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技術進入軍事領域 可令B-2相形見拙

2021-01-15 騰訊網

  據國外媒體近期報導,美國一家私營公司——Astra火箭公司正在建造用於國際空間站飛行的創新型「等離子體火箭」(VASIMR),這種火箭將來有可能執行探訪行星的任務。而早在今年3月初,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華裔物理學家、火箭科學家和前任太空人張福林就曾宣稱,採用最新科技的等離子體火箭,未來從地球到火星的旅行只需要39天,這一時間只是目前藉助其他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火星飛行所需時間的六分之一。

  「等離子體」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並不陌生,它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種電中性的電離氣體,是繼物質存在的固體、液體、氣體三種形態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物質形態,具有數密度近似相等的自由電子和正離子,其產生和運動主要受電磁場力的作用與支配,對電磁波的傳播有很大的影響。它呈現出高度激發的不穩定態,其中包括離子(具有不同符號和電荷)、電子、原子和分子。在自然界裡,熾熱爍爍的火焰、光輝奪目的閃電、以及絢爛壯麗的極光等都是等離子體作用的結果。對於整個宇宙來講,幾乎99.9%以上的物質都是以等離子體態存在的,如恆星和行星際空間等都是由等離子體組成的。用人工方法,如核聚變、核裂變、輝光放電及各种放電都可產生等離子體。

  令B-2A「相形見絀」的等離子體隱身飛機

  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和前蘇聯等軍事強國就可開始研究等離子體吸收電磁波的性能。80年代初,前蘇聯最早開始進行等離子體實驗,重點是等離子體在高空超音速飛行器上的潛在應用。90年代初,美國休斯實驗室開展的一項為期兩年、投資65萬美元的實驗表明,應用等離子體技術,可使一個130毫米長微波反射器的雷達回波信號強度減少到原來的1%。1997年,美國海軍委託田納西大學等單位發展等離子體隱身天線,其原理是:將等離於體放電管作為天線元件,當放電管通電時就成為導體,可正常發射和接收無線電信號;當斷電時就成為絕緣體,基本上不反射敵方雷達輻射的電磁探測信號。初步的演示結果已經顯示了這種天線正常的發射/接收功能和良好的隱身性能。近年來,等離子體隱身技術在俄羅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研究成果明顯領先於美國,據報導,俄羅斯克爾德什研究中心已經開發出第一代和第二代等離子體發生器,該研究所在地面模擬設備和自然條件下以及飛機上的試驗已經充分地證明了這種隱身技術的實用性。

  等離子體隱身飛機是採用等離子隱身塗料研製的一種隱身性能極強的飛機。等離子體隱身塗料以釙-210、鋦-242、鍶-90等放射性同位素為原料(只要適當選擇輻射源,合理控制輻射劑量,對人體是安全的),在飛行器飛行過程中放射出強α射線,高能粒子促使飛行器表面外的空氣電離形成等離子體層,它對微波、紅外輻射有很好的吸收效果,其吸收性能使信號有1-20吉赫茲範圍內衰減可達17分貝。敵方探測雷達輻射的電磁波照射到環繞飛機的等離子云團後主要會產生兩種現象:首先,一部分電磁波能量被等離子云團吸收。因為電磁波在穿越等離子云團時與等離子體的帶電粒子相互作用,會將能量傳遞給帶電粒子,自身能量被大大衰減;其次,等離子云團能使電磁波產生繞射,電磁波繞過等離子云團唇,繼續向前輻射,不產生反射,這將極大地減少反射的電磁波信號,使雷達難以發現隱蔽在等離子云團中的飛機。

  俄羅斯在等離子體隱身技術研究方面領先美國,設備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前兩代產品已經進行過飛行和地面試驗。俄羅斯下一代戰略轟炸機使用了等離子隱身技術,在不改變飛機氣動外形設計的前提下,將飛機周圍的空氣變成等離子云,達到吸收和散射雷達波的效果。據稱可將飛機被雷達發現的概率降低99%。新一代技術將使美軍B-2A相形見絀。

  「殺敵於無形」的等離子體防空反導武器

  在現代戰爭中,如何有效地抗擊飛彈襲擊是世界各國軍事專家們共同關注的難題。現有的主要方式是「以導反導」,即用反飛彈飛彈攔截攻擊的飛彈,由於飛彈目標小、飛行速度快,「以導反導」防不勝防,效果不好。俄羅斯的阿夫拉緬科、阿期卡良和尼古拉那娃3位科學家獨闢蹊徑,設計出了用等離子武器消滅空中飛彈的新方法,對於各種飛行器而言,它們的致命弱點是飛行環境的特性,只要能改變它們的飛行環境,就能找到對付它們的辦法,他們決定利用彼此交叉的大功率電磁波束來改變飛行器的飛行環境,將超高頻電磁波束在大氣中聚焦,焦點處的空氣高度電離,形成電離度和密度極高的空氣團——等離子云團,設下一個布滿殺機的空中「陷阱」。飛彈、飛機等各種飛行器一旦進入等離子云團,就會偏離飛行軌道,產生旋轉力矩,這樣造成的大得驚人的向心力,足以將其撕成碎片,只要l00毫秒就可以使它「粉身碎骨」。

  等離子武器主要由超高頻電磁波束髮生器、導向天線和大功率電源等組成。它集雷達搜索、發現目標和打擊目標於一身,極大地簡化了攻擊過程,等離子武器輻射的電磁波束並不聚焦在目標上,而是聚焦在目標的前方和兩側;不是用極高的能量將目標燒毀,而是以電磁波束設下「陷阱」,以破壞飛行器的飛行環境來打擊目標。另外,由於等離子武器輻射的電磁波束是以光速傳播的,飛彈彈頭的飛行速度不過8 km/s,最多15 km/s,對於等離子武器輻射的電磁波束而言,相當於「慢鏡頭」動作或靜止不動的目標,攻擊非常容易。等離子武器可在瞬間打擊各種空中目標,對於真假目標能夠一併摧毀,可有效地對付來自太空和高、中、低空大氣層內的各種飛機、飛彈的襲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等離子武器在21世紀必將作為空中目標的新殺手的新星而登上未來戰爭舞臺,並將發揮重要作用。

  星際旅行的新「飛毛腿」:等離子體火箭

  等離子體火箭又稱「可變比衝磁等離子火箭」,是使用等離子體加速器作為推力的火箭。其發動機包括三個相連的磁元件,最前面的元件將推進氣體離子化,中間的元件則起放大器作用以進一步加熱等離子體,最後一個元件是磁噴嘴,可將等離子體變為按一定方向運動的流體。等離子體火箭技術的關鍵在於它能改變、調整等離子體流,以保持最佳推進效率。等離子體推進的優點是推進比衝大,即火箭排氣速度與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大,缺點是效率低,其推力與重量比遠小於1。等離子火箭是一種小功率的火箭,壽命很長,可在10年以上的時間內連續提供小推力,先用大功率的化學火箭將飛行器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然後用這種小推力火箭去執行各種特殊任務。

  飛往行星將有力地驗證等離子體火箭技術,這項技術利用無線電波電離氬、氙或氫等推進劑,之後將電離區加熱至20倍,達到太陽表面還高的溫度。在控制方向的排氣金屬噴嘴處,等離子體火箭使用磁場。等離子體火箭的發明者張福林曾為太空人,2005年離開NASA創立Astra火箭公司全力研製等離子火箭。等離子體火箭技術2009年在真空室成功進行了全功率驗證。Astra公司計劃2014年向空間站運送等離子體火箭。作為備份,張福林希望生產兩臺等離子體火箭,以避免發射事故或其他重大問題影響首次對空間站的發射。一旦發動機被安全地安裝到空間站外,另一臺等離子體火箭就可以執行一項新任務,並且不需要NASA的投資。

  目前,美國對等離子體火箭的未來發展設想主要有兩個:一種構想是等離子體火箭發動機從空間站外部提供動力;另一個等離子體火箭執行小行星任務。NASA和Astra公司將與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組成團隊利用等離子體火箭的高效性,當前在研的還有200千瓦的太陽動力帆板。火箭抵達目標行星後,太陽動力帆板還能為科學設備和其他儀器提供動力。張福林稱,等離子體火箭不需要動力系統,登上小行星之後關閉發動機,還有200瓦的能量用於執行任務。任務也可以進行雷達成像和觀測,選擇樣本發回地球。這項任務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太空新方向也相符合。等離子體火箭小行星任務是NASA研究團隊目前評估的若干項提議之一。如果被NASA選中,這項任務到2017年可以實現自由太空飛行。

  突破化學火箭「瓶頸」,星際旅行或成現實

  在眾多的科幻小說中,飛行器總能為星際旅行的全程提供動力。但在現實中,目前火箭推進器的發動機技術,根本無法實現這一點。相對於裸露在外的推進劑儲箱,化學火箭的發動機看上去很小,但它的胃口很大,真可謂「吃得多,幹得少」。化學火箭的大部分燃料被用來擺脫地球引力,剩餘的一點則被用來推動火箭的「太空滑行」。火箭飛往目的地,僅僅是依靠慣性。對於星際飛行來說,這種引擎顯然力不從心。等離子發動機採取了一種和化學火箭完全不同的設計思路。它使用洛倫茲力讓帶電原子或離子加速通過磁場,來反向驅動太空飛行器,和粒子加速器與軌道炮都是同樣的原理。等離子火箭在一定時間內提供的推力相對較少,然後一旦進入太空,它們就會像有順風助陣的帆船,逐漸加速飛行,直至速度超過化學火箭。

  實際上,迄今已有多個太空探測任務採用等離子發動機,如美國宇航局探測小行星的「黎明號 」(Dawn)探測器和日本探測彗星的「隼鳥號」(Hayabusa)探測器,而歐洲空間局撞擊月球的SMART-1探測器的目的之一,就是驗證如何利用離子推進技術把未來的探測器送入繞水星運行的軌道。這些已經實用的離子發動機都很「迷你」(mini),多屬於輔助發動機,推力和加速度都很小,要使太空飛行器達到預定的飛行速度,用時極長—SMART-1的等離子體發動機提供的加速度只有0.2毫米/秒,推力只相當於一張紙對於手掌的壓力。這樣的發動機,帶上一隻螞蟻都無法脫離地球的重力場。但它們在太空中的表現能夠彌補這個缺陷。優越的比衝量,也就是能用更少的燃料提供更多的動力,使它最終能把傳統的化學火箭遠遠拋在身後。

  正是這一原因,使等離子發動機成為航天界新的寵兒。等離子發動機中的新秀等離子體火箭被美國航空航天研究所(AIAA)列為2009年十大航天新興項目。NASA的新任掌門人查爾斯?博爾登(Charles Bolden)也非常看好等離子體火箭,NASA向Astra 火箭公司提供經費,希望他們能夠完成自己的承諾——讓等離子體火箭在2012年或2013年能夠安裝到國際空間站上進行點火測試。(中國網)

(中國網)

相關焦點

  • 微波等離子體技術可應用範圍與優勢分析
    表面波等離子體系統【表面波等離子體工作氣壓條件通常為2-200pa,其典型特點是微波無法進入等離子體區域內部,只能在沿著等離子體表面傳輸過程中激發高密度的等離子體】目前,關於微波等離子體技術的應用研究較為廣泛的主要有元素檢測、薄膜沉積及廢氣處理,以微波等離子體高效、穩定的技術優勢在這些應用領域取得較高的測量精度和較好的處理效果,此外微波等離子體技術在表面清洗、輔助燃燒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 等離子體表面處理技術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概述
    對氣體施加電壓使之產生輝光放電的技術,或者稱做「等離子體」技術,在醫療器械領域已經成為了一種解決表面預處理問題的有力工具。等離子體不僅可用於表面的極端清潔和消毒,它還可以改善生物材料對體外診斷平臺以及生物相容性塗層對體內器械的粘合性。
  •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
    等離子體技術是高技術領域裡的尖端科學,被列為「21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之一」。作為固、液、氣三態之外的第四態,等離子體廣泛存在於各種星體、星際空間、地球高空的電離層,而其衍生出的技術則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 軍事裝備之尖端材料技術一覽
    超材料是一個具有重要軍事應用價值和廣泛應用前景的前沿技術領域,將對未來武器裝備發展和作戰產生革命性影響。歐美等發達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重點開展石墨烯在超級計算機、高靈敏傳感器、便攜電子器件和先進防護材料等與國防密切相關領域的戰略性開發,以期佔據軍事前沿技術的制高點。
  • 等離子體熔融處置技術淺析
    北極星固廢網訊:固體廢棄物等離子體熔融氣化處置技術,利用等離子體炬高溫、高能量密度、低氧化氣氛之優勢,可在氣化爐內產生高達1600℃高溫,在此溫度下,固體廢棄物中的有機物質(含毒性、腐蝕性、傳染性物質)完全裂解氣化為可燃合成氣(主要成分為CO、H2),無機物質(含礦物質、重金屬類物質)高溫熔融為玻璃態物質並回收利用。
  • 等離子體技術的應用
    德國Diener公司是等離子體技術領域的創新公司,同時還是低壓等離子設備、等離子體高頻發生器和常壓等離子體生產領域的國際市場領先者。
  •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 可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綠色動態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日前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機械所黃青研究員課題組針對四氯聯苯——一種典型的多氯聯苯,應用低溫等離子體進行降解處理後發現,氣體種類對等離子體降解四氯聯苯效果有重要影響,且不同氣體等離子體處理四氯聯苯的活性物種也存在差別
  • 微波等離子體技術可以應用範圍與優勢分析
    表面波等離子體系統【表面波等離子體工作氣壓條件通常為2-200pa,其典型特點是微波無法進入等離子體區域內部,只能在沿著等離子體表面傳輸過程中激發高密度的等離子體】目前,關於微波等離子體技術的應用研究較為廣泛的主要有元素檢測、薄膜沉積及廢氣處理,以微波等離子體高效、穩定的技術優勢在這些應用領域取得較高的測量精度和較好的處理效果,此外微波等離子體技術在表面清洗、輔助燃燒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 等離子體技術的應用前景
    等離子體在半導體工業、新能源行業、聚合物薄膜、材料防腐蝕、冶金、煤化工、工業三廢處理、醫療行業、LCD顯示屏組裝、航天航空等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潛在市場價值每年近2000億美金。2、等離子體用於材料表面改性:改變潤溼性(又稱浸潤性)。一些有機化合物表面的潤溼性對顏料、墨、粘結劑等的粘結性,對於材料表面的閃絡電壓及表面漏洩電流等電性能,都有很大的影響。衡量潤溼性的量稱為接觸角。針對材料的不同處理會對接觸角有著不同的影響。
  • 合肥研究院在低溫等離子體水處理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是一種高級氧化技術,可有效去除環境汙染物,利用該技術進行汙水處理成為當前研究熱點之一。
  • 低溫等離子體+光氧化技術在煉膠廢氣治理中的應用
    眾所周知,臭氧對有機物具有極強的氧化作用,可氧化部分大部分有機物和處於激活狀態的短鏈小分子有機物,對有飢氣有較好的清效果(如圖3所示)。3.3低溫等離子體+光氧化低溫等離子體+光氧化則是等離子體技術與氧化的強強聯合,等離子體與催化劑的協同作用可更好地去除廢氣中的惡臭氣體,提高汙染物去除效率。
  • 碘離子可顯著提高 等離子體滅菌效果
    科技日報訊(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所黃青課題組研究發現,亞硝酸根與過氧化氫在酸性環境下的協同作用,是空氣等離子體表現強滅菌能力的重要原因,而碘離子可顯著提高等離子體滅菌效果。研究成果日前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 低溫等離子體技術及其在VOCs處理中的應用
    而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處理VOCs,有其獨特的優點:可在常溫常壓下操作;有機化合物最終產物為CO2、CO和H2O,若有機物是氯代物,則產物應加上氯化物,而無中間副產物,降低了有機物毒性,同時避免了其他方法中後期處理問題;無需考慮催化劑失活問題;工藝流程簡單、運行費用低,是直接燃燒的一半;運行管理方便;對VOCs的去除率高,對VOCs的適應性強。
  • 等離子體物理學研究領域創新者——劉成森
    當前,等離子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技術及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療和航空航天等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一般而言,在等離子體技術實際應用中都需要針對具體的生產工藝設置一定的等離子體工作條件,這就要求在生產設備的研發過程中進行實驗檢驗。
  • 低溫等離子體形成過程及發生技術
    在我們常見的有機廢氣處理設備裡面,低溫等離子體也是較為常見的一種設備之一,小編來為您簡單介紹一下低溫等離子體的形成過程及發生技術。1.低溫等離子體形成過程低溫等離子體在形成過程中,其電子能量可達到1~20eV(11600~250000K),因此,其具有較高的化學反應活性。低溫等離子體在殘餘化學反應的過程從時間尺度可分為以下幾個過程,對應的示意圖見圖9-2。①第一步是皮秒級的電子躍遷,電子從基態躍遷到激發態。
  • 軍校專家為你揭秘《流浪地球》裡的等離子體:第四種物質存在形態
    人類舉全球之力,在亞洲和美洲大陸上修建了1.2萬臺地球發動機。這種高達11000米的地球發動機的基本原理是:以巖石為燃料,利用巖石中的矽等重元素進行核聚變反應,從而產生高溫高壓高能的等離子體流,通過等離子體流噴射產生的巨大反衝力,推動地球遷徙,尋找新的家園。等離子體流無疑成為影片中拯救人類的一大「功臣」。
  • 【科技日報】碘離子可顯著提高 等離子體滅菌效果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該院技術生物所黃青課題組研究發現,亞硝酸根與過氧化氫在酸性環境下的協同作用,是空氣等離子體表現強滅菌能力的重要原因,而碘離子可顯著提高等離子體滅菌效果。研究成果日前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低溫等離子體滅菌由於在生物醫學領域顯示出的巨大應用前景及特有優勢而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 低溫等離子體可降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記者8月13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獲悉,該院智能機械所黃青研究員課題組針對四氯聯苯——一種典型的多氯聯苯,應用低溫等離子體進行降解處理後發現,氣體種類對等離子體降解四氯聯苯效果有重要影響,且不同氣體等離子體處理四氯聯苯的活性物種也存在差別。
  • 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投入運用 破解垃圾圍城有新招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近日,國內首套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技術在西安研製成功,標誌著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在國內正式進入工程應用階段。業內認為,隨著該項技術的不斷成熟,未來前景可期。   近日,一項被稱為垃圾處理的「技術」,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在國內正式進入工程應用階段,國內首套等離子體爐渣氣化熔融技術在西安研製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在垃圾處理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對破解垃圾圍城具有重要意義。   等離子體氣化熔融技術是新一代的危險廢物處理手段,是目前國際上技術含量較高、效果較為突出的危險廢物處理方式。
  • 觀察|高新科技運用於軍事領域:先行者優勢與安全困境
    近年來,以人工智慧、高超聲速飛行器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科技迅猛發展,這些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也被世人所關注,成為未來國家安全競爭中的重要部分。高新技術本身攜帶著大量的新奇和不確定性,包括「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的前景及其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