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頓效應中的光子為什麼不是被完全吸收的?

2021-01-15 物理七巧板
1、問題的提出

在高中物理課程中,學習到量子物理基礎知識的時候,我們先是學習了光電效應,認識到光的能量具有量子性,即光子;緊接著學習了康普頓效應,從中了解了光子具有動量。

一個光子的能量與光的波長

根據相對論,一個光子的能量又可以寫成

聯立

問題來了: 在光電效應中,電子吸收完整一個光子而不是一部分;在康普頓效應中,光子卻似乎並不吸收完整一個光子。這是為什麼呢?

2、反證說明

趙凱華先生的文章[1]指出:

通常說,參與康普頓散射的電子可看成自由電子。光子與自由電子碰撞,若電子只吸收而不發射光子,將不能同時滿足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的條件。而光電效應中的電子束縛於金屬,它們與光子互相作用時將動量傳遞給整個金屬,後者的質量可視為無窮大,其反衝可忽略不計,無需考慮動量守恆的條件。

為什麼說光子與自由電子碰撞時,若只吸收而不發射光子,將不能同時滿足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呢?趙凱華先生並沒有明確指出。我在這裡通過計算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設入射光子的能量為假設電子吸收整個光子而沒有散射光子,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有

其中

再根據動量守恆定律

我們可以發現,假設電子吸收整個光子而沒有散射光子是一個錯誤的假設。

到此,我們用反證法證明了在康普頓效應中,電子不能吸收整個光子而沒有散射光子

3、深入認識

有同學就問了:我看到教材[3]上是這樣說的

光本身就是由一個個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組成的,頻率為光子(photon)

也就是說,光子是不可分割的,怎麼在康普頓效應中又被部分吸收了?其實不然。上面的分析是對於全過程來說的,沒有考慮中間的細節。大學物理學[4]中指出

量子力學的分析指出:康普頓散射是一個「二步過程」,而且這二步又可以採取兩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方式是自由電子先整體吸收入射光子,然後再放出一個散射光子(先吸後放);另一種方式是自由電子先放出一個散射光子,然後再吸收入射光子(先放後吸)。每一步中光子都是「以完整的單元產生或者被吸收的」。無論哪一種方式,所經歷的時間都是非常短的。這樣的二步過程可以用「費恩曼圖」表示

在量子理論中有一個不確定性關係,其中一個內容是關於能量和時間的不確定關係,即

在入射光子和電子發生作用的極短時間內,時間不確定度

4、寫在最後

撰寫本文的動機,是我的一個學生給我提的那個問題,即:在光電效應中,電子吸收完整一個光子而不是一部分;在康普頓效應中,光子卻似乎並不吸收完整一個光子。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以我的知識儲備,遇到量子物理的問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回答不了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不少資料,包括大學課本和期刊上的論文,最後結合自己的一點認識,才勉強寫下這點東西。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謬誤在所難免,誠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參考資料[1]

趙凱華: 有關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若干問題[J].物理教學,2013(1):2-4

[2]

說明: 根據相對論,任何物質運動起來之後,質量都會變大,故我們要區分其靜止時的質量

[3]

張大昌: 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2

[4]

張三慧: 大學物理學第五冊量子物理(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9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

相關焦點

  • 康普頓效應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l0相同的成分外,還有波長大於l0的成分,這個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二、康普頓效應的解釋按照經典光的電磁理論,光波波長在散射前後應該不變。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
  • 習題解析之康普頓效應
    ,敘述錯誤的是(  )A.光子波長變短,產生散射現象B.是X線光子與外層軌道電子作用時產生的C.產生的散射線使照片產生灰霧,降低了照片對比度D.是診斷能量範圍內與人體作用的主要形式之一E.當光子能量增加時,康普頓效應遞減【習題解析】康普頓效應(康普頓散射)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康普頓效應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做光的散射。
  • 高二新課選修3-5——《康普頓效應及其解釋》
    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再次遇到了困難(前兩節的學習中,光的電磁理論在光電效應中也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_______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他的基本思想是,X射線的光子不僅具有能量,也像其他粒子一樣具有動量,X射線的光子與晶體中的電子碰撞時要遵守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求解這些方程,可以得出散射光波長的l,理論結果與實驗符合得很好。康普頓因此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百年諾貝爾獎之康普頓效應
    1923年,康普頓在研究x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時,發現了x射線粒子性的一面,康普頓因此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意義在於他證實了光的粒子性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至於光子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完全消失了,並沒有人關心(在當時的實驗條件下,也不可能測量到)。但是我們知道,兩個粒子碰撞的時候,不僅有能量守恆,還有動量守恆——光子和電子的碰撞也是如此,這就有了康普頓效應:光子把自己的一部分能量和動量轉移給電子,自己的能量和動量也就有了相應的變化,因此碰撞後的光子的運動方向和波長都會改變(散射角越大,散射光子的波長也就越大,即,能量越小)。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這樣就可以解釋最重要的實驗事實了:入射光低於某個閾值時,就不會有電子跑到金屬外面了,因為光子都是單幹戶,只有hν>W才會見成效。為了解釋光電效應,只需要考慮能量守恆就可以了。至於光子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完全消失了,並沒有人關心(在當時的實驗條件下,也不可能測量到)。
  • 同步預習:選修3--5第17章第二節光的粒子性第二、三課時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與康普頓效應
    ,這說明金屬表層內存在一種力,這種力阻礙電子的逸出;若要逸出,則需要克服這種阻礙做功,使電子逸出金屬表面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這種金屬的逸出功,用W0表示;只要電子吸收的能量與原有的熱運動能量之和大於逸出功,電子就能從金屬表面逸出,形成光電子;並且光越強,逸出的電子數越多,光電流就越大;(二)經典電磁理論不能夠解釋光電效應的部分:入射光越強,光電子的初動能應該越大
  • 量子力學理論測試的新方法:康普頓效應難題得到解決
    在物理學中,康普頓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或稱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是指當X射線或伽馬射線的光子跟物質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康普頓在實驗中使用了高能量的短波光,這使他可以忽略電子與原子核的結合能。康普頓只是簡單地假設他的計算是電子自由地停留在太空中。迄今為止,在接下來的90年中,針對康普頓散射進行了許多實驗和計算,這些實驗和計算不斷地顯示出不對稱性並帶來了難題。例如,觀察到在某些實驗中,當將碰撞後的電子和輕粒子(光子)的運動能與碰撞前的光子的能量進行比較時,似乎損失了能量。
  • 康普頓效應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有力武器
    康普頓效應揭示了自由電子可使X射線的頻率降低、波長變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紅移。宇宙空間中分布著的帶電粒子可能是導致紅移量與星光的傳遞距離成正比的原兇。本文就此方面的問題作些初淺的探討。我們把康普頓效應適當作些推廣,就可表述為:電磁波與自由帶電粒子相互作用時,將使電磁波的頻率降低,波長加長。那麼我們很容易理解: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帶電粒子也會與河外星系的星光發生相互作用,也會使星光的頻率降低。
  • 微視頻真題解析(35)之康普頓效應(1)
    大家好,我是強哥,今天咱們一起學習一道真題:康普頓效應。
  • 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機理分析
    康普頓效應是指X射線被自由電子散射的時候,散射出來的X射線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和原來的入射射線波長相同,而另一部分卻比原來的射線波長要長,具體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著函數關係。愛因斯坦用光為粒子來解釋光電效應取得成功,康普頓也用光為粒子來解釋康普頓效應取得成功。
  • 核武器的第五種毀傷效應——核電磁脈衝效應和美國的應對(一)
    自此之後,核電磁脈衝才引起人們的重視,並將其列為核武器的第五種毀傷效應。 實際上,早在1945年7月美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之前,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就曾預言了核爆炸會產生電磁脈衝(EMP)現象,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自然界的核爆炸也一樣能產生電磁脈衝,例如超新星爆炸、太陽的耀斑、黑子活動等,有時對太空中的人造衛星也會造成一定的破壞)。
  • 光電效應
    然而,所有試圖解釋光電效應的主要特徵——光電子的能量不依賴光源的強度,沒有延時的情況,存在頻率閾值,即光在該頻率以下就不會觀察到光電效應——基於光的波動性質的上的努力均告失敗。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利用存在光量子的假設,解決了光電效應引起的所有問題。當單個電子吸收一個光子後,光子的能量,ε= h –ω就完全轉移到電子。
  • 光子的本質及理論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愉快代替生活,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光子的本質及理論。光子19世紀時,物理學家們認為自己已經解釋了光的本質,它是一種波。但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建立了一個新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光是由粒子組成的。愛因斯坦沒錯,光的粒子後來被叫做光子。
  • 量子力學(三)光電效應:這18年間,唯一一位認真對待光量子的人
    當光照射到金屬表面上時,電子吸收的是一份份的光量子,金屬所受到打擊主要取決於單個光子的能量而不是光的強度。所以電子能否被激發出來的,只與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光的強度沒關,光的強度只是光子流的密度而已。因為高頻率的光一份的能量足夠大,所以才能打出光子來。這就像,我們用玩具槍射擊一面磚牆,不管你掃射多久,牆都不會被打塌,而用一個衝擊力很強的炮彈,一炮就能轟開它。
  • 量子物理核心發現者康普頓
    前面我們講了好多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和貢獻者,今天我們再講一位極其重要的貢獻者康普頓。同樣康普頓出生在文化家庭,父親是哲學教授,哥哥是物理專家,受哥哥的影響走上了研究物理學的道路。他中學畢業後進入到了父親所在的學校伍斯特學院,他的父親是這裡的院長,在這裡培養了他嚴謹的科學態度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論文中已經提到了X射線的研究,研究生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他哥哥是這所學校的物理系主任,處處是後臺啊,21歲大學畢業進入普林斯頓,22歲就獲得碩士學位,24歲獲得博士學位,可以說他的求學生涯是一帆風順的。
  • 怪不得星空那麼黑,宇宙中的很多光子,還沒到達地球就消失了!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為什麼其他星系的很多光子沒有到達地球?包括伊曼紐爾·康德·波羅的海聯邦大學(IKBFU)物理和數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教授Andrey Savelyev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改進了一個電腦程式,該程序有助於模擬光子與星際空間中溢出氫相互作用時的行為,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在宇宙中,有像「耀變體」這樣的銀河系外物體,它們能產生強大的伽馬射線流,來自這條伽馬射線流中光子的一部分直接到達地球。
  • 光電效應與光子|走進量子力學(3)
    與其他量子一樣,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能夠表現出經典波的折射、幹涉、衍射等性質;而光子的粒子性可由光電效應證明。光子只能傳遞量子化的能量,是點陣粒子,是圈量子粒子的質能相態。量子電動力學確立後,確認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帶電粒子通過發射或吸收光子而相互作用,正反帶電粒子對可湮沒轉化為光子,它們也可以在電磁場中產生。光子是光線中攜帶能量的粒子。
  • 光子與電子的相互作用的幾種情況
    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與電子相互作用中主要體現的是粒子性,粒子性也就表現為一對一,自然光子數越多,電子被撞到的概率也就增大了!金屬中的電子有被原子核束縛,按從近到遠的一定規律排列,也有自由電子,可以在金屬內部大範圍轉移,有離金屬表面近的電子,知道了電子的分布情況,我們就來看看光子和電子相互作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