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時間:2018年11月15日 8:30-12:00
報告地點:吉林大學中心校區 物理樓333報告廳
報告詳細信息如下:
1. 報告題目: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
報 告 人:陳京 研究員,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報告摘要:雷射技術的發明、發展及應用使人們對對物質光電離過程的認識從弱場條件下的微擾圖像過渡到強場下的非微擾圖像。相關研究催生出利用高次諧波過程獲得XUV相干光源、原子分子結構成像和動力學過程的阿秒超快成像等新技術和研究手段,為我們研究物質結構和超快動力學過程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術。本報告將介紹近幾十年來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電離研究中的重要進展以及我們在相關研究方面開展的一些工作。
專家簡介:陳京,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1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2001-2004年先後在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和美國堪薩斯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工作。2005年進入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強雷射場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與國內強場原子分子實驗小組緊密合作,對原子分子電離和高次諧波產生等動力學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包括《物理評論快報》論文14篇。研究成果分別入選國家十一五期間重大基礎研究進展、2012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13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2. 報告題目:MRE進展與展望
報 告 人:楊蒿 MRE責任編輯
專家簡介:楊蒿,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信息中心副研究員。2008年在電子科技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其後進入中物院科技信息中心從事編輯出版工作,前後出版多本書籍與期刊,現任《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編輯部主任。
3. 報告題目: 雷射驅動內爆流體等當性物理研究
報 告 人: 吳俊峰 研究員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報告摘要:本報告簡要介紹了雷射間接驅動內爆物理過程,發展了雷射間接驅動內爆在不同雷射能量和不同黑腔輻射溫度條件下的流體等當性關係,建立了不同內爆過程之間聚變熱斑物理量之間的標定關係,通過直接數值模擬驗證了內爆流體等當性的可靠性,並初步探索了利用流體等當性進行聚變內爆設計的流程。
專家簡介:吳俊峰,男,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工作,研究員。1998年9月至2003年6月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讀博士學位,論文內容為收縮幾何中慣性約束聚變流體不穩定性的理論和數值模擬研究,獲得理學博士學位;2003年8月至今在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從事高能量密度和流體不穩定性和慣性約束聚變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在多介質輻射流體力學歐拉內爆程序研製以及高能量密度流體不穩定性實驗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創新一等獎1項。
4. 報告題目:間接驅動雷射聚變六孔球腔研究進展
報 告 人:藍可 研究員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報告摘要: 我們在2013年突破研究了長達四十多年的傳統柱腔概念,提出了六孔球腔的概念、構型和設計,並給出了六孔球腔雷射排布原則和理想排布;提出了柱口、帶擋板的新型六孔球腔; 研究了六孔球腔中靶丸輻照不均勻度的皮實性;給出了點火六孔球腔幾何參數設計島;為點火靶丸設計了六孔球腔並給出了點火所需的雷射能量與雷射功率。目前,模擬六孔球腔全物理過程的三維數值模擬程序正在發展中。截止目前,神光裝置上已經完成系列六孔球腔物理分解實驗,均獲得了清晰可靠、重複性好的實驗數據。這些能量學實驗驗證了六孔球腔具有高能量耦合效率和低雷射背反份額的優勢。我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六孔球腔具有「天然的、皮實的高輻照均勻度、高能量耦合效率」的特點,其用於點火黑腔的優勢顯著高於傳統柱腔。六孔球腔不僅會使得間接驅動雷射聚變點火裝置的構型設計突破傳統模式,而且還有望採用破壞閾值高得多的二倍頻雷射,並有望採用最有靶丸燒蝕材料,從而使我國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聚變點火之路。
專家簡介:藍可,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執行主編。1995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獲博士學位。1995年起,在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工作至今。2000年1月-2000年3月,日本國立核融合研究所,博士後,從事Z-pinch的理論研究與數值模擬工作。2001年7月-2002年6月,法國奧爾良大學GREMI實驗室,博士後,從事毛細管放電產生X光雷射的理論研究與數值模擬工作。2002年7月-2003年6月,獲德國洪堡基金資助,於德國慕尼黑Max-Planck光量子研究所,從事XFEL泵浦下產生X光雷射的理論研究與數值模擬工作。主要研究興趣:慣性約束聚變、X光雷射、Z-Pinch、輻射輸運。2002年提出利用XFEL通過光電離機制產生高增益高品質X光雷射的物理思想。2006年發展于敏輻射能流理論框架並形成完整的輻射能流基本理論。2011年提出採用鋁鈦雙樣品衝擊波診斷ICF點火黑腔M帶份額的新方法。作為第一作者或主要貢獻人,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s of Plasmas, Physical Review E,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8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