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青青寸草守痴心

2020-12-05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傅人意 通訊員 田婉瑩

  那個一生追尋熱帶牧草種子的人走了。

  2018年12月26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熱帶牧草研究中心主任白昌軍,在赴柬埔寨執行熱帶農業對外合作試驗站建設及資源調查科研任務中,因突發疾病永遠地倒在了考察種質資源的路上。

  51歲的白昌軍,和熱帶牧草延續了28年的科研故事就這樣在異國他鄉戛然而止。採訪中,白昌軍的同事們都說,老白一輩子都在和熱帶牧草打交道,致力於尋找和研究更多更優質的熱帶牧草種質資源。

  採種者 追夢人

  28年來為國家收集13411份草種資源

  「每次回想起老白,腦海中閃現的畫面,永遠是高高壯壯的他在野外考察熱帶牧草種質資源,衣服沾滿了泥土。」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說,白昌軍就像野草一樣,很拼很頑強,不說累、不停歇。

  「他身上有一股子不怕吃苦的韌勁兒。」劉國道記得,1990年,剛從甘肅農業大學畢業來到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白昌軍,被分到了生活條件簡陋、科研設備欠缺、科研任務繁重的三亞基地,「他毫無怨言,背上行李就出發了,一頭扎進熱帶牧草種質資源的研究中,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與北方的草牧業相比,我國熱區的牧草研究基礎薄弱。白昌軍為熱帶牧草研究的付出,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牧草研究人員楊虎彪等年輕人都看在眼裡,並將他視作榜樣,「為了系統收集研究牧草種質資源,為選育熱帶牧草新品種打下基礎,白主任每年都要帶隊在雲南、廣西、江西等南方省份收集草種資源。」楊虎彪說。

  考察收集種質資源是份苦差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花卉專家楊光穗是白昌軍的鄰居,也是一個研究所的同事。她說,草種資源是兩條腿一步步走出來的,兩隻手一棵棵採集來的,老白每年都有好幾個月在野外。

  每次到野外,特別是進山考察,白昌軍帶著大家凌晨四五點就出發,為了把包裡的空間省下來裝牧草,他們儘可能減輕負重,每天只帶一點乾糧和水。為了一粒種子,他可以無數次奔波,哪怕一次次瀕臨險境,一次次無功而返。

  就這樣,白昌軍和他的團隊為國家收集了13411份草種資源,其中9440份保存在農業農村部熱帶草種資源備份庫;還建成了海南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保存著近千份柱花草種質資源。楊虎彪說,白主任對年輕人要求很嚴格,他常說種質資源很重要,哪怕野外工作有很多挑戰,他也願意和大家一起,收集和保存更多寶貴的種質資源,為選育熱帶牧草新品種打下基礎。

  我國熱區小,世界熱區大。為了更好地了解熱帶牧草種質資源,白昌軍還去過南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多個國家,密切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熱帶牧草方面的交流。

  秉初心 行恆事

  參與選育的柱花草新品種已推廣種植超1000萬畝

  柱花草能固土、固氮、保水,是世界熱區最重要的高蛋白豆科飼用植物之一,但國內並沒有自然分布。

  「我國熱區一直缺少優良的豆科飼用植物。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幾代熱帶牧草專家的努力下,我們從國際熱帶農業中心等研究平臺成功將柱花草引到海南,陸續培育了11個國審品種。」劉國道說,其中白昌軍參與選育的熱研2號柱花草等,已推廣種植超1000萬畝,成為我國熱區發展舍飼畜牧業的主要青飼料,至此國內形成「北有苜蓿、南有柱花草」的格局。

  培育的過程充滿了艱辛。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熱科院牧草專家在柱花草種質選育的試驗上遇到了難題,白昌軍反覆琢磨,連夜寫出十幾頁紙的試驗設計方案,最終成功解決難題,提高了種子質量。

  2015年,國際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納參觀完海南熱帶牧草種植資源圃,讚嘆道:「海南不是柱花草自然分布區,但中國熱科院的專家卻在這裡建成了領先國際的柱花草屬種質資源保存中心,是一個成功的引種典範。」

  這次到柬埔寨,白昌軍及團隊成員帶去了他們自主選育的熱研4號王草、熱研2號柱花草,在位於桔井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柬埔寨農業試驗站,推廣種植,期待提高柬埔寨牧草的產量和品質。

  到柬埔寨開展熱帶農業技術合作交流,同樣很有意義。「對柬埔寨而言,畜禽養殖是其第二大農業產業,牧草種植能為畜禽養殖提供飼料,他們對與我國加強牧草及畜牧業產業技術合作,意願強烈。」劉國道說。

  2018年12月30日,特意趕到海口參加白昌軍追悼會的國家林草局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南京農業大學草業科學院院長郭振飛說:「白老師的離世對我國熱帶牧草研究來說,損失很大,他為收集熱帶牧草種質資源所做的努力,讓人敬佩!」

  白昌軍生前曾說,自己鍾愛熱帶牧草研究,不僅是熱帶牧草對畜牧業發展有重要作用,自己也從牧草身上汲取了無窮的生命動力。而他的這份追求和付出,也感染了許多年輕的牧草研究者,他們正接過接力棒,為熱作事業接續奮鬥。

  (本報海口1月5日訊)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全媒體中心記者 劉麥  中國人喜山,也喜歡靠山而居,因為大山藏萬物之靈
  • 海南日報數字報-辦學國際化 高校更「洋氣」
    ■ 本報記者 陳卓斌  單人單座、小班雙語教學、全觸屏黑板……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海南大學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聯合國際旅遊學院(以下簡稱國際旅遊學院)採訪時發現,這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設備與國內普通高等院校不太一樣。
  • 海南日報數字報-神奇的「旺根技術」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在海南生活多年、今年56歲的福建人陳新,自年輕時就偏愛琢磨如何加快植物的生長速度,苦心研究30多年努力破譯植物的生長密碼,研發了植物的「旺根技術」(也稱「三旺技術」,即旺根、旺杆、旺果),讓苗木生長加速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植物的「彩色戶口簿」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實習生 卓慧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華南植物園編著、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植物志》,一直以來是世人了解海南植物的重要工具書。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尊重自然規律呵護海南溼地
    (2月3日《海南日報》)  2月2日是「世界溼地日」,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有「地球之腎」之稱。溼地具有多種獨特功能,它不僅為人類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資源,而且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降解汙染、調節氣候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
    食蟹猴又名長尾猴或爪哇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猴科、獼猴屬,食蟹猴種,因為它的遺傳物質與人具有高達98.5%的同源性,其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面與人類相似,因而在人類生命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研究中佔有其他實驗動物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被譽為活的最精密的實驗儀器。  但是,並不是說只要能養出來,就可以做實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不一樣的玩法 一樣的童真快樂
    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5月30日,儋州市新州鎮英均村的陳傳喜歡玩彈弓,也喜歡自製彈弓,雖然現在保護鳥類不提倡打鳥,但是有時候跟小夥伴們比比射程,也是一大樂趣。海南日報記者 王凱 攝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往高處生長,是熱帶雨林中生物開展「軍備競賽」的核心守則。囿於體型的先天不足,成千上萬的兩棲動物們與灌木、苔蘚一道,構成叢林生物鏈的最底層,卻憑藉著滿身絕活,在一次次生死搏鬥中安然脫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今天開唱
    本報海口12月20日訊 (記者習霽鴻)2019年海南紅珊瑚國際音樂節將於12月21日正式開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珍稀瀕危植物知多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植物資源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九年一圖鑑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460頁,148種蜻蜓彩色照片,9年的資料收集整理,翻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的每一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自貿區FT帳戶業務漸入佳境
    本報海口4月18日訊(記者王培琳 通訊員任爵一 鄧昕)海南日報記者4月18日從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細心做防護 有序推復工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特約記者 黃良策  「轟……」2月13日下午,位於文昌市東路鎮的海南歌頌飼料有限公司
  • 海南日報數字報-這些瞼虎特「海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孫慧  據科學家推測,地球上約有870萬種物種,但很多同屬類物種之間差別極其細微,對科研者而言,發現新物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幸運。譬如說,瞼虎。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春來蛇橋浮水面
    文\海南日報記者 葉媛媛  圖\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特約記者 龍泉  它是一座古橋,卻如同一位隱匿於深閨的姑娘,每年只有短短兩三個月願意露出「嬌容」;它的芳名聽起來不那麼溫柔,名曰蛇橋;它靜靜地佇立在海口龍塘鎮國倉村,因其獨特性漸漸吸引了不少關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最美的天使 真正的英雄
    在抗疫任務結束返回海南前,海南各醫療隊將尚未用完的醫用物資,悉數留給了受援醫院,讓這份瓊鄂情誼持續發酵。  三級精準救治體系,成功將分散各地的海南醫療隊戰鬥力重新凝聚到一起。通過這個體系,海南醫療專家乃至全國更多專科專家,都可以為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的救治工作提供支持,提高海南支援湖北醫療隊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療效果。  進入3月,湖北疫情漸漸得到控制,武漢方艙醫院陸續關閉,海南醫療隊員分批撤出病區,進入原地休整狀態,海南前方指揮部的工作也面臨新的挑戰。
  • 海南日報數字報-綠海龜:我們出生在西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美麗的西沙群島,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秀美的島礁除了海潮拍岸的聲音外,萬籟俱寂。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尋訪「坡棉紙」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更路簿》是海南漁民世代在南海諸島生產作業的航海指南,其中蘊藏的歷史密碼涉及南海歷史、造船、航海技術、法律、自然地理、經濟等多個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