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廣度決定遇上機會的概率,研究的深度決定投資的盈利水平。
廣度要比深度簡單,深度要比廣度穩定。
當然兩者兼顧為最優,但我觀察大部分投資者肯定還是有傾向的,這就是路徑依賴。
我眼中絕大部分高手都是深度傾向的,主邏輯非常穩定,資產配置輪動也好,還是股票價投也好,某種策略某類特性權益的高對抗交易等等。總之,特徵是這類的機會是高頻一直都有的觸發場景,靠主策略就能不停的取得阿爾法超額收益。堪稱永動取錢機。從生態環境平衡角度,能夠達到這樣狀態的人一定是極少數,賺的錢要靠很多韭菜供養。大道至簡,唯此道可長久,但女神校花誰都喜歡,追求之前,也要掂量一下自己幾斤幾兩,別遍體鱗傷,還一無所獲。
深度傾向的高手,對費力尋找廣度機會一般不感興趣,因為覺著實在是沒啥意思,比如前兩年我勸一位滿倉價投輪動的朋友,多開幾個戶,分一下倉,打新收益會好,他興趣不大,的確新股收益對於他的波動微不足道,且市值大,開戶麻煩,要開很多很多戶才能提高效用。但也有極少數的高手,穩定阿爾法的同時,也追蹤廣度的機會,這就是天才 實力 勤奮。堪稱偶像。
研究的廣度,帶來的機會,大多數是短期階段性,隨著環境的變化,說沒就沒的策略,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武器庫多一些,日子還能稍好一點。但一切身不由己,全要看天。我是典型的廣度傾向的。一是以往獲利多來自此類,有路徑依賴,二是小倉一直嘗試的大道始終沒啥起色,目前一直扮演著供養高手的韭菜角色。我的方法論是小倉哪個領域試驗成功,再中倉前進,目前權益類就是轉債進展到了中倉的階段。基金小倉邁向中倉的狀態。
關於研究深度的互相學習,我覺著可能就是股票價投和資產配置邏輯是可以互相學習的,其他的基本都沒啥好學的,因為能夠在深度上做成的人,都要能力、性格、天賦作支撐的。而這三點別人都沒有。
關於研究廣度的互相學習,基於機會發現的邏輯,相互學習肯定是大有裨益。但主要的矛盾也是根源性的,因為交易者本身就是交易的生態環境一部分,交易本身就在影響生態環境的改變,從而讓策略失效。所以此類的交易邏輯很少有公開討論的。
但此類的邏輯,也是分容量限制的區別,小容量的策略讓誰分享都是強人所難,但大容量的機會,是存在小範圍分享的基礎的。在小範圍內擴大交易者,並不會影響策略的效用。權益類都是正向影響,但做回歸的都會有影響,但套利者佔趨勢交易者比例極小,就影響不大了。
tlh681101
如果你是一個拖拉機手,那麼應該看看天氣預報、實地考察地勢、研究收割路徑、研究橫向收割還是縱向收割?
如果你是一個拾麥穗的,直接跟在收割機後面就行了;
我就是一個拾麥穗的,所以從來不研究國際國內形勢,不看行業,不讀財務報表(也弄不明白),不看K線,不數浪。
看見麥穗掉下來就撿起來,如果撿的是爛麥穗扔了就行,沒有麥穗掉下來的時候就跟在後面瞎溜達(更多的情況還是聽集思錄的同志高聲呼喊:麥穗掉下來了!我唯一的認真就是根據經驗判斷這麥穗是不是飽滿的,值不值得撿起來)
交易工具是廣度,追求的是創新性的機會。例如股權有個股、行業etf、寬基etf、分級b、股權主動基金、期指、期權、衍生品基金。債券有利率債、信用債、可轉債、債券etf、債券主動基金、期指、期權。商品有更多品種,黃金現貨期貨期權、原油、豆粕等。法幣有貨幣對,美元對黃金。可以說金融工具的創新是無窮無盡的。
交易策略是深度,追求的是重複性的機會。在單個品種上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把工具開發到極致。例如弱勢雙低可轉債中長線輪動(積極促進下修、基本面優秀以下),強勢雙高可轉債短線輪動(低成本、專業通道、盤口更新),可轉債折價轉股融券中性對衝輪動(尋找券源)。
廣度在於持續學習能力、深度在于堅持策略執行。
隨風6
有些投資品種是共通的,一通百通,學起來還是很順暢的。比如分級A債券也接近可轉債。但是原油就是另一個區域了。就象分級A提門檻流動性變很差時,那時可轉債的價格其實很低。前些時間可轉債百元以下幾乎絕跡時,原油價格都負的了。所以廣度很重要。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關注到的東西也很有限,更別說往深度發展了。但是沒有深度就沒有重倉就沒有好的收益。投資廣度就是可轉債的攤大餅,為了風險因素拒絕了超額收益,而具有深度就會具有「盈了會所嫩模,」的英雄氣概。
結論:一個人的廣度是有限的,而深度是無限的。我們要把有限的廣度發展到無限的深度中去。
烙餅姐姐
這問題很簡單,有了深度挖掘成功的經驗,自然會往廣度去深度挖掘
因為有了成功經驗,再深挖一次,比第一次難度就會降低了
並且這個時候眼界會不一樣了,會挑正確的或者有趣的方向挖掘
有時候甚至只是信手拈來
因為你前期在挖第一個坑兒的時候,肯定是大面積的做了很多事情,也許就順便做了很多其他準備工作
況且習慣了一個速率,是停不下來的,難受
vittata
決定投資成敗的既不是廣度也不是深度,而是準確度,也就是確定性
不能解決確定性的話,至少要能夠確定概率
魔雞
從容量和安全角度來說,投資的廣度比深度重要。
元素_指引我吧
既沒深度,也沒廣度,承認自己無知,承認自己精力有限,承認除了投資還有生活,大部分錢交給優秀基金經理,攤個大餅,分散投資。太複雜華麗的,避之。
東方紅
正如上面有回覆說,廣度和深度其實是一回事。或者說很難分清,或者說沒有必要去討論,糾結。
舉例:
之前的分級基金,有多種策略,分級A輪動,折價溢價套利,等等。
可轉債,也有很多策略,多帳戶打新,雙低輪動,網下打新,轉股套利,等等。
這些單一品種,多種策略,我覺得是每一個有志向的投資者都需要去研究的。屬於廣度還是深度,似乎沒有必要去糾結文字遊戲。
同樣的道理,分級A,可轉債,ETF,期貨,期權等等,都屬於證券市場(資本市場),你可以說是廣度,也可以認為是(資本市場的)深度研究。
把資本市場看成是一個整體,廣度就是深度。
另外,個人覺得,樓主舉的例子,不願意多開幾個戶,分一下倉,增加打新收益。這個似乎和廣度深度都沒什麼關係。
長按以下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集思錄微信
特別提示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僅為信息分享。任何因本文導致的投資行為發生的虧損,本公眾號及作者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集思錄 微信公眾號:jisilu8
集思錄(www.jisilu.cn)是一個低風險投資理財社區,我們的理念是在保證本金安全的前提下,使資產獲得穩健增長,我們專注於新股、債券、可轉債、分級基金等低風險投資品種。
快捷查詢:
搜索微信號「jisilu8」添加我們
回復「新股」學習申購新股基礎知識
回復「債券」了解債券基礎知識
回復「分級」學習分級基金基礎知識
參與討論請猛戳「閱讀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