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

2020-12-04 吉大新聞網

報告人:陳京研究員 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報告時間:6月12日13:30

會議平臺:騰訊會議

點擊連結入會,或添加至會議列表:

https://meeting.tencent.com/s/L4fc5WHXKg4e

會議 ID:595 373 510

手機一鍵撥號入會:+8675536550000,,595373510# (中國大陸);+85230018898,,,2,595373510# (中國香港)

根據您的位置撥號

+8675536550000 (中國大陸);+85230018898 (中國香港)

報告人簡介:陳京,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9年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2001年在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2001-2004年先後在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和美國堪薩斯大學從事訪問研究工作。2005年進入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強雷射場與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通過與國內強場原子分子實驗小組緊密合作,對原子分子電離、裡德堡態激發和高次諧波產生等動力學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包括Phys. Rev. Lett.論文14篇。研究成果分別入選國家十一五期間重大基礎研究進展、2012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13年中國光學重要成果。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863項目、科技部重點專項和中物院科學技術基金重大項目等科研項目十餘項。2014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201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入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傑出專家」。

相關焦點

  • 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
    報告題目:原子光電離-從光電效應到阿秒物理報 告 人:陳京 研究員,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報告摘要:雷射技術的發明、發展及應用使人們對對物質光電離過程的認識從弱場條件下的微擾圖像過渡到強場下的非微擾圖像。
  • 中國科大觀測到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陳向軍教授研究組最近利用自主研製的高分辨(e, 2e)譜儀首次實現了振動分辨的電子碰撞電離三重微分截面的實驗測量,並獲得了H2分子振動分辨的電子動量分布。通過振動態的選擇實現了分子核間距的選擇,觀測到了不同核間距下的分子楊氏幹涉效應。
  • 物理所「阿秒雷射脈衝的產生與測量裝置」通過成果鑑定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點實驗室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利用自己組建的阿秒雷射產生與測量裝置成功地獲得了單個阿秒雷射脈衝。3月19日,該項研究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組織的專家鑑定。  阿秒雷射脈衝(1阿秒=10-18秒,為千分之一飛秒,1飛秒為千萬億分之一秒)是目前人們所能控制的最短時間過程,可以用來測量原子內繞核運動電子的動態行為等超快物理現象。自本世紀初誕生以來,已在凝聚態物理、原子分子物理、X射線雷射物理、化學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應用突破。
  • A-level物理丨光電效應和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電效應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與1887年發現, 它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
  • 高考物理常考題型:光電效應
    從近幾年高考試捲來看,量子論初步中常常考查光電效應的條件、規律和光電效應方程,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1級要求。知識梳理:一、產生條件:入射光的頻率大於金屬的極限頻率。二、光電效應的規律1、每種金屬都有一個極限頻率,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於這個極限頻率才能產生光電效應。2、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與入射光的強度無關,只隨入射光的頻率的增大而增大。3、光電效應的發生幾乎是瞬時的,一般不超過10的-9次方。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光電效應有哪些規律_光電效應有哪幾種
    光電效應簡介   光電效應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而神奇的現象。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
  • 從赫茲到愛因斯坦——光電效應見證著量子力學的發展
    量子力學從誕生至今也不過區區一百多年,但是卻像一頭洪荒猛獸,一舉打破了整個經典物理的認知,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理論,人類的科學也因量子力學的發展大幅度進步。,光電效應的發現到被解釋,也體現著量子論的發展,並對量子論的發展意義重大。
  • 光電效應
    通常歷史說,這一效應是在1887年由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的,他觀察到在光的影響下不同材料表面的電子發射,其實他當時是發現了電磁波,偶然看到了電火花。外部光電效應在金屬中特別容易觀察到。其原因如下:金屬的顯著特徵是存在幾乎自由的電子,即,由於晶體的內部電場的效果導致價電子與原子分離。在金屬內部,這些電子自由移動,但它們不能離開金屬,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勢壘。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物理學院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在Physics Reports發表長篇綜述...
    近期,國際公認的物理學界頂尖綜述期刊之一的Physics Reports在線發表了物理學院「超快光物理與介觀光學創新群體」彭良友副教授和龔旗煌院士撰寫的阿秒物理方面的長篇綜述文章【Liang-You Peng*, Wei-Chao Jiang, Ji-Wei Geng, Wei-Hao Xiong, and Qihuang Gong*, 「Tracing and controlling
  • 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機理分析
    某一特定金屬在光照下產生光電效應有一個特定的最低光波頻率,只有光波頻率高於此值時才會產生光電效應,而與光的強度無關。光的強度只能在光的頻率達到最低值以上時影響單位時間內電子脫離金屬表面的數量。不同的金屬產生光電效應時的最低光波頻率也不同。也就是說:對於某種特定的金屬來說,光是否能夠從它的表面打擊出電子來,這隻和光的頻率有關。
  • 外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指物體吸收了光能後轉換為該物體中某些電子的能量,從而產生的電效應。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兩大類外光電效應 在光線的作用下,物體內的電子逸出物體表面向外發射的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向外發射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基於外光電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等。
  • 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方程
    一、什麼是光電效應?當光線照射在金屬表面時,金屬中有電子逸出的現象,稱為光電效應。在光電效應中逸出的電子秤為光電子,光電子定向移動形成的電流叫光電流。光電效應存在截止頻率:實驗發現不是任何光照射,都能產生光電流。需要光達到一定的頻率,而與光照的強度無關,即頻率達不到,光再強也沒用。能使電子逸出的最低頻率稱為截止頻率。並且不同金屬的截止頻率不同。存在飽和電流:光照不變,增大電壓,電流增加到一定值後,不再增加,即達到飽和值。
  • 追本溯源:光電效應的認知與創新
    他認為光是一種粒子,有折射,有反射,這就是我們大家在中學或者是大學物理裡面能夠學到的所謂牛頓光學或者是幾何光學。但是過了一個世紀以後,Thomas Young 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顛覆了牛頓的光粒子論。這個實驗是怎樣做的呢?Thomas Young 先讓一束光通過一個縫,然後在縫隙的板後面再加了一個雙縫。如果說光是一個粒子的話,直接打過去就不一定能夠通過雙縫。
  • ...研究所開展調研/喬賓團隊提出強雷射驅動產生孤立高亮阿秒脈衝...
    1、山東省科學院院長陳嘉川到齊魯工大雷射研究所開展調研3月18日下午,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校(院)長陳嘉川到雷射研究所開展調研,檢查工作任務開展情況,督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雷射所黨委書記、所長賈中青詳細匯報了雷射所科研發展、學科建設、科教融合以及雷射所和光電學院一體化發展建設情況。陳嘉川對雷射所的各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指出,要進一步加快科教融合發展步伐,充分合理利用好研究所和學院現有教師資源,加快雙一流學科建設,合理配置本科學生規模和研究生招生規模,嚴把「立德樹人」關,把學生教育作為重要事情來抓。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追光馭電攀高峰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超快光學實驗室內,蘭鵬飛教授正在做「阿秒相機」實驗。2003年,為應對全球光電技術與產業的飛速發展,華中科技大學聯合中科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武漢郵科院、中船重工第七一七研究所,共同組建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2017年獲批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 阿秒脈衝揭示了分子中的電子波紋
    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和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小組,第一個利用新技術產生強大的阿秒X射線雷射脈衝的實驗表明,可以在分子中產生稱為「脈衝拉曼散射」的電子波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