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BA(業務需求分析師)的技能廣度和深度

2021-01-0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BA,或者稱業務分析師,是企業數字能力和業務能力之間的溝通橋梁。隨著企業數字轉型的進一步深化,相信對BA這樣的技能需求會越來越多,只是未必都用「BA/業務分析師」這樣的Title。

ThoughtWorks在創建之初,就有BA這樣一個職位。Lupi Messenger是我的一個同事,她是ThoughtWorks的第一批BA,到現在為止做了18年,孫女都已經上小學了,我很仰慕。這二十年間變化很大,需求分析方法從最初的敏捷用戶故事,演進到現在精益為基礎的需求分析方法,BA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整理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BA技能圖譜,幾乎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即使僅限ThoughtWorks所要求的BA技能(我在ThoughtWorks是所見的不同時期的BA技能圖譜要超過10個)。但所有的表達都是為了交流和學習,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以鬥膽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我心目中ThoughtWorks版的BA技能圖譜,並分享一些學習提升的方法。

BA的廣度和深度「在ThoughtWorks做BA是怎樣一種體驗」中提到,BA的職責是把業務和用戶需求轉換為軟體需求。即使是這樣一個單一職責,也會有不同的場景:

8人以下的團隊 vs. 40個人的團隊;

單一的Stakeholder vs. 跨不同業務部門,龐雜的多個Stakeholder;

面對的需求是簡單的工具(如訂單自動化上傳) vs. 一個複雜的產品平臺(如一個新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

客戶/用戶對自己的需求有清楚的認知,並能清楚表達 vs. 客戶/用戶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或者知道但表達不清楚;

在一個創業團隊上線一個產品 vs. 在一個大型企業裡推動產品體系改變

能在左邊的場景裡做到優秀,是否就意味著在右邊的場景下就同樣能做到優秀呢?相信大家有了自己的答案。在ThoughtWorks這樣的專業服務公司裡,我這樣看BA的技能廣度和深度:

圖1: 我眼中的ThoughtWorks BA——廣度和深度

BA的技能廣度(圖中綠軸部分)

BA所涉獵的行業和領域,比如銀行、保險、電信、醫藥、能源、農業、教育等等;

這裡「涉獵」的含義,不是指簡單地知道某個行業是什麼;而是指如果突然有一個這個行業的項目,規模大概在8人X3月時,能擔負起「把客戶/用戶需求轉換成軟體需求的」責任。

BA的技能深度

在某個行業/領域的視野和眼界(圖中藍軸部分),從小到大,依次是應用/系統, 到產品和流程,到企業戰略和願景,再到行業發展趨勢和願景,反映了在行業領域能夠把控的深度。

專業上的槓桿領導力(圖中橙軸部分):從個人自己的技能勝任,到使能自己所在團隊、所在客戶、內部實踐社區、甚至外部職業社區的槓桿領導力。舉個例子,作為BA可能是軟體團隊裡面最多開會的人——「會議王」,會議引導能力很強。那當所處的場景是,40個不同角色不同背景的人要開會做出重大決策和計劃的時候,是否能有效識別、激發其中的一些人作為「協助者」,發揮協力在這個場景下把會議引導地很高效呢?這就體現了槓桿領導力。

BA的「生存圈」和「生長圈」

圖2: 我眼中的ThoughtWorks BA——「生存圈」和「生長圈」

當我們剛入門BA時,相當於是在上圖中的原點。圖中最內紅色的圈是我們的「生存圈」。在「生存圈」中,我們聚焦的是要交付的應用和系統。我們的核心職責是需求溝通和澄清;我們扮演的「是業務和技術之間的翻譯官、解釋器」,我們並不被要求去挖掘業務痛點和需求、系統思考全盤分析識別業務優先級,而只是把需求能翻譯、解釋成技術更理解的語言,幫助需求被實現成為軟體功能。

換句話說,在「生存圈」裡,是在前面舉例的5個左邊的場景裡,能勝任:

8人以下的團隊裡,能很好地收集、分解、表達、澄清、驗收需求;

單一的Stakeholder的情況下,能很好地與之溝通,把他/她的想法能清晰、準確、有效地傳達給技術團隊;

面對的需求是做一個簡單工具(如訂單自動化上傳),能清楚地勾勒、描繪用戶與之的交互過程、步驟、每一步的輸入輸出、業務規則,並提供簡單的互動設計建議;

客戶/用戶認知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能有效地捕捉、梳理、表達、管理好他們的需求;

在一個創業團隊從0到1開發一個產品,能做用戶訪談、理解用戶的想法、把軟體需求表達給技術團隊、並能向用戶演示、做用戶測試。

跨越生存圈之後,就要在前述的廣度和深度上繼續拓展、深鑽:

拓展行業領域的廣度。比如如果已經是熟悉零售,又有銀行工作背景,是否可以去拓展下網際網路金融領域?

拓展行業領域的深度。比如在保險行業,只是能看到所做的在線自助服務應用;那可不可以拉長視野,在保險企業層面去看如何提升客戶體驗呢?是否能把自己在線自助保險服務業務上的知識,讓全團隊各個角色的人、全社區各個角色的人都清楚了解並掌握呢?

BA的技能圖譜

BA從「生存圈」到「生長圈」,做到有廣度、有深度,成為真正職業的「業務分析師」,我總結有五個方面的關鍵技能:需求、戰略、產品、數據和流程。

關鍵技能1:需求 – 「需求溝通和澄清」

也就是BA在「生存圈」的必備技能,分解開來:

收集業務系統需求業務系統的流程的As-is和To-be分析識別需求順序和依賴關係,構建需求全景圖分析和溝通非功能性需求需求分解,把大的特性(Feature)拆分成粒度合適的用戶故事(User Story)能應用INVEST原則,細化用戶故事(User Story)的詳細需求低保真界面原型以溝通和澄清需求能做功能演示和驗收測試關鍵技能2:戰略 – 「業務洞察和方案」

這是走出「生存圈」之外的一個重要能力,即有戰略視野,真正連接業務、用戶和技術,在企業級提供諮詢建議。這意味著:

能快速進行行業研究,並提供有價值的行業洞察報告能和CxO對話,建議和銷售戰略計劃能完成售前解決方案建議書,或提供戰略性的建議能驅動完成大客戶發展規劃能幫助客戶規劃願景、目標和路線圖能完成市場、用戶、和競品分析能規劃執行的方案、範圍、優先級能發現、提煉案例並分享給客戶和外界關鍵技能3:產品 – 「產品定位和規劃」

戰略建議到落地層面,往往在於產品的開發和管理——產品機會的發現、啟動、從0到1上線、運營增長、並不斷演化的過程。具有「產品定位和規劃」能力意味著:

能帶領完成用戶、市場研究能完成業務模式的提煉和設計能帶領完成產品路線圖的規劃能清楚描述用戶體驗和產品需求全景能管理產品需求列表及其優先級能確定並管理產品需求的優先級能制定產品交付計劃、確定階段性目標及需求能確定關鍵需要跟蹤的運營數據、並指導如何用數據驗證假設能跟蹤和管理產品交付進度能管理產品上線能提供運營建議關鍵技能4:數據 – 「數據分析和建議」

對數據的洞察力,將是未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果要能為業務提供建議、做產品規劃,其基礎之一就是要能做數據分析,「懂」數據:

能幫助企業進行數據的採集、存儲的戰略和方案設計能幫助完成數據如何清洗、規整、質量監控和提升的方案能指導業務場景的KPI指標設計和跟蹤框架能結合業務場景,指導數據分析的模型,如數據的屬性、數據來源、統計角度、頻度等能指導數據的可視化和解釋呈現能使用工具進行數據分析,提供洞察,比如進行探索性分析、預測性分析、假設驗證分析等關鍵技能5:流程 – 「決策引導和溝通」

在我前面舉例的場景中,如果去思考右邊的5個場景,會發現其中需要的不僅是個人的遠見卓識,而是能多大程度上有謀有略地引導一個複雜的團隊和組織有效進行決策和溝通,這意味著:

有效連接業務、用戶、和技術,建立一致的溝通語言,填補溝通漏洞能指導業務需求管理的流程能進行Stakeholder管理、提升合作關係能進行範圍和優先級管理能進行關鍵流程的設計、引導其解決問題流程、決策流程、衝突流程、需求管理流程等能高效驅動決策形成能培訓和指導團隊的問題解決流程和實踐

除了以上所說的5個關鍵能力,系統思考、溝通表達、研究分析和總結、以及敏捷和精益這些軟性的技能則是這些技能的基礎。綜合以上,BA「化繁就簡」的技能樹如下:

圖3: 我眼中的ThoughtWorks BA——「技能樹」

這是一個開放的能力框架。時代在變化,BA的能力框架也應該不停地演進,所以我選取了「樹」這種表達方式,期望它是「開放」的,可以不斷生長的。(或許我明天的想法就會與這個不同?)

BA技能如何生長?

雖然說,沒有一個完美的能力模型,但如果想提升整個組織的BA能力,還是建議組織裡要有一個能力框架基線。那麼,學習途徑就是:

首先,通過組織的BA能力模型,識別自己的重點發展方向和若干項能力短板;從0-4提升、有計劃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圖4: 能力水平的評估和學習曲線

技能提升的方法對一塊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下面幾個層次:

0 – 沒有相關知識

1 – 知道相關知識(常規套路和工具)

2 – 能按常規套路和工具解決問題

3 – 能創造新方法和新工具解決問題

4 – 能教他人方法和工具來解決問題

從0-1這個層次,是不太需要外力的,自己通過搜索相應的資料,能夠很快總結出來常規套路和工具。拿梳理需求優先級為例:

閱讀5篇以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比較經典的文章 (如果不知道,可以請別人推薦來源)自己總結出一些常規的套路和工具 (能從最基本的角度講清楚What, Why, Who, When, Where, How)。

從1-2這個層次,必須要靠實踐,需要通過項目機會來嘗試運用所學的基本套路和工具,可能在一開始會走很多彎路,犯錯誤,但這是學習的必經過程。從2-3這個層次,則需要很多個項目的經驗積累,融會貫通,靈活運用,乃至創造出新的方法和工具。這外力上需要機會,內力上需要持續總結。從3-4這個層次,則是需要有很強的「發現總結模式」的能力,即使自己沒法親身經歷過100個不同的項目,但還是能總結出10種套路和工具,覆蓋到其中99個項目,從而能夠教會其他人如何解決問題。這個層次更多的是靠內力,持續思考和總結了。我的一些學習體會

自我驅動 over 外力指導或培訓。如果某些時候,覺得自己必須依靠外力培訓才能提高,可以問自己這個問題:「請問我自己看過關於XX的10篇文章嗎?請問我自己看過關於XX的3本書嗎?請問我自己從這些文章或書中總結除了一些常用方法和工具嗎?我可以從翻譯一些文章開始來積累知識嗎?」

最有效的學習途徑是教他人學習。有項目機會固然可喜,沒有項目機會的時候,我也會通過給團隊同事做分享、組織內部培訓、去給外部社區做工作坊、去實地公益組織探訪、嘗試去給客戶做諮詢等,來自己挖掘「問題場景」體驗式學習,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前年在公司做的」團隊引導培訓「就完全是自己學習、自己開發課程、自己去試講,然後就得到機會到不同辦公室、軟體園、客戶那裡講,做完之後完全感覺不一樣了。

刻意練習。作為BA,我們至少每天可能要開1-2次會,這麼多次會,我有沒有在每個會議中都總結我可以準備得更好、表達得更好、節奏控制得更好、總結更精準的地方?如果堅持把每次會議都當成會議引導技能提升的練兵場,相信收穫會更大。大家可能覺得回顧會議沒什麼特別,一直使用Well/Less Well/Puzzles這一種方式來做,但是否知道同事Patrick Kua單就回顧會議的方式寫了一本書;Paulo Caroli 則專門開了博客專欄來寫回顧實踐。單一個敏捷回顧就能造就專家,何況我們引導那麼多會呢……

思考和總結的習慣。同事王健說過,「不把信息當知識,不把收藏當學習,不把閱讀當思考,不把儲存當掌握」。做過一次工作坊,就總結下自己做的流程;做過一次售前,就總結下售前的得失;看過幾篇銀行業務的文章,就寫個讀書筆記。花多少時間和思考,決定了自己學習的加速度。

提升學習速度。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就是時間變化快,幾年前學習的一個方法可能現在就不適用了,或者已經演進成新的了。如果讀一本書要半年,寫個總結要花兩個月,我覺得完全滿足不了市場變化對我們知識和能力的需求。至少,應該要提升三倍以上的學習速度吧。

以上僅是我的個人觀點,10個ThoughtWorker心目中可能有10個不同的理想BA畫像。「觀點就是用來批判的」,所以歡迎大家的各種批評,以及讚揚(如果有的話)。最後,學習快樂! 祝大家都能早日點亮技能圖譜上的各顆星星,有廣度,有深度!

 

作者:ThoughtWorks高級業務分析師亢江妹

本文由 @亢江妹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投資的深度和廣度
    當然兩者兼顧為最優,但我觀察大部分投資者肯定還是有傾向的,這就是路徑依賴。我眼中絕大部分高手都是深度傾向的,主邏輯非常穩定,資產配置輪動也好,還是股票價投也好,某種策略某類特性權益的高對抗交易等等。總之,特徵是這類的機會是高頻一直都有的觸發場景,靠主策略就能不停的取得阿爾法超額收益。堪稱永動取錢機。
  • 體現深度和廣度
    體現深度和廣度 2010-03-18 00:00:00 來源:來源:全球紡織網     全球紡織網3月18日訊  每一年的intertextile面料展,除了吸引國內外面料企業藉此機會展示新產品與新理念
  • 淺談技術的廣度與技術的深度
    選擇廣度?有些工作是他雖然不需要很深入的程式架構,也不需要有codereview,但是就是會常常有很跳脫一般常見網站的需求,然後需要實現,這樣類型的工作內容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廣度的話,我想是很難去評估以及選用適合的技術來完成需求,所以如何在需求下來的時候去評估選擇的適合的技術取決於你對技術的廣度是否夠多!
  • 教育的廣度與深度
    人生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在很挑剔的人眼中,也是比較圓滿的狀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為孩子過圓滿的一生奠基,因此,必須兼顧深度與廣度。有人比較中西教育,認為中國的教育注重深度,西方教育注重廣度。以數學教育為例,PISA結果表明,上海15歲學生的數學水平比世界發達國家平均高三個年級,顯然我們學得深嘛。
  • 拉卡拉積極謀求跨境業務廣度、深度雙維度升級
    近年來,隨著全球電商市場的高速增長,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行業和賣家不斷發展,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已經成為向全球消費者提供優質選品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時,在出口跨境電商龐大的業務需求面前,跨境支付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企業正迎來黃金窗口期。
  • 深度&廣度——我的投資體系
    雖然我在過去斷斷續續的寫過不少,但需要做一個全面的總結,長假期間我試圖把我最新的投資邏輯做個全面的總結。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特別是作為我們業餘的投資者。一般來說,不太可能深度和廣度同時兼備。大部分投資者選擇的是深度,而我恰恰相反,選擇的廣度大於深度。
  • 需求分析師如何撰寫需求規格說明書?
    國內對於需求說明書的格式並沒有一套標準規範,每家公司有每家公司自己的需求說明書格式,在我從事的三家公司,我寫過三種格式不同的需求說明書,這樣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因為沒有一套標準格式的需求說明書,假如去其他公司的話,又得拋棄原有的書寫格式,重新習慣其他公司的需求說明書格式。這樣,對於一個有經驗的需求分析師而言,在書寫需求說明書這塊,他就會和新人沒有什麼差別,無優勢可言。
  • 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技術深度與廣度哪個更重要一點?
    對於大多數程式設計師來說,都有自己的主要技術領域,主要在某固定的領域內做事,全棧的工程師相對來說比較少一點,畢竟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時掌握多個領域,如果掌握的廣度上大一點,可能深度上就相對會弱一點,當然,也不一定這麼的絕對,這還是要看個人的學習精力了,那麼對於程式設計師來說,技術深度與廣度哪個更重要的
  • 決定格局的三大要素:深度,廣度和遠度
    我想把它總結為三句話:1, 看事情的深度。2, 看事情的廣度。3, 看事情的遠度。1 看事情的深度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輝煌的思想黃金時期,那就是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面對當時社會的急劇變化,和出現的各種問題,社會上開始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其中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
  • 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初心 期貨創新業務拓寬服務廣度和深度
    期貨經營機構則在監管層引導和支持下,圍繞大宗商品、期現結合、資產管理等業務,衍生出「保險+期貨」、基差貿易、場外期權等支持實體企業間接參與期貨市場的模式,大大提升了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廣度和深度。 堅守服務實體經濟初心 中國期貨市場啟動之初就與我國實體經濟血脈相連。上世紀80年代,為解決市場經濟改制過程中價格雙軌制帶來的價格波動難題,中國期貨市場應運而生。
  • 速度 廣度 深度
    作為全省跨境電商和國際郵件快件業務的主要參與者,此前,江西郵政一直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參與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建設。因項目方建設遭遇瓶頸,經過通盤考慮後,2019年6月18日,江西省委省政府決定由江西郵政全盤接管監管中心建設運營,並務必在6月30日之前完成項目建設。由參與者變成主體建設者。身份轉換的背後,是黨和政府對郵政作為行業「國家隊」的充分肯定和信任。
  • 拓展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原標題:拓展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本報記者 王超 2020年大連商品交易所紮實推進「六穩」「六保」工作,在助力實體產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推動產業復工復產等方面提供有溫度、有速度、有深度的一線監管與服務。交易量也躍居我國三大商品交易所之首、全球衍生品交易所第十位。
  • 不斷拓寬為老幹部服務的廣度深度
    不斷拓寬為老幹部服務的廣度深度 離退休幹部局局長 張一麗
  • 廣電總局:中韓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情感的溫度
    (中國臺灣網 於斯文 攝)中國臺灣網10月20日北京訊 (記者 於斯文)10月20日上午,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邀請中宣部副部長孫志軍、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夏偉東、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介紹加強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馬化騰談數字生態:廣度、深度、精度三者密不可分
    數位化的廣度能夠帶來很多的創新機會,隨著網絡規模和用戶增長,跨界創新不斷發生在經濟領域,在政務民生方面也有很多機會。從深度來看,數位化的轉型需要數位技術和行業經驗深度融合,數位化創新需要下沉,進入到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希望能夠提供更加豐富有效的數字工具,幫助各行各業打通七經八脈,讓整個鏈條數據流通起來。
  • 數據分析師是否是青春飯?
    在當下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火熱發展的的浪潮下,數據分析師或大數據分析師已然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熱門就業職位之一,就業待遇和發展前景也是被好多人看好,於是乎想進入數據分析行列的人群也日益增加,很多女生也會蠢蠢欲動,想轉行或立志從事數據分析領域的工作,但顧慮也由此產生——女生適合做數據分析嗎?
  • 每個業務分析專家應具備的9個關鍵技能
    學位證書可以讓你找到工作,但學會多種技能可以擴大你的行業增長前景。本文將探討業務分析專家(Business Analytics Professional)所需的最重要技能。此列表並不詳盡,但絕對涵蓋了你應該掌握的核心技能。本文接下來將要介紹商業分析師(BA)與業務分析專家(BAP)之間的區別,以及成為業務分析專家所必須的9項基本技能。
  • 「天眼時評」提升「黔貨出山」的廣度深度精度
    提升「黔貨出山」的廣度、深度、精度,對其未來健康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質量保證至關重要。綠色、健康、生態、無汙染,這些特點使「黔貨」贏得市場認可。品質保證是基礎,更是關鍵。牢牢抓住品質這個「牛鼻子」,最大限度凸顯自身優勢,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在把「質」保持好的同時,也把「量」做上去,「質」與「量」並重,「黔貨出山」自然能在市場拓展中佔據優勢。  市場思維必不可少。
  • 讓一位數據分析師崩潰有多簡單?
    前段時間新業務上線,接到了很多的數據分析需求,每天加班到十點多。偏偏需求的節點又非常緊,產品、增長、運營、市場各方大佬們,都在不斷地催促我們提供數據決策!基本每天都是好幾個需求,還被嫌棄出決策慢。。。這個工作量,求求你們再招個數據分析師吧!
  • 寫作靈感:聯想和創新,廣度和深度,思維導圖為你解決
    都說寫小說要有廣度和深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廣度與深度就像一個十字坐標,橫坐標是廣度,縱坐標是深度;要想成為最優點,兩坐標都得同時延長。寫作構思水平,取決於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想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還得使用「思維導圖」。思維導圖能激發靈感以前上文體課,我上臺講故事。這可難不到我,我把之前背熟的故事,背一遍講出來,不僅沒感情,自己腦袋還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