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嶺南論壇」上接受採訪時稱,由於運營商對網絡維護不易,工信部會考慮其關於額外收費項目的合理要求,不過為了防止壟斷遏制微信的發展,他也指出即使收費,也不會大幅收費,同時為了公平起見,工信部已要求運營商制定解決方案。
看完第一段,或許不少人都覺得工信部這樣的表態無疑是等於間接宣布微信收費,那這篇文章探討「微信收費的必然與不必然」還有意義嗎?縱然工信部有了這樣的表態,縱然意義不算太大,但今天還是想借這篇文章談談微信收費這個話題,因為想通過這篇文章告訴大家:
為了保證文章邏輯連貫性和完整性,同時也讓部分不了解事情經過的讀者了解內情,本文從頭說起。
對於中國人而言,過去的見面口頭語通常都是「你吃了嗎?」,然而隨著科技發展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成熟,快速發展的微信儼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人與人的互動已從QQ延伸到了這種即時移動通信的軟體。
微信是騰訊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過網絡發送語音簡訊、視頻、圖片和文字的手機聊天軟體,因為其免費和吸引人的功能,自推出時日起微信就得以快速發展。用戶從0到1億,只用14個月時間,而1億到2億、2億到3億耗時分別縮短至不到6個月和5個月,而現在微信用戶已隱隱欲突破4億。而正是這種瘋狂增長卻引來了運營商的豔羨和敵意。
由於微信是永遠在線的應用,因此會不斷向運營商發送數據請求——「心跳信號」,但這種信號流量極低、每隔幾分鐘就發送一次以及用戶基數重大,這造成了「信令風暴」,60%的信令請求只帶來10%的流量收入,同時也影響了運營商網絡的穩定,幹擾了傳統運營商通話質量。
除此之外這也導致運營商傳統語音業務下降,蠶食了簡訊等業務。舉個簡單的數據,根據中國移動發布的2012年業績數據顯示:中國移動2012年淨利潤達到1293億,其中移動語音業務營收為3680.25億元,同比增長1%,而在2011年,中移動的語音業務收入達到3642.89億元,同比增長 5.9%,運營商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語音業務增長在逐漸放緩,因此運營商把矛頭對準了微信。
微信對運營商業務和收入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筆者和一朋友經常用微信聊天,但後來智慧型手機壞了暫時用功能機,在其隨後的時間裡,雖然仍會繼續用QQ聊天,但簡訊和語音通話使用率卻開始增加,光從這裡筆者就切身體驗到了微信對運營商業務和收入的影響。
因此在今年兩會前後,包括移動和聯通的高層領導開始針對微信是否收費問題密集進行表態和造勢,同時業內人士以及媒體對於微信是否收費的問題也鬧得非常熱,儘管馬化騰以及騰訊官方一再宣布微信收費是謠言,是不可能的,同時也有運營商高層領導對外表態稱微信收費與否將由市場決定,但這實際上這一切是風雨欲來風滿樓,微信真的可能會收費。
雖然用戶非常不情願微信被收費,但實際上卻有以下幾個原因推動著微信不得不收費。
1. 壟斷產業的必然:通信領域是國家命脈之一,有關部門是不會坐視移動運營商們的利益受損(哪怕它是淨利潤高達千億的企業,哪怕失去的利益只是一絲一毫)。
2. 運營商早有準備:上段時間網友反應北京聯通上網流量詳單已經對微信、手機QQ等流量進行計算,這讓很多人一時都認為這是運營商要對微信收費的前兆,雖然後來聯通工作人員對此回應稱,這只是開定向流量並非要單獨收費,但此舉也說明了運營商技術也已成熟,可隨時隨地對微信收費。
3. 錢的問題:雖然移動數據業務大幅增長,但更大的收入並未被運營商獲得。
4. 不甘淪為「管道工」:由於運營商並不能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目前的運營商已經淪為純粹的傳輸管道,而對那些有價值的內容和傳輸數據,根本無法觸及和挖掘其中價值。
5. 觸及根本:微信對傳統傳統運營商的簡訊、彩信甚至語音業務起到了「可怕「的替代作用,運營商必須遏制其發展或分一杯羹
6. 言之確鑿的現狀:微信向運營商發送的信令請求,確實影響到了運營商網絡的穩定,甚至帶來網絡癱瘓的風險。
縱然有著上述原因推動,但運營商是否真的會對用戶的微信收費仍需要觀察,原因如下:
1.騰訊不願失去用戶:對於中國網民而言,免費是最大的金字招牌,如果微信收費,估計沒人會願意付費並轉移陣地,投向Line、米聊等語音對講軟體,而出現這樣的局面是騰訊所不願接受的,就算收費騰訊也會默默單獨承受下去,讓其免費。
2.衝擊有限 技術升級可解決問題:最近騰訊董事長兼執行長馬化騰對外表示,微信信令對運營商網絡產生衝擊主要是集中在2G、2.5G網絡上,隨著3G進一步普及以及4G技術的發展,微信對運營商的衝擊並不大。
3.佔用管道也帶來流量:微信文字、語音對講和圖片確實佔用了運營商一部分流量,但實際上通過微信傳播的連結也給運營商帶來了流量,讓用戶不得不升級流量套餐,因此微信雖然佔用了通道,但也帶來流量,很有價值,而收費會遏制其發展,影響運營商附帶流量的收入。
4.騰訊會減少影響:收費的主要理由是信令衝擊,騰訊或許會對微信進行軟體優化,減少對運營商的影響。
5.微信國際化 不願受收費影響:最近騰訊在美國設立了辦事處,以支持微信等國際拓展戰略,同時為了讓國際化戰略更為順利,微信還與印尼最大的媒體公司PT Global Mediacom成立了合資公司,開拓印尼日趨增長的市場,如果此時傳來微信在國內收費,是否會對其免費口碑造成影響,而讓海外用戶觀望?
6.讓用戶付費不合理並且也不會答應:用戶購買了包月套餐就說明已為流量付費,憑什麼再讓用戶因為微信的流量再討腰包?另外運營商的價值只是體現在硬體上,創造了流通管道,除此之外的價值與運營商無關,因此再讓用戶為微信付費不合理。此外經濟觀察報在《中移動回顧市場才是正道》的文章中非常形象地稱,一家供應水電煤的公司接入了一家飯館,這家飯館深受消費者歡迎,賺了很多錢。但現在水電煤公司認為這家飯館是用了自己的水電煤才賺了這麼多錢,因此要求來劃分利益,要麼讓客戶每桌吃飯都另外支付水電煤的錢,要麼和這家飯館分成。如此荒謬地事情,消費者會答應嗎?
7.管理上的需要:如果微信因為收費受到遏制,用戶必然會投向其他語音通信應用,而為了防止網絡暴力帶來的監控需要,國內的現狀是穩定壓倒一切,與其「迫害」微信,還不如扶持和管理好微信,不然不利於管理。
昨天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在IT領袖論壇上稱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運營商不容易OTT公司也不容易,運營商與OTT公司關係是相互依賴的。在被問及微信收費問題時,他表示今天的免費是為了明天的收費,在將來,運營商向微信等OTT服務商收費已不可避免,另外再聯繫工信部近日的表態,可以說微信收費差不多算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看到這裡有些人或許就已經開始激動了,不過先別忙著激動,筆者分析就算收費也收不到消費者頭上,因為微信付費的種種不可能性,有關部門很有可能讓運營商和騰訊協商個折中方案——讓騰訊每年支付一筆使用費用,而用戶無須為微信支付除流量外的使用費。
運營商對微信收費,一方面是微信的信令請求確實對其產生了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是源於自身的危機意識,認識到微信未來對自身業務的衝擊,而更為關鍵的是他們對微信未來商業化大蛋糕的豔羨。
未來的微信必將是一個大平臺,有望成為第六大全球網際網路平臺,而騰訊以後也會開始實現微信的商業化運營,比如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微支付、社交遊戲和IPTV等項目,不論是哪一項盈利前景都是非常可觀的,可以說微信未來商業化的大蛋糕是非常誘人,運營商迫不及待想提前分羹。
不過,運營商就這麼簡簡單單收費就行了嗎?微信類似的OTT軟體興起,只能說明運營商現有的語音和簡訊業務的過時以及不再那麼有價值(這裡的價值不是指其不重要,而是指付出相同費用情況下用戶更願意選擇OTT)。OTT是一種技術進步,是一種不可阻擋的潮流,這預示著APP時代的到來,對於這種趨勢,我們更多地應該去把握,而不應該去堵和遏制其發展,因為自古以來治水從來沒有靠堵而徹底成功過的。
因此運營商需要多去創新和改變經營模式,要多向網際網路公司學習,如果一味地只是收過路錢,一旦未來通信市場用另外種方式打開,中國的運營商們遲早會被用戶所拋棄。
微信是否要收費,這不僅是運營商和網際網路公司之間的問題,同時也是用戶是否有權利享用科技進步所帶來福利的問題,在付出相應的流量套餐費用之後,筆者認為用戶是完全可以享用高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便捷。最後,對於微信收費這個話題,CSDN的網友你們是怎麼看的?另外,如果微信真的對用戶收費,你還會繼續使用嗎?(文/張勇 責編/魏兵)
本文為CSDN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market@csd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