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隻海鷗亞成鳥預計25日抵達三亞 「鳥巢」已建成
圖片由三亞海鷗召回項目工作人員提供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7月2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鄧松)日前,南海網率先對三亞從青島引進44隻人工孵化海鷗亞成鳥進行報導後,省內外各大媒體紛紛跟進,引起眾多網友、市民的關注。7月24日,南海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小傢伙們的「新家」已經搭建完畢,小海鷗預計7月25日夜間前後可抵達三亞。
-
三亞從青島引進44隻海鷗亞成鳥
三亞從青島引進44隻海鷗亞成鳥海鷗生態修復項目力爭在三亞孵化保育3000隻 今年3月,三亞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啟動海鷗生態修復項目,近日該項目有了新進展——44隻海鷗亞成鳥已從山東省青島市出發,將於下周運抵三亞接受人工馴化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啟動溼地公園鳥類監測
本報海口8月21日訊 (記者葉媛媛)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口市溼地保護管理中心獲悉,8月19日
-
海南日報數字報-伍氏兄妹:邀你《來三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奕霖 「come on baby一起出發,椰風海韻等著你呀,愛TA就快帶TA來三亞……」近期,這首由三亞伍氏兄妹——伍志偉、伍志潔進行詞曲創作並演唱的《來三亞》MV在網絡上獲得了廣泛傳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據介紹,國際旅遊學院於2017年開始招生,是海南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我國首個旅遊類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完成學業的學生可以同時獲得海南大學和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學位證書,以及優先獲得攻讀該州立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的機會。 目前,我省共有1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1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各類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2031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風吹浪打漁歌歡
海南漁歌 承載族群文化交融 海南漁歌是海南人民在長期的海洋生活中形成的,同時也是在廣泛吸收國內其他地區漁歌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學者的研究指出:「文昌的『噯哩調』《怨氣歌》,儋州的『調聲』漁歌《破船歌》同臺灣漁歌《補破網》相近;崖縣(三亞)『調聲』《情願下海嫁魚蝦》在情調上使人想起了福建省閩南水域地區漁歌《拿餌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全方面多角度立體化展示美好新海南
本報海口11月2日訊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李文粹)11月2日,「壯麗新時代 美好新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天生麗質亞龍灣
不久前,省委宣傳部、省作協舉辦了「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活動,邀請劉恆、陳世旭、葉永烈、林白等二十多名國內文壇深具影響力的作家,分別赴海南東線和西線開展採風活動。作家們對海南自然風光及風俗民情、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度體驗,為大美海南撰文立言。從今天開始,本版開設「走進陽光地帶———著名作家海南行」專欄,陸續刊發這些名家佳作,敬請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主演學中國話向觀眾問好
本報三亞12月8日電(記者徐晗溪)12月8日,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迎來一場日本佳片的世界首映,曾憑藉《三月的獅子》大獲好評的導演大友啟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優化營商環境倒計時
■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吳茂輝 7月29日,海南仲裁院正式更名為海南國際仲裁院,成為繼深圳國際仲裁院之後我國第二家國際仲裁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之南的薩瓦那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非洲大草原,如今已成為國人最為喜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這種被稱為「稀樹草原」的壯美景色,吸引著全球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愛好者。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稀樹草原,就在海南島的西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科技創新後勁足
為了激發全省科技創新活力,省科技廳積極推動「1+N」政策體系任務落實,與科技部共同起草《加快海南科技創新開放發展實施方案》,成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加大科研領域的「放管服」力度;制定《外國人來海南工作許可服務管理辦法》,引導科技工作者以問題為導向,圍繞三大領域、五大平臺和十二個重點產業提供科技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雨林「上新」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青青寸草守痴心
2018年12月26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熱帶牧草研究中心主任白昌軍,在赴柬埔寨執行熱帶農業對外合作試驗站建設及資源調查科研任務中,因突發疾病永遠地倒在了考察種質資源的路上。 51歲的白昌軍,和熱帶牧草延續了28年的科研故事就這樣在異國他鄉戛然而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鯨落萬物生
4月2日下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TS16航次),返回三亞。60名科考隊員帶回了本航次一個重要成果——在南海1600米深處發現了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的生態系統。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現代自然鯨落不足50個。 何為鯨落?它的存在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