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機理分析

2021-01-15 新物理

    光電效應是指當光照射到金屬表面時,金屬中的電子會脫離金屬表面進入空氣中成為自由電子。某一特定金屬在光照下產生光電效應有一個特定的最低光波頻率,只有光波頻率高於此值時才會產生光電效應,而與光的強度無關。光的強度只能在光的頻率達到最低值以上時影響單位時間內電子脫離金屬表面的數量。不同的金屬產生光電效應時的最低光波頻率也不同。也就是說:對於某種特定的金屬來說,光是否能夠從它的表面打擊出電子來,這隻和光的頻率有關。頻率高的光線(比如紫外線)便能夠打出能量較高的電子,而頻率低的光(比如紅光、黃光)則一個電子也打不出來。能否打擊出電子,這和光的強度無關。再弱的紫外線也能夠打擊出金屬表面的電子,而再強的紅光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增加光線的強度,能夠做到的只是增加打擊出電子的數量。比如強烈的紫光相對微弱的紫光來說,可以從金屬表面打擊出更多的電子來。

康普頓效應是指X射線被自由電子散射的時候,散射出來的X射線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和原來的入射射線波長相同,而另一部分卻比原來的射線波長要長,具體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著函數關係。

愛因斯坦用光為粒子來解釋光電效應取得成功,康普頓也用光為粒子來解釋康普頓效應取得成功。從此,光為粒子的屬性被廣泛接受,進而促使後來形成了光存在波粒二相性的共識,甚至認為宇宙間所有物質均存在波粒二相性的量子學說的誕生。

 

一、光電效應的波動學解釋

眾所周知,任何金屬都是由特定的原子構成的,而原子是由相對運動較小的原子核和圍繞其高速運動的電子構成的。一般情況下,不同的金屬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質子數量和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電子數量是相等的。但不同的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跡是不同的,一般分不同的電子層,最外層的電子往往比較活躍,可能與其附近的原子核的外層電子發生位置交換,當外層電子有規律地交換位置時將形成所謂的電流。

當某種特定波長的光照射到某一特定金屬表面時,就會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定強度的交變電場和磁場。金屬中的外層電子雖然比較活躍,但在一般情況下仍以高速繞原子核運動,當以光的照射方向為基軸時,可把金屬中高速繞原子核運動的外層電子視為一特定頻率的、類似於電動機轉子一樣的轉子,我們暫且稱其為電子轉子吧。從電動機原理我們知道,只有當外加的電磁場頻率與轉動中的轉子頻率相近、相位合適時,才能使轉子加速,否則可能使轉子減速,甚至對轉子的影響只是一會加速、一會減速,對轉子的運轉總體影響不大。因此,只有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波頻率與電子轉子圍繞原子核轉動的頻率相近且相位合適時,才能使電子轉子加速,也就是使電子的能量提高,當加速到一定程度時,電子就會從金屬表面射出,從而產生光電效應。也就是說,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就像環形粒子加速器(非直線加速器)中的交變電磁場一樣,對部分頻率和相位合適的粒子進行加速,直到粒子的速度達到一定數值後將脫離環形加速器。但對部分頻率和相位不合適的粒子就不會有加速效果,甚至會起到反作用。

當我們把圍繞原子核高速運動的外層電子當作高速轉動的電子轉子來考慮,當光照射到金屬表面時,則一方面光場即交變的電磁場的相位與電子轉子的相位間存在多種可能性,也就是光照形成的交變電磁場相位與電子轉子的相位相同時,會使電子轉子加速,而兩者相位相反,會使電子轉子減速。介與相同與相反相位間的其他電子轉子可能有的加速,有的減速。也就是會,只有相位與光照形成的交變電磁場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電子轉子才有可能被加速到可脫離金屬表面所需的逃溢速度;另一方面光場形成的交變電磁場的頻率必須與電子轉子的頻率基本相同或成某種倍數關係,這樣才能使電子轉子持續加速,也就是說,僅半個周期可能不足以把電子加速到逃溢速度,必須經過多個周期(但所需周期數不會很大,否則加速系統將隨著電子轉子轉速的提高而破壞)的持續加速才能達到逃溢速度。因此,只有達到一定頻率的光才能使金屬表面產生光電效應。由於金屬的外層電子一般存在很多級不同的能態,也就是電子轉子的轉速有很多種。因此電子的逃溢速度也有很多種。當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達到最低逃溢速度所需的頻率時,就會產生光電效應。當照射的光頻率繼續升高時,轉速更高的電子轉子將被加速到逃溢速度。當照射的光波頻率高於最低逃溢速度所需的頻率並增加照射的光波強度,也就是提高交變電磁場的強度時,將會縮短電子轉子的加速過程,也就會有更多的電子逃溢出來。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結論:由於金屬中的電子處於圍繞原子核作高速圓周運動的約束態,就像一個高速轉動的電動機轉子一樣。此時要改變電子的運動狀態,必須對其進行加速或減速。就像粒子加速器一樣,對帶電的粒子進行加速時,必須使其周圍形成合適的電場或磁場,且隨著加速過程粒子運動速度和空間位置的變化,粒子周圍的電磁場必須保持合適的狀態才能繼續加速粒子。對於圍繞原子核高速轉動的電子,要對其加速也應在其周圍形成合適的電磁場,只有與其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頻率相近或成某種倍數關係的交變電磁場才能使其在數個或數十個周期內保持加速狀態。因此,光電效應是由於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波頻率達到電子圍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的頻率或高於此頻率時,電子在光波所形成的電磁場加速後才逃離金屬表面的。相反,如果把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視為粒子,則照射到金屬表面的光粒子就像一束射流一樣衝向金屬表面,被擊中的電子應該向金屬內部運動,而不應向脫離金屬表面朝光射流相反的方面運動。

綜上所述,光電效應的機理是由與電子圍繞原子核作圓周運動的頻率相近或成某種倍數關係的光波(電磁波)照射到金屬表面時,金屬中的高速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被加速到逃溢速度後,從而脫離金屬表面。

 

二、康普頓效應的波動學解釋

康普頓效應描述的是自由電子與X射線的相互作用過程,X射線被自由電子散射的時候,散射出來的X射線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和原來的入射射線波長相同,而另一部分卻比原來的射線波長要長,具體到波長長了多少則與散射角存在著函數關係。其中的第一部分應該是未與自由電子發生作用的部分,也就是散射角為180度。而第二部分是與自由電子發生了作用而改變了運動方向的部分。

X射線與自由電子的相互作用過程可看作X射線(電磁波)被自由電子反射到不同的方向,就像可見光被物體反射一樣,X射線以不同的角度入射到自由電子表面,再以入射角與法線對稱的出射角反射到不同的方向。如下圖示:



在可見光被物體反射中,由於物體的質量一般很大,光波對物體的反作用基本可忽略不計,因此所反射的光波頻率和波長基本上不會發生改變。但在X射線與自由電子發生此類作用時,不能再不考慮X射線對自由電子的反作用了。不僅如此,還應考慮X射線被自由電子反射時刻的自由電子運動狀態,也就是在發生反射的瞬間自由電子相對試驗觀測裝置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從能量交換角度考慮,當X射線被自由電子反射到其他方向的相互作用過程中,X射線的部分能量將傳遞給自由電子,且傳遞給自由電子的能量大小與入射與反射方向的夾角大小有關,也就是說:X射線與自由電子相互作用時,X射線的能量將減少且減少的數量與入射和反射的夾角有關(應該為三角函數關係,即夾角越大數值越小,夾角為180度時為0,此時為X射線未與自由電子發生相互作用的情況)。也可以這樣理解:當X射線波前到達自由電子時,由於其導致自由電子周圍的電磁場發生改變將使自由電子改變空間位置,雖然這種改變很微小,但X射線的後續波峰到達自由電子的距離將變長,被反射出去的時間比自由電子不移動時會延後。因此,反射出來的X射線的頻率變小、波長變長,且這種變化與入射和反射方向間的夾角成函數關係。

綜上所述,康普頓效應用電磁波一樣可以很好地解釋其形成機理,完全沒有必要,也沒有理由將電磁波視作粒子。X射線與可見光一樣,也是一種電磁波,是電場與磁場相互激勵與轉化所形成的一種物理現象,並不是一種帶質量或電荷的真實客體。如廣播電臺、電視臺和手機基站每天不停地向空中發送某些特定頻率或頻段的電磁波。這期間並未發生真實的客體運動與轉移,只是利用電磁場的有序運動把各類信息傳遞到遠方去。試想如果存在真實的客體轉移,那廣播電臺、電視臺和手機基站不就必須經常補充被轉走的物體嗎。

實際上,康普頓效應本身也承認X射線為波而非粒子。當X射線與自由電子發生散射作用時,出射射線的波長與入射的射線波長不一致的描述就充分說明X射線是波而非粒子。

 

三、波與粒子的區別及其物質存在波粒二相性的可能性

1、波動是指:物質的一種特殊運動形式,即物質按某一方式在特定的區域作往復運動,且把此種運動模式傳遞給臨近的同類或其他類型的物質,最終形成由眾多物質參與的、有一定波長和頻率的波動。

2、粒子是指:帶有一定質量(引力質量),甚至帶電的、有確切幾何尺度的客觀實體。

3、波與粒子的區別:粒子一般都有固定的形狀且獨佔相應的幾何空間,無論是同類粒子,還是非同類粒子均不能在同一時刻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而波只是物質運動方式的一種,波沒有固定的幾何尺度,也不獨站幾何空間。

4、物質波粒二相性的可能性:通過以上對波與粒子的分析,本人認為:物質不可能存在波粒二相性。也就是說:物質即不可能一會是波,另一會是粒子的兩種狀態。更不可能在同一時刻即是波又是粒子。就像電磁波,特別是高頻率的電磁波在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帶有某些粒子的特性一樣,粒子特別是高速運動的粒子在與其他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時可能帶有波的某些特徵。但這些類似的特徵並不表明粒子本身具有波動的屬性或就是波的一種。之所以會表現出波動特性最大的可能是:由於在實驗觀測中使用的不是單一粒子,而是眾多粒子構成的粒子束,在粒子束作高速運動過程中,粒子間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這類相互作用往往具有波動特徵。由此導致實驗觀測結果顯現粒子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時存在波動特徵。如果是單一的粒子,很可能就不會有波動特徵出現。

5、檢驗電磁波是波還是粒子的設想:在目前科技條件下,完全可以採用觀測單一原子發射單一的X射線或可見光時的X射線或可見光的特性。如果發射的是粒子,則其會沿著特定的方向運動,其他方向將不能接收到信號;如果發射的是波,則其周圍空間均應觀測到相應的電磁信號。也就是說,如果的單一原子發射單一X射線或可見光時,要麼是料子,要麼是電磁波。不應該也不可能即是料子又是波。這樣就可無爭議地界定X射線或可見光,甚至電磁波的屬性了。


相關焦點

  • 康普頓效應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l0相同的成分外,還有波長大於l0的成分,這個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二、康普頓效應的解釋按照經典光的電磁理論,光波波長在散射前後應該不變。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
  • 習題解析之康普頓效應
    ,敘述錯誤的是(  )A.光子波長變短,產生散射現象B.是X線光子與外層軌道電子作用時產生的C.產生的散射線使照片產生灰霧,降低了照片對比度D.是診斷能量範圍內與人體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E.當光子能量增加時,康普頓效應遞減【習題解析】康普頓效應(康普頓散射)
  • 康普頓效應中的光子為什麼不是被完全吸收的?
    ,即光子;緊接著學習了康普頓效應,從中了解了光子具有動量。,電子吸收完整一個光子而不是一部分;在康普頓效應中,光子卻似乎並不吸收完整一個光子。2、反證說明趙凱華先生的文章[1]指出:通常說,參與康普頓散射的電子可看成自由電子。光子與自由電子碰撞,若電子只吸收而不發射光子,將不能同時滿足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的條件。而光電效應中的電子束縛於金屬,它們與光子互相作用時將動量傳遞給整個金屬,後者的質量可視為無窮大,其反衝可忽略不計,無需考慮動量守恆的條件。
  • 同步預習:選修3--5第17章第二節光的粒子性第二、三課時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與康普頓效應
    在學習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前,先要了解用經典電磁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存在的矛盾之處,體會一下科學家們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的曲折歷程
  • 高二新課選修3-5——《康普頓效應及其解釋》
    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再次遇到了困難(前兩節的學習中,光的電磁理論在光電效應中也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_______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按照能量表達式e=hn和動量表達式p=h/l對康普頓效應做定量分析,其結論與實驗事實符合得很好。
  • 光電效應
    通常歷史說,這一效應是在1887年由海因裡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的,他觀察到在光的影響下不同材料表面的電子發射,其實他當時是發現了電磁波,偶然看到了電火花。外部光電效應在金屬中特別容易觀察到。其原因如下:金屬的顯著特徵是存在幾乎自由的電子,即,由於晶體的內部電場的效果導致價電子與原子分離。在金屬內部,這些電子自由移動,但它們不能離開金屬,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能量來克服勢壘。
  • 康普頓效應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有力武器
    康普頓效應揭示了自由電子可使X射線的頻率降低、波長變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紅移。宇宙空間中分布著的帶電粒子可能是導致紅移量與星光的傳遞距離成正比的原兇。本文就此方面的問題作些初淺的探討。>和都卜勒紅移在上述文章中已有較詳細的分析,本文就介質紅移對哈勃紅移的貢獻問題作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 法拉第磁光效應的機理及其物理意義淺析
    [摘自360百科] 二、法拉第磁光效應機理分析1、、X射線與輕金屬相互作用再現康普頓效應等現象。3、光電效應不能證明光(量)子的存在光遇到金屬表面後,會使金屬表面附近的原子中的電子與原子核發生運動速度與運動方向的改變。由於金屬原子外層電子比內層電子和原子核更易受到外部變化電磁場的作用影響並產生次生電磁場以抵消外來電磁場,致使原子內層電子與原子核受到外來電磁場的影響大幅度降低。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康普頓效應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做光的散射。
  • 微視頻真題解析(35)之康普頓效應(1)
    大家好,我是強哥,今天咱們一起學習一道真題:康普頓效應。
  • 教師招聘-光電效應講解解析
    前言:從最開始牛頓認為光是一種微粒,再到胡克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波動,再到託馬斯楊和菲涅爾證實了光的波動說,以及麥克斯韋提出的電磁學理論,科學家認為人類已經掌握了光的本性,那就是一種電磁波。但到20世紀人們發現了一些新的現象,這些無法用波動說解釋,於是人們又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學說,波粒二象性是怎麼提出來的呢?康普頓效應和光電效應。
  • 百年諾貝爾獎之康普頓效應
    ,而且證明了在微觀的碰撞過程中的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依然成立。           我們簡單的說一下,康普頓的實驗裝置以及實驗結果。            他使用一x射線射到一個碳製成的靶上,x射線是一個電磁波頻率高波長短。科普頓測量了,被它的碳把散射到不同方向上的x射線波長和強度。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最早的令人信服的實驗方法是光電效應。當可見光照射在金屬的表面時,會有電子從金屬表面跑出來。在19世紀末就發現了這個效應,密立根和愛因斯坦都因為研究它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高中的物理課程裡就有這方面的內容,把它描述為光子和電子的碰撞過程。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最早的令人信服的實驗方法是光電效應。當可見光照射在金屬的表面時,會有電子從金屬表面跑出來。在19世紀末就發現了這個效應,密立根和愛因斯坦都因為研究它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高中的物理課程裡就有這方面的內容,把它描述為光子和電子的碰撞過程。簡單地說,大致是這樣的:光子具有能量hν,金屬具有逸出功W(電子跑出金屬必須付出的能量),光子和電子碰撞的時候,把能量hν轉移給電子。
  • 光子說和光電效應
    6、光電效應:(1)現象:(2)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四條解釋:(3)光電效應方程:(4)反向遏止電壓:>(5)愛因斯坦提出光電效應的解釋時,實驗測量尚不精確,加上這和觀點與以往觀點大相逕庭,因而沒有立既得到承認,甚至被說成是「冒昧的假設」。
  • 量子力學理論測試的新方法:康普頓效應難題得到解決
    在物理學中,康普頓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或稱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是指當X射線或伽馬射線的光子跟物質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康普頓在實驗中使用了高能量的短波光,這使他可以忽略電子與原子核的結合能。康普頓只是簡單地假設他的計算是電子自由地停留在太空中。迄今為止,在接下來的90年中,針對康普頓散射進行了許多實驗和計算,這些實驗和計算不斷地顯示出不對稱性並帶來了難題。例如,觀察到在某些實驗中,當將碰撞後的電子和輕粒子(光子)的運動能與碰撞前的光子的能量進行比較時,似乎損失了能量。
  • 外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是指物體吸收了光能後轉換為該物體中某些電子的能量,從而產生的電效應。光電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於光電效應。光電效應分為外光電效應和內光電效應兩大類外光電效應 在光線的作用下,物體內的電子逸出物體表面向外發射的現象稱為外光電效應。向外發射的電子叫做光電子。基於外光電效應的光電器件有光電管、光電倍增管等。
  • 光電效應有哪些規律_光電效應有哪幾種
    不同物質的極限頻率」   b.光電子脫出物體時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這就是說,光電子的初動能只和照射光的頻率有關而和發光強度無關。   C.產生光電流的過程非常快,一般不超過10^-9秒;停止用光照射,光電流也就立即停止。這表明,光電效應是瞬時的。   d.產生光電流的強度和照射發光強度成正比,且存在飽和電流。
  • 光電效應----一聽全明白
    透徹分析光電效應過程,讓你一聽就懂!知道學生的思維障礙,用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來講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繞過障礙,快速學好物理。
  • 量子力學(三)光電效應:這18年間,唯一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這是關於黑體輻射的問題:)通過他的這個假設,愛因斯坦得到了靈感,大膽提出了要解決光電效應的問題,光也必須是「一粒一粒」的。這時普朗克還是一臉困惑,他認為愛因斯坦這「玩笑「」開大了。如今,他又來一次思想大開掛,他提出如果把光的能量看成是一份一份的,就能說明光電效應的問題。於是在1905年,他發表了一篇論文《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啟發性觀點》,論文清楚的闡述了他的看法:光是一個個的「波包」,這個「波包"的最小能量就是E=hν,h是普朗克常數,ν是光的頻率。頻率越大能量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