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通社 郝倩
「那裡沒有北京、上海的繁華盛景,有的只是沙漠、戈壁灘的狂風與狼嚎,但這絲毫不會阻攔我的選擇!我就是要成為那一粒平凡的沙石等待磨礪。」——於棟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的於棟同學在2007年7月畢業後,就將踏上祖國最西邊的土地——因為他即將成為中國石油西氣東輸管道公司的一員,負責壓氣站設備的維修工作。一聽說他的工作地點在新疆的無人區,很多朋友都因此詫異不已,到底是什麼吸引於棟做出這樣的選擇,甘願遠離內地宜人的氣候、遠離城市的繁華、遠離關心他的家人和朋友?
「那裡沒有北京、上海的繁華盛景,有的只是沙漠、戈壁灘的狂風與狼嚎,但這絲毫不會阻攔我的選擇!我就是要成為那一粒平凡的沙石等待磨礪。」
於棟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考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在入學最初的新生黨員大會上,當時的校黨委副書記楊振斌就曾經鼓勵同學們可以立下志向「入主流、上大舞臺」,發揮清華學子的優勢;而校黨委書記陳希老師也在畢業生動員大會上,鼓勵大家進入影響國家發展的8大行業等。
這些報告都深深地激蕩著於棟的心:「清華大學的畢業生應該成為國家的脊梁柱!」
在去年夏天參加了中船重工的暑期實踐後,於棟更加堅定了加入國企的決心:「像701、719所這樣的單位,肩負著祖國潛艇的設計和製造工作,對國家安全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裡的工作人員責任非常重大,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依然讓人覺得光榮和自豪!」
「其實籤約這個公司,我還想感謝的是實驗室的老師和同學。」於棟說,正是他們對國家強盛的責任感和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對未來的期許。於棟所在的實驗室隸屬於機械工程系的雷射加工中心,實驗室的劉文今、鍾敏霖教授都是著名的雷射加工領域專家,兩位教授都處在科學研究的最前沿,儘管他們工作很忙,但是在平日上課、實驗室學術討論中,兩位老師總是言傳身教,從自己研究方向的專業知識和前沿進展來擴展同學們的眼界,並且經常鼓勵他們:清華大學的學生應該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對國家有所貢獻而不是貪圖於自身的物質享受;還有張紅軍工程師,在這個實驗室的10年工作中,默默無聞,踏實肯幹,這樣甘於平凡卻對實驗室建設盡心盡力的精神也深深打動著於棟。而於棟所在的實驗室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集中了機械工程系的學生組組長和大部分輔導員同學,他們在實驗室營造了一種走入西部、紮根國企、報效祖國的氛圍。
在這樣的環境下,於棟堅定認為,如果可以有機會從事關係到國家命脈的重點行業,到基層鍛鍊將是他最大的榮耀。
談到即將踏上西去的徵途,於棟憨實的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神情。「在不遠的未來,西氣東輸工程每年輸送的天然氣將從120億立方米增加到180億立方米,但是現在的大型壓氣機全部都是從國外進口,如GE、Rolls-Royce等外國大公司;一旦設備出現問題,就只能依賴這些外國公司修理,並且要支付昂貴的維修費用。由於使用天然氣是未來的主要能源趨勢之一,因此公司培養自己的維修工程師,這對於我們的國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能源關係到國家的各個行業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在能源行業的競爭中,我國處於劣勢,就很難談到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和這個公司從接觸到籤約的整個過程中,從來沒有問過這個公司的待遇,因為我覺得能為國家服務、能夠在關鍵的領域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就是最幸福最重要的事情。」
於棟現在還是單身,去了無人區就意味著他很有可能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仍然保持這樣的感情真空狀態:「雖然我要去的是無人區,但是我想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我還是相信感情是需要緣分的;我希望在我還年富力強的時候忠於自己對國家的責任感,我想這是無悔的選擇!」
科研工作之外,於棟非常熱愛體育運動,而且擅長多種項目,例如桌球、羽毛球、撞球等,還曾多次參加了馬拉松長跑全程比賽;但在眾多運動當中,他尤其酷愛的是健美運動,曾經獲得第8屆馬約翰杯健美比賽65公斤級的第三名。
「如果只是為了鍛鍊身體和豐富課餘生活,在體育運動中很難體會到艱苦,但如果為了挑戰自己的極限,則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為了在健美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於棟曾經連續3個月,在研究工作之餘,每天中午和晚上兩次進行練習,並且為了能夠良好地保持肌肉線條,他還必須嚴格控制飲食的種類和攝入量,經常是沒有油鹽等調味料。飲食的單調、繁重的科研工作和訓練的艱苦並沒有打消於棟挑戰自我的勇氣,堅強的意志品質把於棟送上了領獎臺也贈予了他強健的體魄和樂觀上進、笑看艱苦的心態。
「健康的身體是自己的、父母的、也更是國家的,蔣南翔校長激勵我們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不僅是美好的期許,更是我們清華學子身上不敢放棄的責任!」
這就是於棟,一個簡單、樸實卻無比忠誠和堅強的清華畢業生。(編輯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