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海南仲裁院正式更名為海南國際仲裁院,成為繼深圳國際仲裁院之後我國第二家國際仲裁院。
「海南自貿區(港)需要一個獨立中立、公平高效、靈活便捷、具有國際知名度的高端仲裁法律爭議解決服務平臺,以滿足區域國際化的法律服務需求,切實保障和維護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海南仲裁委員會主任施文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以此為標誌,海南在致力於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和公平開放統一高效的市場環境方面又邁出重要一步。
近年來,「營商環境」一詞在海南迅速升溫。一系列深入推進「極簡審批」、商事制度改革的「放管服」舉措漸次落地,成效顯著。今年4月以來,海南直面問題多措並舉,提擋加速優化營商環境,為自貿區(港)建設固本夯基。
鬆綁準入環節
作為營商環境的第一道關口,準入環節曾是許多企業進入市場的「攔路虎」。2013年,海南啟動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先照後證」,前置審批從180項減少為9項,減幅達95%。創業者只要領取一張營業執照,就可從事一般性生產經營活動。
率先實行註冊資本認繳制、率先取消審批辦、率先實行三級註冊管理制度……一系列以「放活」為目標的改革勢如破竹,有效激發了海南市場活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南全省市場主體703271戶,比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長112%。企業註冊時間由21個工作日壓縮為3個工作日,在澄邁生態軟體園、海口美安科技新城等產業園區,最快僅需3個小時。
5月以來,海南工商先後多次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措施,推出辦結提速、登報承諾即辦、清算功能執照等具體措施。「制度突破方面,允許註冊資本100萬元以上的企業冠名海南自貿區;下放權限方面,繼續將一些原由省級註冊權限的下放到市縣。」海南省工商局企業註冊局副局長唐小旺說。
同時,海南在洋浦經濟開發區開展「證照分離」試點。截至目前已明確改革49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其中取消審批8項、審批改備案和告知承諾14項、提高透明度和可預期性15項、強化準入12項,涉及公安、交通、食藥監等12個部門。
準入環節大為「鬆綁」,各種審批環節需大幅壓縮。對於企業而言,縮短審批時間就是節省制度性成本。在商事改革快速推進的同時,海南還從審批「瘦身」、提速和「不見面」等方面大力深化行政審批改革。自2013年以來,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共取消、下放1206項,僅剩285項,「瘦身率」超過80%。
「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放權、要便民,圍繞最大限度減少審批、最大限度便民服務兩大目標,一步一步優化服務。」海南省工信廳廳長、海南省政務服務中心原主任王靜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截至去年年底,省級50%的審批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計劃今年年底達到80%,做到透明、可預期、足不出戶。
基於「多規合一」改革「一張藍圖繪到底」,海南創造性提出「極簡審批」試點,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海南生態軟體園、海口美安科技新城三個園區,政府負責政策、規劃、監管,企業嚴守誠信、承諾、法律法規。對於進駐園區的建設類項目,以規劃代立項、以區域評估評審代單個項目的評估評審,實行準入清單制、承諾公示制、聯合驗收制、項目退出制。
「我們的項目審批時間由通常的400多天縮短到50多天,為企業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讓企業贏得了更多市場先機。」博鰲一齡生命養護中心行政處處長劉月勇說。
海南省人大代表、齊魯製藥(海南)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民介紹說,公司在海南建設的4條生產線審批事項由原來的18項精簡到2項,僅用不到100天就實現了建成試車。「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從審批到開工建設,海口高新區政府給我們全力保障。」劉文民說。
直面企業痛點難點堵點
4月13日,在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宣布中央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
政策甫一發布,海南全省上下迅速行動。省長沈曉明主持三場座談會,與行業龍頭企業代表、外商及外籍人士代表、企業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展開討論,主題只有一個: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到底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當天確實只談問題。」參加了其中一場座談會的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會長廖暉說,與會企業反映了不少海南營商環境方面的問題,甚至提出尖銳批評。例如,政府決策徵求企業意見不足、公平透明市場環境不夠、整體人才環境過於薄弱,等等。
這些問題,《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平時的採訪中同樣遇到過。多位受訪企業家說,優化營商環境,不能只把重點放在審批加快、流程簡化等方面,還要營造公平可預期的市場環境。相比註冊是否便利、納稅是否便捷,企業更加關注能否擁有公平競爭環境、能否通過市場透明度來實現合理預期、發生糾紛後能否及時有效得到解決等。
海南木辣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辣木生態育苗和種植、健康保健品研發、深加工及銷售一體的生物科技企業,目前整體處於產品研發階段,兩年來已成功申報10多項發明專利。
自己的產品被仿冒,是公司總經理張德旺最擔心的事情,「希望海南能夠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堅決打擊仿冒,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海南旅道天下旅行社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為海南國際旅遊島輸送客源的新型在線旅遊企業。2017年,公司依照有關政策申請海南省電子商務扶持資金最終沒有申請成功。雖然政府將相關扶持資金安排方案在網上向社會公布,但該公司總經理陳吉江認為,除了公布結果,還應當說明入選或不入選的原因,「政策透明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資金和人才是企業發展的首要資源。採訪中,不少企業反映,在海南融資難、招人難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原因。
海口市某孵化器運營管理負責人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公司自2016年開業以來,已孵化網際網路創業團隊40餘個,但成功獲得融資的僅有十幾個,其中僅一個團隊獲得社會資本投資,其餘均為政府資本融資。
「這個成績已經是海南創業孵化領域的翹楚。」這位負責人說,近年來,海南大力發展網際網路產業,整體產業規模和產值有很大飛躍,但他們的項目仍很難受到社會資本和外地高端人才的青睞。
對標國際一流水平
營商環境到2025年達到國內一流水平,2035年躋身全球前列。對於硬體設施和軟環境在國內都相對滯後的海南而言,中央提出的要求無疑是一道嚴峻的考題。
從赴全國11個自貿區取經,到舉行多場優化營商環境座談會聽取企業意見;從註冊登記便利化、貿易便利化舉措推出,到強化政府執行力建設;從「百萬人才進海南」政策出臺,到成立國際仲裁院……海南優化營商環境的步伐正提擋加速。
三亞是近期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開展試評價的22個城市之一,也是海南自貿區(港)發展總部經濟的兩大承接地之一。目前,三亞正對標國際一流城市,聚焦制度環境建設,深化稅務、金融、海關、「多規合一」等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堅持以最好的資源和服務吸引全球投資者,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省會海口在省級政策基礎上,出臺鼓勵網際網路、金融等產業和總部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進一步確保企業落地創業。自4月13日以來,已與91家重點企業接洽,成功籤約17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家。「我們著力在改善營商環境上下功夫,增加主動服務的意識,如在商務局設立總部經濟處室,專門對接和服務總部經濟企業落地各項工作。」海口市副市長孫世文說。
「有頭無尾、虎頭蛇尾」「消極搪塞、冷漠怠慢」「暗箱操作、吃拿卡要」……7月11日,海南省政府召開全會,從十個方面深刻剖析海南政府執行力方面存在的問題,並針對癥結一一開出「藥方」,誓要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如魚得水,市場繁榮發展。
近年來的改革和近期的系列舉措讓海南的營商環境有了明顯優化,但與發達地區和企業的期望相比、與自貿區和中國特色自貿港建設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受訪專家建議,海南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中央的要求,需要超前的理念和行動,瞄準長遠目標,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以投資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為重點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在海南推行「註冊易」一站式服務;全面實施法人承諾制;取消企業一般投資項目備案制;在財政稅務、金融創新、產權保護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等。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陳相秒認為,改善營商環境應以企業為本,建議探索企業參與營商環境建設的可行渠道和可操作、高效、常態化機制。例如,可由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行提出制定各類制度,促進營商環境更有針對性地優化、升級。
廖暉認為,法治是良好營商環境最堅實的基礎,海南營商環境要在短時間內爭創一流,需要在社會治理模式上做好頂層設計。在加強政府法治建設的同時,建立健全百姓充分參與政府決策的機制。他建議對海南建省以來所有地方立法作系統梳理,修改或廢止不符合國際慣例和自貿區(港)營商環境要求的內容。
(原載2018年第33期《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