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能量密度複雜流體研究工作被《等離子體物理》期刊評為2012...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CAPT)賀賢土院士、葉文華研究員、王立鋒博士及其合作者2012年10月發表的題為「Formation of jet-like spikes from the ablative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Physics of Plasmas 19, 100701 (2012)]的總結性研究論文被等離子體領域專業期刊《等離子體物理》(Physics of Plasmas) 評為2012年度編輯推薦論文[http://librarians.aip.org/promote/emails/POPEditorsChoiceWV.html]。《等離子體物理》2012年度共評出編輯推薦論文24篇,總結了這一年中發表在該期刊上最突出的研究進展和創新結果。

燒蝕RT射流狀尖釘的密度、渦和壓力分布的演化

與燒蝕RT對比的經典RT的密度、渦和壓力分布的演化

高能量密度複雜流體是當今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之一,在慣性約束聚變、國防工程和天體物理等研究領域有重要的應用。射流狀尖釘在高功率雷射裝置上進行的高能量密度流體不穩定性實驗中大量出現,是影響慣性約束聚變中心點火熱斑形成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在天體觀測中廣泛存在射流(噴流) 現象,如作為恆星產生託兒所的Eagle等星雲的象鼻子結構,也已被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是燒蝕瑞利-泰勒(RT)不穩定性的尖釘殘骸。因此,探索慣性約束聚變和天體物理中燒蝕RT不穩定性射流狀尖釘的形成機制是當前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中急待解決的熱點問題之一。

賀賢土院士領導的研究小組近5年來系統地研究了射流狀尖釘形成的物理過程。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射流狀尖釘出現在預熱較強的情況下[EPL 96, 35002(2011)],預熱形成的密度梯度和燒蝕對流等物理機制對於RT不穩定性和Kelvin-Helmholtz(KH)不穩定性的抑制起關鍵作用[Physics of Plasmas 17, 122706 (2010); Physics of Plasmas 17, 122308 (2010); EPL 87, 54005 (2009)];以及後期的氣泡加速直接導致射流狀尖釘的形成[Physics of Plasmas 17, 122704 (2010)]。在編輯推薦的論文中,他們進一步闡明了高能量密度燒蝕Rayleigh-Taylor (RT)不穩定性射流狀尖釘形成的物理機理。該研究結果對於理解天體物理射流形成、實驗室高能量密度射流狀尖釘現象以及慣性約束聚變中心點火熱斑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CAPT、HEDPS以及博士後科學基金的資助。

編輯:剡溪

相關焦點

  • 北大應用物理中心組織的第四屆高能量密度物理國際會議舉行
    繼2012年、2014年、2016年三屆「高能量密度物理國際會議」在北京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成功舉辦後,針對當前該領域的研究前景和需求,第四屆高能量密度物理國際會議的主要議題涉及慣性約束聚變物理、雷射等離子體相互作用、強短脈衝雷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高能量密度物理物質特性、實驗天體物理、可壓縮湍流和流體力學不穩定性雷射等離子的相互作用。
  • 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由於高能量密度正電子研究在軍事、材料、能源等科學領域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應用前景,該領域已成為國際高能物理研究中的熱點和難點。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告訴我們,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根據量子電動力學我們已知利用超強雷射可以撕裂真空產生正負電子對,但所需要的雷射強度比當前實驗室可獲得的雷射強度高至少7個數量級。這極大地制約了人工產生高能量密度正電子的努力。
  • 研究發現極光邊界波動是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的光學表象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等離子體層粒子密度隨高度增加以對數趨勢下降,在3–6 RE(1 RE=6378 km,為地球半徑)處出現一個密度銳減的外邊界叫等離子體層頂(Plasmapause)。等離子體層頂將溫度和密度特徵顯著不同的兩種等離子體區分開來,內側是低能高密度冷等離子體,外側是高能低密度的熱等離子體。
  • 大工在低溫等離子體物理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Economou教授合作,在容性耦合等離子體中非線性駐波效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Physical Review Letters》是美國物理學會(APS)的會刊和旗艦雜誌,主要發表物理和相關交叉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物理學領域頂級的國際學術期刊,最新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影響因子為8.839。
  • 利用雷射產生的鈾等離子體,會反應成更複雜的鈾化學反應!
    當能量在壓力下被添加到鈾中時,會產生衝擊波,即使是很小的樣本也會像小爆炸一樣蒸發。通過使用更小、可控的爆炸,物理學家可以在安全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小規模測試,而以前只能在更大、更危險的爆炸實驗中進行測試。在本研究中,是雷射將能量沉積到目標上,但也會得到同樣鈾等離子體的形成和隨時間變化的演化,通過實驗室裡的這些小規模爆炸,可以理解類似的物理現象。
  • 北大地空學院王玲華教授出任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學術期刊副主編
    北大地空學院王玲華教授出任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學術期刊副主編 北京大學空間物理研究所官方微信號 2021-01-14 10:29
  • 物理所金屬納米顆粒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研究獲得系列進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人們利用化學方法合成了多種多樣的金屬納米顆粒,系統地研究了其物理、化學、光學等特性,開發了它們在催化、光子學、等離子體光學、光學傳感、生物標記、醫學成像,以及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等諸多方面的功能和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上述的許多功能和金屬納米顆粒與光相互作用時產生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密切相關。
  • 這名青年教授在地面實驗室實現了太空中常見的二元複雜等離子體...
    研究結果以"準二維二元複雜等離子體中的慢動力學(Slow Dynamcs in a Quasi -Two-Dimensional Binary Complex Plasma)"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 等離子體物理學研究領域創新者——劉成森
    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是用於材料表面改性的一種新型的、低成本的、非視線技術,現已成功應用於材料表面加工領域。由於材料上所加的電壓很高,等離子體中的離子能夠從中獲得足夠高的能量,從而穿透材料的表面,和晶格原子相碰撞,在材料表面薄層中產生新的化合物,形成新的金相組織結構。因此,通過等離子體源離子注入過程能夠獲得性能優良的、膜基結合牢固的薄膜,精密部件的表面性能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物理所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基礎研究獲進展
    高容量正極材料是當前第三代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點。其中由巖鹽結構Li2MnO3以及六方層狀LiMO2結構單元形成的富鋰相納米複合結構正極材料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該類材料可逆儲鋰容量是第一代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CoO2的兩倍,達到250-300 mAh/g。
  • 研究表明:中子星的合併,可以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體之一,如果我們半徑為70萬公裡的太陽是一顆中子星,那麼它的質量將被凝聚成半徑約為12公裡近乎完美的球體。當兩顆中子星碰撞並合併成一顆超大質量中子星時,新天體核心中的物質變得非常熱和緻密。根據物理計算,這些條件可能導致強子,如中子和質子,溶解到它們的夸克和膠子成分中,從而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MIT最新Nature Energy: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的全固態鋰電池
    評論稱,全固態鋰電池在高電流密度下具有典型的低庫侖效應和鋰枝晶生長。而銀-碳複合負極可以緩解其中的一些問題,即使對於一個能量密度超過900 Wh L-1的電池也是如此。鋰金屬具有理論比容量高、電化學電位低等優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充電電池的理想負極材料。然而,鋰金屬負極由於鋰枝晶的生長而受到影響,這既會引起安全問題,也會降低其電化學性能。
  • 北理工在非金屬鋁離子電池集流體的設計及應用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材料期刊《先進材料》 Adv. Mater.雖然目前在正電極材料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鋁離子電池的有效能量密度在高密度難熔金屬集流器中仍然有限。為了從根本上突破這一關鍵瓶頸,該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型的低密度非金屬集流體,通過導電無機非金屬與聚合物基體配合實現輕量化材料設計,獲得了具有力學與電化學穩定的非金屬鋁離子電池集流體,實現了目前現有鋁離子電池報導中最輕質的集流體體系,在鋁離子電池集流體體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利用納米線和長波長超短脈衝雷射製造出等離子體!
    因此,物理學家熱衷於研究這種材料也就不足為奇了。不幸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利用恆星內部的高溫高壓在地球上創造和研究等離子體極具挑戰性。耶拿弗裡德裡希席勒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物理學家們現在已經成功地解決了其中的一些問題,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研究期刊《物理評論X》(Physical Review X)上。
  • 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
    1999年至2001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2001-2004年先後在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和美國堪薩斯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工作。2005年進入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強雷射場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與國內強場原子分子實驗小組緊密合作,對原子分子電離和高次諧波產生等動力學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包括《物理評論快報》論文14篇。研究成果分別入選國家十一五期間重大基礎研究進展、2012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13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 中科院核聚變研究捷報:等離子體放電超過一分鐘
    重要實驗參數有:在中心等離子體密度大於每立方米2.2x1019條件下,最高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獲得可重複的大於60秒(最長放電時間達到63.95秒)、中心電子溫度接近500萬度、中心密度大於每立方米0.8x1019的非感應全波驅動的高溫等離子體,高溫等離子體存在時間在世界各大裝置中僅次於容積大於HT-7裝置17.5倍的法國超導託卡馬克Tore-Supra;高約束等離子體存在時間為
  • NC:等離子體層頂表面波震蕩磁層和極光
    地球內磁層的主要部分是等離子體層,它是由繞地球共轉的緻密冷等離子體組成。等離子體層粒子密度隨高度增加以對數趨勢下降,在3–6 RE(1 RE=6378 km,為地球半徑)處出現一個密度銳減的外邊界叫等離子體層頂(Plasmapause)。等離子體層頂將溫度和密度特徵顯著不同的兩種等離子體區分開來,內側是低能高密度冷等離子體,外側是高能低密度的熱等離子體。
  • 中國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觀察者網訊)據觀察者網4月1日從中科院網站獲悉,由於正極材料硫具有高理論比容量、豐富的自然儲備、低成本和環境友好等顯著優點,鋰硫電池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能量存儲系統。使用導電碳質材料作為硫主體來構造硫正極的傳統方法中,由於低極性碳和高極性LiPS之間的相互作用弱,碳基材料提供的物理隔離和物理吸附對抑制電池容量衰減的作用有限,特別是對於高載硫電極。
  • 湘大教授團隊研究成果被美國化學會和期刊評為亮點文章
    近日,湘潭大學化工學院胡夏一副教授團隊在化石能源低碳化高效利用研究領域,連續在化工三大期刊之一《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當期封面論文)以及化工類Top期刊《Applied Energy》(IF=8.426)、《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IF=6.97)分別發表了高水平學術論文
  • 託卡馬克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就燃料密度、溫度和聚變功率密度而言,芯部D-T等離子體性能和預測的D-T聚變堆等離子體性能接近,有助於研究與D-T聚變堆等離子體芯部相關的等離子體輸運、磁流體(MHD)不穩定性和α粒子物理。TFTR的主要研究成果:獲得了相關聚變堆規模的D-T等離子體的約束、加熱及α粒子物理的特有信息,以及在實驗環境中氚處理和D-T中子活化的經驗。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