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天降聖人必有各類異相異兆。比如姚舜天生重瞳,劉邦額有龍骨,趙匡胤出生紅光滿屋,身泛金光;這些記錄到底幾分真,幾分假,不得而知。不過,一說到聖人,孔子必然要名列其中,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是得到公認的。
公元前5世紀,孔子創立了儒家學說。值得注意的是,儒學、儒家、儒教三者概念不同,孔子當初也沒想到自己的思想會產生一大串連鎖反應,誕生了儒家階層,催生了儒教信仰。現代很多人提起儒學便覺得是封建社會害人學說,這個孔子還是有點冤的。
《說文解字》對「儒」的解釋是這樣的:「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孔子創立儒家,宣傳仁、恕、誠、孝等思想,用孔子自己的話來說,他和普通術士不一樣,「吾求其德而已」。如今孔子很多理念仍然作用於我們的生活,中國人的傳統美德,與儒學有莫大聯繫。
為了紀念孔子,後世帝王不斷追封他本人,同時也給予孔子後代一定地位,並且在孔子的故鄉山東濟寧曲阜還有「三孔」:孔府、孔廟,孔林作為推崇儒學的象徵。其中,孔林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有10萬多座墳冢。
1994年,孔林因其獨特的歷史人文價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去過孔林的人通常都會聽到這樣一個說法:孔林「上不落烏鴉,下不招蛇」,也就是說烏鴉不會落在孔林樹木上,不會在孔林附近棲息;蛇原本喜愛茂密叢林,但它知道這裡是聖人墓地,自覺遠避。
至於原因,據傳與一個千年前的典故有關。《史記》記載,孔子當年周遊列國,曾經獲得宋景公的賞識,但宋景公手下的大夫恆魋卻因此將孔子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桓魋伐其樹,孔子去。」
孔子走了後,桓魋還派人追殺他。孔子很自信地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上天賜予了我德行,難道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嗎?當桓魋的士兵圍攻孔子時,樹林裡忽然飛出三千烏鴉,這些烏鴉直奔士兵,啄得他們抱頭亂竄。
因此,士兵們認為孔子是天佑之人,如果殺了他,可能會招致天譴。他們只好回宋國去向桓魋復命,桓魋聽完也無可奈何,孔子就此逃過一劫。孔子去世後,烏鴉依然守候著孔子的墓地,但它們只在遠處保護,從不靠近孔墓。
這個傳說流傳了很久,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想像成分太多,不怎麼可信。孔林不落烏鴉不招蛇的真實原因應當出在建築設計上,與迷信無關。早有專家研究過孔林實地情況,由於歷代帝王對孔子和儒學的重視,孔林規模不斷擴大,種了許多楷樹和檜柏。
烏鴉不喜歡這類樹,自然遠避孔林;至於下不招蛇,原因也很簡單,孔林修建時在地下埋藏大量硃砂與硫磺,驅趕蛇蟲,蛇對這樣的氣味極其敏感,所以見到孔林也繞道走。不得不說古人在建築方面的智慧並不輸給今人,這樣的巧思放到今天也算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