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一生追尋熱帶牧草種子的人走了。
2018年12月26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熱帶牧草研究中心主任白昌軍,在赴柬埔寨執行熱帶農業對外合作試驗站建設及資源調查科研任務中,因突發疾病永遠地倒在了考察種質資源的路上。
51歲的白昌軍,和熱帶牧草延續了28年的科研故事就這樣在異國他鄉戛然而止。採訪中,白昌軍的同事們都說,老白一輩子都在和熱帶牧草打交道,致力於尋找和研究更多更優質的熱帶牧草種質資源。
採種者 追夢人
28年來為國家收集13411份草種資源
「每次回想起老白,腦海中閃現的畫面,永遠是高高壯壯的他在野外考察熱帶牧草種質資源,衣服沾滿了泥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說,白昌軍就像野草一樣,很拼很頑強,不說累、不停歇。
「他身上有一股子不怕吃苦的韌勁兒。」劉國道記得,1990年,剛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來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白昌軍,被分到了生活條件簡陋、科研設備欠缺、科研任務繁重的三亞基地,「他毫無怨言,背上行李就出發了,一頭扎進熱帶牧草種質資源的研究中,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與北方的草牧業相比,我國熱區的牧草研究基礎薄弱。白昌軍為熱帶牧草研究的付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牧草研究人員楊虎彪等年輕人都看在眼裡,並將他視作榜樣,「為了系統收集研究牧草種質資源,為選育熱帶牧草新品種打下基礎,白主任每年都要帶隊在雲南、廣西、江西等南方省份收集草種資源。」楊虎彪說。
考察收集種質資源是份苦差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花卉專家楊光穗是白昌軍的鄰居,也是一個研究所的同事。她說,草種資源是兩條腿一步步走出來的,兩隻手一棵棵採集來的,老白每年都有好幾個月在野外。
每次到野外,特別是進山考察,白昌軍帶著大家凌晨四五點就出發,為了把包裡的空間省下來裝牧草,他們儘可能減輕負重,每天只帶一點乾糧和水。為了一粒種子,他可以無數次奔波,哪怕一次次瀕臨險境,一次次無功而返。
就這樣,白昌軍和他的團隊為國家收集了13411份草種資源,其中9440份保存在農業農村部熱帶草種資源備份庫;還建成了海南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保存著近千份柱花草種質資源。楊虎彪說,白主任對年輕人要求很嚴格,他常說種質資源很重要,哪怕野外工作有很多挑戰,他也願意和大家一起,收集和保存更多寶貴的種質資源,為選育熱帶牧草新品種打下基礎。
我國熱區小,世界熱區大。為了更好地了解熱帶牧草種質資源,白昌軍還去過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多個國家,密切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熱帶牧草方面的交流。
秉初心 行恆事
參與選育的柱花草新品種已推廣種植超1000萬畝
柱花草能固土、固氮、保水,是世界熱區最重要的高蛋白豆科飼用植物之一,但國內並沒有自然分布。
「我國熱區一直缺少優良的豆科飼用植物。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幾代熱帶牧草專家的努力下,我們從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等研究平臺成功將柱花草引到海南,陸續培育了11個國審品種。」劉國道說,其中白昌軍參與選育的熱研2號柱花草等,已推廣種植超1000萬畝,成為我國熱區發展舍飼畜牧業的主要青飼料,至此國內形成「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格局。
培育的過程充滿了艱辛。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熱科院牧草專家在柱花草種質選育的試驗上遇到了難題,白昌軍反覆琢磨,連夜寫出十幾頁紙的試驗設計方案,最終成功解決難題,提高了種子質量。
2015年,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納參觀完海南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讚嘆道:「海南不是柱花草自然分布區,但中國熱科院的專家卻在這裡建成了領先國際的柱花草屬種質資源保存中心,是一個成功的引種典範。」
這次到柬埔寨,白昌軍及團隊成員帶去了他們自主選育的熱研4號王草、熱研2號柱花草,在位於桔井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柬埔寨農業試驗站,推廣種植,期待提高柬埔寨牧草的產量和品質。
到柬埔寨開展熱帶農業技術合作交流,同樣很有意義。「對柬埔寨而言,畜禽養殖是其第二大農業產業,牧草種植能為畜禽養殖提供飼料,他們對與我國加強牧草及畜牧業產業技術合作,意願強烈。」劉國道說。
2018年12月30日,特意趕到海口參加白昌軍追悼會的國家林草局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農業大學草業科學院院長郭振飛說:「白老師的離世對我國熱帶牧草研究來說,損失很大,他為收集熱帶牧草種質資源所做的努力,讓人敬佩!」
白昌軍生前曾說,自己鍾愛熱帶牧草研究,不僅是熱帶牧草對畜牧業發展有重要作用,自己也從牧草身上汲取了無窮的生命動力。而他的這份追求和付出,也感染了許多年輕的牧草研究者,他們正接過接力棒,為熱作事業接續奮鬥。
(本報海口1月5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