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地圖上查看海洋時,可能你會覺得它們是交匯在一起的,並且按常理來說這似乎壓根就應該是一片整體的大海,只是人們給這一片大海的各個部分取用了不同的名稱而已。
好吧,事實上其實你會驚訝的發現它們之間的邊界有多明顯。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邊界就如同兩個世界之間的界限,好像兩片海洋在一個不可能存在的牆相會,讓它們無法交匯和混合。那麼是怎麼回事呢?
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什麼看不見的牆存在於中間,而且水就是水。那是什麼導致它們看起來界限分明呢?
重點是水的品質不一樣,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不同的密度、化學組成、鹽度水準和其他品質。人們可以透過觀察它們的顏色,就看得出它們遠非相同,具有不同物理和生物學特徵的兩個水體之間的這些邊界被稱為海洋漸變群。
鹽度躍層
鹽度不同的兩片水域之間的邊界是最壯觀的,這就是我們在大西洋與太平洋相遇處會看到的,著名的探險家Jacques Cousteau在直布羅陀海峽深潛時發現了這一點,鹽度不同的水層看起來就像被透明的薄膜分開一樣,每一層都有自己的動植物群體。
當兩片海洋中的水的鹽度不同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鹽度躍層。如果你將海水或有色鹽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後再往玻璃杯中添加一些淡水,那麼你也可以在家中創建出鹽度躍層,唯一的區別是你的鹽度躍層是水平的,而海洋的鹽度躍層則是垂直的。
這裡有人可能會問,兩種密度不同的液體不應該是上下分層的嗎?怎麼這裡是垂直分層的呢?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兩條海洋之間的邊界看起來將不在是一條垂直線,而是一條水平線,並且它們之間的距離越近的話,它們的鹽度躍層就越不明顯,那為什麼不是這樣的呢?
1、首先兩線海洋的水密度差異不至於大到讓彼此下降或上升,但是足以讓它們不至於混合在一起。
2、慣性,當物體在同一個移動的軸系中移動時,慣性力之一的科裡奧利力會影響物體。簡而言之,地球在移動,地球上所有移動的物體都將會受到科裡奧利力的作用力,而偏離了它們原本的航向。結果就是地球表面的物體不會筆直移動,而是在北半球以順時針方向偏移,而在南半球與逆時針方向偏移。
但是由於地球移動的非常緩慢,它需要一整天才能圍繞它的軸轉一整圈,因此科裡奧利效應只會在很長的時間間隔內才變得明顯,即最終導致氣旋或洋流。所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水流方向不同,並且它們之間也無法相交匯。
3、兩片海洋之間的另一個重要區別之處是各自分子間的連接強度或表面抗張強度係數。
這種力量使得物質的分子能夠保持在一起,這兩片海洋具有完全不同的表面抗拉強度,這也使得它們無法交匯。也許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開始交匯,但是由於它們當中的流動方向是相反,因此單憑時間並不夠。人們認為這不過就是處在兩大洋中的水,在它們各自的分子只在短時間內匯合,然後就會被洋流所帶走。
不過你會不會覺得只有大西洋看太平洋不能彼此融洽相處?地球上還有很多地方的兩片海洋或河流中的水不會彼此交匯哦。另外還存在有溫躍層及不同溫度的水之間的邊界,例如墨西哥灣流的暖流和更冷的北大西洋之間。
化變層是最令人驚奇的,這些邊界處於一個不同氣候和化學組成的水域之間,馬尾島海是最大和最廣為人知的化變層,它位於大西洋中,沒有海岸。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地球上其它十分壯觀的海洋分界交匯吧。
1、北海和波羅地海
這兩片海在丹麥的斯卡恩市相遇,由於密度不同,它們的水體不會彼此交匯,有時你會看到兩海的波浪相互碰撞形成泡沫。但是它們的水也會逐漸交匯,這就是波羅的海含鹽量高的原因,如果沒有水從北海流入,那它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
2、地中海和大西洋
它們在直布羅陀海峽相遇,密度和鹽度不同,因此它們的水不會混合在一起。
3、加勒比海和大西洋
它們相遇的地方在大小安地列斯群島附近,看起來像是被人用不同的藍色染過了一樣,這兩片海相遇另一個地方是巴哈馬的賽拉島,加勒比海的海水為藍綠色,而大西洋的水則為深藍色。
4、烏拉圭河及其外流
這兩片海在阿根廷的米西奧內斯省相遇,它們中的一個經過清潔後可用於農業,而另一個則由於雨季的壤土而幾乎變成紅色。
5、尼格羅河和蘇裡莫西河(亞馬遜河的一部分)
距離巴西馬瑙斯9.5公裡的地方,尼格羅河和蘇裡莫西河的河水交匯,尼格羅河是深色的,而蘇裡莫西河則比較淺一點,它們的溫度和流速也有所不同。
6、莫澤河和萊茵河
它們在德國的科倫布茨市相匯,萊茵河的水顏色較淺,而莫澤河的河水則顏色較深。
7、嘉陵江和長江
它們在我們中國的重慶匯合,嘉陵江的水較清澈,而長江則是棕色的,這點我想住在附近的朋友應該比我更清楚。
那麼各位你覺得這些江河湖海怎麼樣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文獻:《世界國家地理》、《水文地理》、《海洋水文氣象信息可視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