在當了村主任後他就定下了「做人低一點、幫人勤一點、給人多一點」 的 「家規」,這麼多年來老周的全家人與村民們關係和睦,從來沒有發生過任何矛盾,並且不管是誰家只要家裡有大事、難事老周都會想方設法的去幫忙,尤其是貧困戶家庭,他更是不遺餘力。
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周始終以一名黨員的標準嚴格約束自我,默默的踐行著對黨的忠誠。老周曾經說「我今天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代替黨在履行使命,老百姓滿意了我就合格了。」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凡事衝在前,凡事以公平為準則,從不計得失,內心毫無雜念,這也是他能夠成為老百姓心中的一桿秤的主要原因。
「我們一直都很團結,相處得很好,老周主任的為人,我和支部所有的成員都信的過,他的黨性堅定,覺悟高,文化水平雖然低,但責任心重,能力強,是我們村幹部一輩子學習的榜樣。在村子裡因為他的威信高,也為我們的工作也帶來了許多便利,許多『急重難』的工作因為他而變得十分簡單。」與老周同一年任職的巴麥村支部書記久安說。
村支部副書記桑卻說:「老主任教了我們那麼多做人的道理,我這一輩子都會記得,我會繼承他的遺志,做一名合格的黨員,做一名始終心懷群眾的村幹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他未完成的事業完成好。」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老周比以往更忙碌了,每天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出門,披著夜衣歸來,一邊和病魔做鬥爭,一邊和貧困做鬥爭。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老周發現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的加大,一些貧困戶出現了懶惰思想,為了轉變這種風氣,只要一有機會,他就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國家該給的都給了,剩下就要靠我們自己,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拋棄「等、靠、要」的舊思想,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
提到老周的敬業精神,駐村第一書記旺青多傑用了「默默奉獻、言行一致」八個字。在駐村工作隊幹部扎西卻加的印象裡,老周始終如一,重在實幹。「牛毛再長也長不過攆出來的繩子,河水再深也深不過好人的心」,簡單的諺語,簡單的心,這就是巴麥村群眾對心中敬仰的老周主任的評價。
如今的巴麥村憑藉著國家大好政策和地理資源優勢,在黨和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像老周這樣的一個個優秀黨員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團結一致,奮力闖出了一條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的「文旅路線」,華麗地蛻變為囊謙縣重要旅遊景區,一條油亮的水泥路延伸在尕爾寺大峽谷內,鄉與村、村與社、社與系群組之間的道路網格基本實現,一座座由北京援建的嶄新的住房有規則的豎立在群山密林間,群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一部手機就能從大山深處洞察外面世界的精彩。以往「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等等「老大難」問題已然不復存在了。
青山埋忠魂,綠水守情懷。在這片紅褐色的高原之上,在那松濤陣陣的高山深壑,在那夢想起航的故鄉,為了讓廣大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為了實現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老周在脫貧之路上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值此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刻,我們既要緬懷老周主任的奮鬥精神,也要化悲痛為力量、為動力,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而奮鬥。
玉樹發布綜合@玉樹新聞網 整理 (包利英)
審 核丨李萬成
編 輯丨尼瑪旦周
原標題:《【身邊的榜樣】群眾心中的「老好人」 丨記囊謙縣白扎鄉巴麥村村主任老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