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子體物理學研究領域創新者——劉成森

2021-01-19 環球網

當前,等離子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技術及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療和航空航天等行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一般而言,在等離子體技術實際應用中都需要針對具體的生產工藝設置一定的等離子體工作條件,這就要求在生產設備的研發過程中進行實驗檢驗。實驗設備的複雜性和高昂的研發費用使得等離子體計算機模擬軟體系統應運而生,計算機模擬軟體可以揭示等離子體應用過程中各種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物理機理以及它們與材料之間的作用過程,全面了解具體加工過程中各種物理參數與生產設備控制參數之間的相互關係,避免生產工藝過程和參數選擇的盲目性,可以縮短研發時間,降低研發成本,對開發新的加工工藝和技術、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產量和加工效率,都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是用於材料表面改性的一種新型的、低成本的、非視線技術,現已成功應用於材料表面加工領域。由於材料上所加的電壓很高,等離子體中的離子能夠從中獲得足夠高的能量,從而穿透材料的表面,和晶格原子相碰撞,在材料表面薄層中產生新的化合物,形成新的金相組織結構。因此,通過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過程能夠獲得性能優良的、膜基結合牢固的薄膜,精密部件的表面性能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Monte Carlo simulation of ions inside a cylindrical bore for plasma source ion implantation(《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圓柱孔內離子的蒙特卡羅模擬》)是中國著名物理學專家劉成森發表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權威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應用物理雜誌》)上的一篇論文。該論文主要通過利用蒙特·卡羅技術給出了離子在不同壓力下注入材料表面的模擬結果,得出了離子注入圓柱孔內表面時的衝擊能量和角度分布。這項研究成果極具實際應用意義,對於確定離子注入深度分布和表面濺射效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

近年來,新材料開發領域特別關注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技術,這種材料表面加工技術克服了傳統束線離子注入的缺點,在注入過程中不僅容易控制注入離子的能量和劑量,使得離子注入均勻性好,而且不需要轉動樣品臺和離子束掃描設備就可以使離子在適當條件下垂直注入樣品表面,減少了濺射損失,非常適合具有複雜形狀表面的樣品。此外,該技術還能對樣品的所有表面進行同時處理,適用於大面積樣品的批量處理。更重要的是,此技術還具有設備造價低廉、操作簡單、運行成本低等眾多優勢,為模具、襯套、管道等工業部件內表面的加工提供了高效方案,從而備受關注。在論文中,劉成森基於著名專家T. E. Sheridan的相關研究成果,在半徑為10釐米的圓柱孔的軸線上引入半徑為1毫米的零電位導電圓柱棒作為輔助電極,利用蒙特·卡羅方法(也叫統計模擬方法,是指使用隨機數或偽隨機數來解決很多計算問題)建立了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的計算機模擬模型,模擬了等離子體鞘層中Ar+(氬離子)的運動軌跡,經過一系列縝密的計算和分析,獲得了對於不同的壓力(1毫託、10毫託、30毫託、60毫託)、注入到孔內表面的離子的衝擊能量和角度分布。

劉成森指出,當壓力較低時,孔中的大多數離子會以最高能量撞擊目標;隨著壓力的增加,離子的平均自由程變小,運動過程中離子將與中性粒子發生碰撞損失能量,從而使注入材料表面的低能離子數量增加。但對於那些出發時其位置靠近圓管內壁的離子而言,由於行進的距離小於離子平均自由程,它們仍能以最高能量注入到內壁。由於等離子體鞘層中電場很強,那些運動到管壁附近時與中性粒子發生彈性散射碰撞的離子,將會對注入角度分布有影響。該計算機模擬結果揭示了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過程中各種粒子的動力學行為以及與電場相互作用的物理規律,在實際應用中有助於確定離子注入所使用的各個控制參數,為生產工藝的優化、生產效率的提高、研發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推動了材料表面加工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發展,並催生了一大批符合市場需求的新材料和新技術。

此外,劉成森的這項研究工作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高等教育博士項目的極力支持,在業內頗受關注。當劉成森的論文在《應用物理雜誌》發表後,受到業內權威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讚許,引發了眾多物理學家和材料科學家的熱議,在整個物理學界形成了很大影響力。同時,這一研究成果也為相關科研人員的後續研究工作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毫無疑問,劉成森憑藉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為我國材料表面加工產業的技術進步與市場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李東堯)

相關焦點

  •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2002年招生
    目前,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科專業正承擔著省部級以上重大項目16項,研究領域涉及核聚變、低溫等離子體應用、強磁場技術、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電磁發射技術等。它是中國主要核聚變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實驗室在中國設立的核聚變研究中心。
  • 低溫等離子體及協同催化降解VOCs研究進展
    低溫等離子體及協同催化降解VOCs研究進展北極星VOCs在線訊:摘要:綜合分析了國內外近年來關於去除VOCs的相關技術研究進展,指出低溫等離子體處理VOCs技術是一項新興技術,有工藝簡單、適用範圍廣等特點,該技術協同催化能有效提高去除率、降低能耗、減少二次汙染,為VOCs
  • 李政道在物理學領域的研究……
    在這項可行性研究的鼓勵下,李在與包括在內的合作者的弱互動中對可能的和CP違規進行了系統研究。經過和她的平等非保護合作者的最終實驗證實,李和楊被授予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李和合作者發起了高能中微子物理學的重要領域。
  • 大工在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Economou教授合作,在容性耦合等離子體中非線性駐波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Observation of Nonlinear Standing Waves Excited by Plasma-Series-Resonance-Enhanced Harmonics in Capacitive Discharges」為題,於2019年5月7日在物理學國際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表。
  • 美國物理研究所:下一代雷射設備有望迎來相對論等離子體研究的新時代
    啁啾脈衝放大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這項技術可以提高當今許多功率最高的研究雷射器中雷射脈衝的強度。隨著下一代雷射設備希望將光束功率推高至10皮瓦,物理學家們期望研究等離子體的新時代,等離子體的行為受到黑洞中典型特徵和脈衝星風的影響。當前的高功率雷射器將光聚焦的強度比地球表面的日光強度高1023倍。
  • 解讀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關注雷射物理學領域創新發展
    活動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儒新、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吳健、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劉一等專家出席,共同探討雷射物理學的創新發展。阿斯金髮明的光鑷工具能夠「夾」住微小如原子、病毒以及活細胞等物體,這讓研究人員實現了科幻小說中的場景——利用雷射束操縱和移動物體。莫羅和斯特裡克蘭的科研突破則為實現更短和更強的雷射脈衝打下基礎。他們發明的啁啾脈衝放大技術,已經成為高強度雷射的標準,應用於眾多領域,例如目前廣泛開展的雷射視力矯正手術。三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為雷射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 在3.2億光年之外的實驗室中,研究等離子體物理學!
    通過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一項新研究加深了我們對星系團的理解,星系團是宇宙中最大由引力維繫在一起的結構。星系團由三個主要組成部分組成:單個星系、填充星系間空間的數百萬度氣體,以及暗物質。一組天文學家利用錢德拉對后髮星系團的一系列長時間觀測(總計約兩周),在空間尺度上探測氣體特性,其距離相當於粒子相互碰撞之間的典型距離。
  • 江蘇大學生創新競賽百餘件作品亮相玩轉高科技
    來自省內42所高校的234項作品躋身物理論文及實驗製作兩大類決賽答辯,展現了江蘇高校大學生在物理學科的創新水平與實踐技能。  在東南大學多個院系組成的20組作品方陣中,來自東大物理系的劉雨露由於今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納米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CSNano(影響因子11.421)上發表了題為《利用等離子體從原子層面控制二硫化鉬厚度》的文章而備受矚目。她從事的科研對象是自從2004年石墨烯被發現之後(其發現者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引發關注的一種新型二維層狀納米材料——二硫化鉬。
  • 等離子體所低溫等離子體製備納米材料及應用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低溫等離子體應用研究室王奇博士的論文《低溫等離子體技術製備基於碳納米管和石墨烯的複合材料及其在燃料電池中的應用》(Low-temperature plasma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and graphene based materials and their fuel cell applications
  •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
    吳徵威博士,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長期從事等離子體技術基礎原理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研究,合作發表SCI收錄論文48篇,被引用次數超過500次,申請發明專利近50項。 自等離子體技術興起以來,已在化學合成、新材料研製、表面處理等領域開拓出一系列新方向,成為兼具國防、軍事、科技與民用多重學科交叉的最前沿研究領域,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吳徵威正是這一前沿領域的優秀探索者。 不忘初心 科研家庭走出「科研人」 吳徵威出生於一個典型的「科研人」家庭,父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師。
  • 世界紀錄: 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持續穩定運行超過一天
    據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所謂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首次運行超過一天,並持續產生電子束。背景如今,前沿物理學的進步離不開強大的粒子加速器。物理學家們通過高能粒子的碰撞,不斷探索宇宙的本質。簡單說,粒子加速器就是一種能將基本粒子加速到非常高能量的機器。
  • 低溫等離子體改性材料應用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李家星課題組基於對等離子體改性材料的研究,應用低溫等離子體方法成功設計合成了氨基功能化的鱗片石墨材料
  • 世界紀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持續穩定運行超過一天!
    導讀據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所謂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首次運行超過一天,並持續產生電子束。背景如今,前沿物理學的進步離不開強大的粒子加速器。物理學家們通過高能粒子的碰撞,不斷探索宇宙的本質。簡單說,粒子加速器就是一種能將基本粒子加速到非常高能量的機器。
  • 世界紀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持續穩定運行超過一天
    導讀據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一種所謂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首次運行超過一天,並持續產生電子束。背景如今,前沿物理學的進步離不開強大的粒子加速器。(圖片來源:DESY, Gesine Born)創新近日,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一組研究人員在通往未來粒子加速器的道路上達到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一種所謂的「雷射等離子體加速器」首次運行超過一天,並持續產生電子束。由 DESY 和漢堡大學聯合開發和操作的 LUX 光束線達到了30小時的運行時間。
  • 俄參與美「宇宙等離子體湯」研究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研究表明,宇宙的初始狀態是鍋獨特的「湯」,它是近乎完美的液體。在俄羅斯國立核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的參與下,美國「物理化學和電解質界面納米系統實驗室」正在研究「這鍋湯」的性質。
  • 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
    去年的諾貝爾獎就頒給了啁啾脈衝放大技術的提出者Mourou和他的學生。問題二:什麼是等離子體?與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固體、液體、氣體一樣,等離子體也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如果我們把氣體持續加熱,使氣體溫度不斷升高,構成氣體的分子就會越來越劇烈地運動,並越來越頻繁地發生碰撞。
  • 核聚變新發現:雷射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改變了能量的傳遞方式!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羅切斯特大學的新研究將提高計算機模型,在雷射驅動內爆模擬中使用的準確性,發表在《自然物理學》期刊上的這項研究,解決了科學家長期尋求實現核聚變的挑戰之一。為了準確地模擬這種相互作用,科學家們需要確切地知道雷射束能量是如何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雖然研究人員提供了關於雷射束如何改變等離子體的理論,但從來沒有實驗證明過。現在,LLE研究人員與在加利福尼亞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和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同事一起,首次直接演示了雷射束如何改變潛在等離子體的條件,進而影響聚變實驗中的能量轉移。
  • 驗證新融合實驗背後的物理學
    現在,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工作,負責定義和完善雄心勃勃的反應堆設計背後的物理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系列論文,總結了他們所取得的進展並概述了SPARC將實現的關鍵研究問題。總體而言,這項工作進展順利,這一系列論文為等離子體物理以及SPARC的性能預測提供了高度的信心,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障礙或意外,其餘的挑戰似乎是可以控制的,這為該設備一旦構建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涉及七組研究論文,由12個機構的47名研究人員撰寫,發表在《等離子體物理學》雜誌上,這些文件共同概述了新聚變系統的理論和經驗物理基礎,該財團預計將於明年開始建造。
  • 2018大學物理學專業世界排名100強,清華大學僅位列36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專業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專業研究方向有4個領域,包括天文物理、原子,生物物理,凝聚態和等離子體物理、實驗核能和分子物理、理論核能和分子物理。其中,原子物理的研究方向中,BEC(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一個主要方向。將近一半的faculty研究的方向與此有關。
  • 北大高能量密度複雜流體研究工作被《等離子體物理》期刊評為2012...
    of Plasmas 19, 100701 (2012)]的總結性研究論文被等離子體領域專業期刊《等離子體物理》(Physics of Plasmas) 評為2012年度編輯推薦論文[http://librarians.aip.org/promote/emails/POPEditorsChoice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