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團隊開發的電磁等離子體推進器可與傳統噴氣式發動機相媲美

2021-01-15 cnBeta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個中國科研團隊展示了一種微波等離子體推進器的原型,在實驗室條件下,能夠在地球大氣層中工作,並產生推力,其效率可與現代客機上的噴氣式發動機相媲美。等離子推進器已經在太空飛行器上使用氙氣等離子體作為太陽電運動的一種手段,但這種東西在地球大氣層中沒有用處,因為加速的氙氣離子會因與空氣摩擦而失去大部分推力。更不用說,它們首先只能產生少量的推力。

這種新設計由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的一個團隊構思並製造,只使用空氣和電力,似乎能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推力,可能會被用于于電動飛機等相關領域。該裝置的工作原理是通過電離空氣產生低溫等離子體,通過空氣壓縮機將其吹到管子上。等離子體在管子上升的過程中,會被強大的微波擊中,使等離子體中的離子劇烈搖晃,使其與其他非離子化的原子相撞,並使等離子體的溫度和壓力大大增加。這種溫度和壓力在管子上產生了巨大的推力。

秘密的一部分是在扁平化的波導上,微波是通過它發射的。由一個1kW、2.45Gh的磁控管產生的微波,在接近等離子體管時,微波被送入波導,被壓縮到一半的高度。這樣做是為了增強其電場強度,並儘可能多地給等離子體傳遞熱量和壓力。

研究人員注意到,在保持壓縮機的氣流穩定的情況下,當微波功率增加時,管內的火焰射流似乎會延長。他們開始嘗試測量產生了多少推力,但事實證明這很困難,因為千度的等離子體射流會破壞普通的氣壓計。

相反,他們決定將一個空心鋼球放在管子的頂部,在管子的頂部裝入較小的鋼珠以改變其重量。在一定的重量下,推力會抵消拉著鋼珠的引力,並開始將其從管子上抬起,使其移動和跳躍,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測量結果,減去空氣壓縮機的推力,計算出他們的新的等離子體推進器的推力有多大。

他們在一定的功率和空氣流量範圍內進行了測試,儘管測量技術有些笨拙,但他們發現推進推力與微波功率和空氣流量之間存在線性關係。從能效層面來看,其推力為11N(400W、每小時空氣流量1.45 立方米),這意味著其推力效率為28 N / kW 。假設其性能是線性增長的,那團隊預估特斯拉 Model S 的電池可輸出 310 kW 的功率(換算成推力就是 8500 N)。

通過比較,空客E-Fan電動飛機使用了一對30千瓦的電動管道式風扇,合起來能產生1500N的推力。這意味著推力效率為25N/kW,與該實驗室組裝的第一架原型機相比,推力效率並不高。研究人員說,這個推力效率已經 "可以與商業飛機噴氣式發動機的推力效率相媲美。"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正在努力拋棄鋼球測試方法,換上更可靠、更準確的東西,同時也在努力提高設計的效率。不過,在電動飛機推進中,這種新的等離子體推進器的想法看起來確實很有希望,但有幾個重要的注意事項。

首先,作為電動垂直起降飛機上的螺旋槳或涵道式風扇的替代品,無論它有多安靜,如果等離子體在千度的溫度下出現,它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其次,正如Ars Technica的一篇分析文章所指出的,"空氣流量是全尺寸發動機的1/15000左右。推力也必須擴大約四個數量級(意味著功率也會擴大)。用四個數量級以上的線性趨勢來推斷推力的線性趨勢,是讓人對生活失望的好辦法。"

另外,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數據點並沒有顯示出測試平臺似乎允許的最高空速下的最高微波功率水平,這表明實驗室裡的事情可能已經開始變得很奇怪了。最後,即使在給定的能量輸入量下,它比普通的老式空客發動機更高效,但事實是,在給定的重量下,航空燃料所攜帶的能量比電池的能量要多得多,電機效率的提高几乎是杯水車薪。

儘管如此,這是一個有趣而新穎的等離子推進器設計。如果事實證明它的可擴展性和效率能達到對飛機友好的水平,它將為零排放電動航空的新興領域做出真正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新型等離子體推進器只靠空氣與電力,效率媲美噴射發動機
    為了減少地球交通工具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我們陸續開發出以電池作為動力源的油電混合車、電動車等,而除了電池,離子推進器其實也是種替代性動力源,只不過目前多應用在太空飛行器。最近,中國武漢大學團隊設計出可在大氣環境下運作的等離子噴射推進裝置原型,於實驗室中測試可產生和商用噴射發動機差不多的推力效率。科學家已開發各種形態的離子發動機(Ion thruster,即離子推進器)或電漿推進發動機(Plasma propulsion engine)多年,希望減少燃燒化石燃料引起的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問題。
  • 武漢大學科學家發明"空氣等離子體 "發動機原型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湯朝暉教授創造出無需化石燃料就能工作的 &34;發動機原型周二發表在《美國物理聯合會進展》(AIP Advance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稱,這種原型噴氣式發動機可以在不使用任何化石燃料的情況下自行推進,有可能為環保航行鋪平道路。
  • 有望取代燃油噴氣發動機,全電力空氣等離子體噴射發動機造出來了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原型設備,該設備使用微波空氣等離子體來推動噴射。新的等離子體噴射推進器完全拋棄了化石燃料,只使用電力即可運行,沒有碳排放也不會引起溫室效應,這有助於解決由使用化石燃料引發的全球變暖問題。
  • 等離子體推進器研究重大突破:有助無電極推進器研發
    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新實驗弄清了影響等離子體流動的因素,有助於無電極等離子體推進器的研發。
  • 等離子體技術進入軍事領域 可令B-2相形見拙
    等離子武器主要由超高頻電磁波束髮生器、導向天線和大功率電源等組成。它集雷達搜索、發現目標和打擊目標於一身,極大地簡化了攻擊過程,等離子武器輻射的電磁波束並不聚焦在目標上,而是聚焦在目標的前方和兩側;不是用極高的能量將目標燒毀,而是以電磁波束設下「陷阱」,以破壞飛行器的飛行環境來打擊目標。
  • 美媒稱中國專家造出"微波發動機" 無需推進劑
    參考消息網8月5日報導 美國數字趨勢網站8月2日報導題為《「不可思議的」發動機將永久改變太空旅行》的文章。報導稱,英國高級工程師羅傑·肖耶可能很快就會引起很多關注。當他剛剛製造出現在稱為EmDrive的發動機時,還沒人把它當回事。
  • 霍爾推進器,未來能否替代常規燃料運載火箭,推動航天進入新紀元
    發動機是未來高科技發展的一個重頭戲,尤其是在飛機、運載火箭、飛彈、宇宙飛船及各種深空探測器等方面,都需要用到發動機,而在科幻作品中,發動機也充滿了許多科幻色彩,如等離子發動機、光子發動機、霍爾推進器等,而這些技術每一樣的突破,都能給航天甚至是人類文明帶來一個新的紀元。
  • 時速超11萬公裡,我國最新霍爾推進器將航天發動機帶入中國時代
    中國航天科技801所最新研製的霍爾推進器在持續高達8小時的點火,連續超30次的點火次數,總計在軌點火時間長達50小時之後,成功宣告我國在霍爾推動器領域取得了從「毫牛級「到「牛級」的突破,航空發動機開始進入中國時代。
  • 噴氣式發動機 噴氣發動機工作原理
    在之前的發動機專題文章中,皮卡中國小編已經為大家介紹了渦輪增壓發動機、1930年,弗蘭克·惠特爾取得了他使用燃氣渦輪發動機的第一個專利,但直到11年後,他的發動機在完成其首次飛行,弗蘭克·惠特爾的這種發動機形成了現代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基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惠特爾和奧海因繼續進行研究,當然還是各自為政,因為英國和德國正處於交戰狀態。看來對於無論哪個國家來說,能擁有可快速製造的用噴氣發動機來推進的航空器,都將是巨大的軍事優勢。
  • 時速超11萬公裡,我國最新霍爾推進器將航天發動機帶入中國時代
    中國航天科技801所最新研製的霍爾推進器在持續高達8小時的點火,連續超30次的點火次數,總計在軌點火時間長達50小時之後,成功宣告我國在霍爾推動器領域取得了從「毫牛級「到「牛級」的突破,航空發動機開始進入中國時代。
  • 霍爾效應推進器
    霍爾效應推進器是一種小型火箭發動機,利用強大的磁場來加速低密度等離子體,從而產生推力。
  • 打破太陽系枷鎖:霍爾推進器
    、磁等離子體推進器、電弧加熱推進器等等。國內外進展咱們先把目標明確一下:以天宮一號空間站為例,可供3人長期生活,重約8噸,要產生1G的加速度,合計推力8萬牛,再怎麼掐頭去尾,單臺推力也要到萬牛級別。中國在1974年首次開展汞離子推進器的研究,時間不算晚;開發的LIPS-80離子發動機,獲得197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就不算小。
  • 打破太陽系枷鎖:霍爾推進器
    原理再調整一下,還能分出很多類型,比如:脈衝等離子體推進器、磁等離子體推進器、電弧加熱推進器等等。基本思路都是先把原子電離,然後用電場轟出去。預計2035年用3顆天琴衛星,在10萬公裡的高度上,組成臂長17萬公裡的等邊三角形,建成中國的太空引力波探測系統。從參數上看,天琴比LISA還是有些差距,可誰讓咱們錢多呢?
  • 深度好文丨打破太陽系枷鎖:霍爾推進器
    、磁等離子體推進器、電弧加熱推進器等等。中國在1974年首次開展汞離子推進器的研究,時間不算晚;開發的LIPS-80離子發動機,獲得197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就不算小。儘管VASIMR的能量利用率和霍爾推進器差不多,都是每千瓦產生約0.05牛推力,但大塊頭高耗電是很難在天上混的。目前,可變比衝磁等離子體發動機,貌似只有美帝在前面趟路,到時候咱們估計還是發揚光榮傳統:摸著美帝過河。
  • 微型渦輪噴氣式模型發動機簡史
    模型渦輪噴氣發動機歷史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的飛行夢。此後的30多年裡,一直是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的天下。終於在1937年,一個英國技術團隊,在弗蘭克.惠特爾的帶領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全尺寸渦輪噴氣發動機。兩年後的1939年8月27日,德國人漢斯.馮.奧海因完成了第一次用噴氣式發動機驅動的航空飛行。
  • 人類的第一臺噴氣式發動機,誕生於古希臘數學家之手
    歷史上最早的噴氣發動機被認為是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利亞的希羅(Hero of Alexandria)在公元1世紀發明的汽轉球。它通過安裝在金屬球上的兩個噴嘴噴出蒸汽使球轉動。不過它只能輸出很少的一點功率,只是一個玩具。13世紀時中國已經出現了使用黑火藥作為推進劑的火箭。他們常被作為禮花和軍用火箭的推進器。最早的實用火箭發動機出現。此後的時間裡,火箭的發展斷斷續續。
  • 噴氣式發動機如何運作?
    波音777飛機也被稱作「雙發機」,因為每架波音777裝有2臺發動機,但它的發動機體積比747的大,每臺可排出40噸的燃燒氣體。由於這臺發動機可以產生如此大的推力,因此只要2臺就已經能讓大型飛機高速地飛行了。發動機所產生的推力相當大,即便是大型汽車也能輕易地被吹走。
  • 霍爾推進器的推力只有1~5牛,為何各國爭相研製?
    隨著太空探索的發展,傳統火箭已不能滿足需求,我們需要更先進的太空飛行器。於是比衝更大、效率更高的霍爾推進器應運而生。 霍爾推進器的歷史 可能有人認為霍爾推進器是一種新研發的飛行器發動機。其實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與前蘇聯就意識到了它的前景,兩國都進行了研發,不知何故,美國後來由霍爾推進轉而研發離子推進器。蘇聯便率先研發了寬加速區的穩態等離子體推力器SPT,以及窄加速區的陽極層推力器TAL兩大系列。
  • 俄研發核動力航天發動機部件:可助力電磁武器發展
    (原標題:俄成功研發核動力航天發動機部件:可助力電磁武器發展)
  • 噴氣式發動機的創始人-弗蘭克 惠特爾
    50年代初又先後研製成世界上第一種渦輪螺旋槳旅客機「子爵」號和第一架渦輪噴氣客機「彗星」號,使英國的航空噴氣推進技術一度居世界領先地位。1948年惠特爾被授予空軍準將軍銜和爵士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