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頓效應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有力武器

2021-01-15 新物理

哈勃定律是目前最流行的宇宙成因——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基礎,但康普頓效應可能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最有力武器。康普頓效應揭示了自由電子可使X射線的頻率降低、波長變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紅移。宇宙空間中分布著的帶電粒子可能是導致紅移量與星光的傳遞距離成正比的原兇。本文就此方面的問題作些初淺的探討。

 

本人在2016年01月15日的一篇名為《哈勃定律不能揭示宇宙成因的探討》(http://blog.163.com/pxt1961@126/blog/static/298431792016015111823109/?newFollowBlog)的博文中分析了哈勃定律所依賴的觀測結果——河外星系星光紅移量應該至少由三部分構成,即:該文章中所稱的

哈勃紅移=引力紅移+都卜勒紅移+介質紅移

引力紅移都卜勒紅移在上述文章中已有較詳細的分析,本文就介質紅移對哈勃紅移的貢獻問題作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本文所稱的介質紅移是指:河外星系光波所經過的路徑非絕對真空而導致光速或能量或頻率降低,波長變長的現象。

1923年,康普頓發現:X射線與自由電子相互作用時,散射出來的X射線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和原來的入射射線波長相同(此部分應該是未與自由電子發生相互作用),而另一部分卻比原來的射線波長要長,具體的大小和散射角存在著函數關係。此發現後來被稱為:康普頓效應

我們把康普頓效應適當作些推廣,就可表述為:電磁波與自由帶電粒子相互作用時,將使電磁波的頻率降低,波長加長。那麼我們很容易理解:在宇宙空間中存在的帶電粒子也會與河外星系的星光發生相互作用,也會使星光的頻率降低。但由於宇宙空間中存在的帶電粒子極其稀少,因此一般情況下這種相互作用影響很小,在太陽系或銀河系內部進行的天文觀測中很難發現其作用所造成的對星光的影響。但河外星系離地球的距離均在數十萬光年以上,隨著與地球距離的加大,這種影響會越來越明顯。終於在哈勃觀測中被人類發現其蹤跡。

目前已有的空間觀測和地面觀測均證實:在地球附近空間中存在多種宇宙射線,這些射線包括α射線(即帶正電荷的氦核)、β射線(即高能帶負電荷的電子)等大量高能粒子。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帶電荷的自由粒子以不同的運動速度在宇宙空間中運動是完全正常且很普遍的事情。因此,這類帶電粒子與河外星系的星光發生類似於康普頓效應般的相互作用也是完全合理和應該的。宇宙空間中帶電粒子的密度雖然可能比較稀薄,但在以數十萬、數百萬、數千萬甚至數億光年計的宇宙空間中,其總量應該是相當可觀的。如果這類帶電粒子在宇宙空間中基本上可視為均勻分布,即各向、各區域分布基本一致的話,則在地球上觀測其對河外星光的相互作用效應時,其結果應該是各向同性的,其效應就只與星光到達地球的距離成正比,與星光的方向關係不密切。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河外星系的星光紅移量只與離地球的距離有關,而與方向無關了。

如果本文的觀點不錯,哈勃紅移中與距離成正比的部分基本上是由上述介質紅移所導致的,也就是由康普頓效應所導致的。在消除此類紅移量後,剩餘的部分基本上可認定為都卜勒效應的影響(引力紅移比前兩者要小很多),即與觀測對象與地球間的相對運動速度有關的紅移(或藍移)量。從哈勃紅移中消除與距離有關的介質紅移量後,將出現剩餘的數值有正出有負的現象,也就是有紅移,也有藍移。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近期天文觀測中能觀測到河外星系相互碰撞,甚至多達四個星系相互碰撞了。

綜上所述,如果本文的觀測是正確的(應該比較切合客觀實際,也有天文觀測結果支持),則建立在哈勃定律基礎上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爆脹理論以及所謂的暗物質、暗能量都是無稽之談了。


相關焦點

  • 康普頓效應
    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在散射的X射線中,除了與入射波長l0相同的成分外,還有波長大於l0的成分,這個現象稱為康普頓效應。二、康普頓效應的解釋按照經典光的電磁理論,光波波長在散射前後應該不變。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愛因斯坦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
  • 高二新課選修3-5——《康普頓效應及其解釋》
    可見,光的電磁理論在解釋康普頓效應時,再次遇到了困難(前兩節的學習中,光的電磁理論在光電效應中也遇到了困難)。康普頓用_______提出的光子假說十分成功地解釋了這種效應。他的基本思想是,X射線的光子不僅具有能量,也像其他粒子一樣具有動量,X射線的光子與晶體中的電子碰撞時要遵守能量守恆定律和動量守恆定律,求解這些方程,可以得出散射光波長的l,理論結果與實驗符合得很好。康普頓因此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康普頓效應中的光子為什麼不是被完全吸收的?
    ,即光子;緊接著學習了康普頓效應,從中了解了光子具有動量。,電子吸收完整一個光子而不是一部分;在康普頓效應中,光子卻似乎並不吸收完整一個光子。到此,我們用反證法證明了在康普頓效應中,電子不能吸收整個光子而沒有散射光子。
  • 宇宙有多大哈勃定律是否能告訴我們答案
    後人把這個發現稱為「都卜勒效應」。都卜勒效應對所有的波都是成立的,而我們知道光是一種電磁波,自然也就會存在都卜勒效應。當一個光源遠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光波就會被拉長,從光譜上來看,就是向著紅端移動,這就被稱之為紅移現象。與之相對的,如果光源是朝向我們運動的話,就會產生藍移現象。
  • 物理定律: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原來由對正常星系觀測而得,現已應用到類星體或其他特殊星繫上。哈勃定律通常被用來推算遙遠星系的距離。1929年,E.P.哈勃發現河外星系視向退行速度v與距離d成正比,即距離越遠,視向速度越大。哈勃定律是物理宇宙論的陳述: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他們的距離成正比。這條定律是哈勃和米爾頓·修默生在接近十年的觀測之後,於1929年首先公式化的。
  • 習題解析之康普頓效應
    > 【典型習題】關於康普頓效應
  • 檢驗哈勃定律正確性研究項目建議書
    因此,完全有必要通過適當的途徑來消除或證明此假設不符合客觀實際,從而證明哈勃定律正確或不正確。二、項目基本原理我們有理由假定:星光的紅移量主要由都卜勒效應、宇宙學效應(時間效應)和星際物質效應三個分量構成(所謂的引力紅移即使是存在也比其他分量小几個數量級,可不予考慮)。
  • 量子力學理論測試的新方法:康普頓效應難題得到解決
    在物理學中,康普頓散射(Compton scattering),或稱康普頓效應(Compton effect),是指當X射線或伽馬射線的光子跟物質相互作用,因失去能量而導致波長變長的現象。當美國物理學家亞瑟·康普頓(Arthur Compton)在1922年發現光波的行為類似於粒子,並且可以在撞擊實驗中將電子從原子中撞出時,這是量子力學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五年後,康普頓因這項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這證明了電磁輻射的粒子性質。當時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光的波性質已得到充分證明,但光既具有波性質又具有粒子性質的想法並不容易被接受。
  • 著名的「哈勃定律」要被更名了?
    其辯論的主題是,是否要重新命名一個重要的物理學定律——哈勃定律。該定律是近100年來,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石之一。為了紀念另一位比利時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所做出的貢獻,IAU大會成員提出了一項決議,將「哈勃定律」的名稱修改為「哈勃-勒梅特定律」。
  • 同步預習:選修3--5第17章第二節光的粒子性第二、三課時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與康普頓效應
    在學習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之前,先要了解用經典電磁理論來解釋光電效應現象存在的矛盾之處,體會一下科學家們在尋找真理的過程中的曲折歷程
  • 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物理知識點:康普頓效應,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康普頓效應   1、光的散射   光在介質中與物質微粒相互作用,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的現象叫做光的散射。
  • 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的機理分析
    某一特定金屬在光照下產生光電效應有一個特定的最低光波頻率,只有光波頻率高於此值時才會產生光電效應,而與光的強度無關。光的強度只能在光的頻率達到最低值以上時影響單位時間內電子脫離金屬表面的數量。不同的金屬產生光電效應時的最低光波頻率也不同。也就是說:對於某種特定的金屬來說,光是否能夠從它的表面打擊出電子來,這隻和光的頻率有關。
  • 百年諾貝爾獎之康普頓效應
    1923年,康普頓在研究x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時,發現了x射線粒子性的一面,康普頓因此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意義在於他證實了光的粒子性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100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通實驗發現了康普頓效應,進一步驗證了光具有粒子性。現在,這項經典實驗又有了新進展,歌德大學的研究者利用X射線照射氦原子,測量了散射後全角度電子和氦離子的動量,並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本文將對實驗做定性地介紹。
  • 康普頓散射的新進展
    100年前,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通實驗發現了康普頓效應,進一步驗證了光具有粒子性。現在,這項經典實驗又有了新進展,歌德大學的研究者利用X射線照射氦原子,測量了散射後全角度電子和氦離子的動量,並提出了新的理論解釋。本文將對實驗做定性地介紹。
  • 哈勃定律下的宇宙膨脹理論
    在大辯論的過後幾年,哈勃在仙女座大星雲中觀測到造父變星,測定了距離,發現比我們銀河系的邊界還要遠,從而為這次大辯論敲定了結果:渦狀星雲是類似銀河系的獨立星雲,而人們對宇宙大小的認識也因此得到解答。哈勃定律哈勃在當時是怎樣測量距離的?天文學上測量天體的距離有非常多種,較為基本的方法是三角測量法,不過對距離較遙遠的星體無法使用。
  • 量子物理核心發現者康普頓
    前面我們講了好多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和貢獻者,今天我們再講一位極其重要的貢獻者康普頓。同樣康普頓出生在文化家庭,父親是哲學教授,哥哥是物理專家,受哥哥的影響走上了研究物理學的道路。期間有兩項著名的研究,一個是提出了電子有限線度的假設,另一個是關於決定磁化效應對磁晶體X射線反射的密度問題,他認為鐵磁性是由於電子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引起的。1919年他開啟了三年的歐洲行,他在卡文迪許實驗室工作,在這裡他和盧瑟福、湯姆遜等人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也進行了Y射線散射實驗,不僅證實了格雷的研究成果,還為他後來的X射線散射實驗提供借鑑,也推動了他的新發現。
  • 哈勃定律的來源和研究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哈勃定律的來源和研究。哈勃定律經過多年的星系觀測,埃德溫·哈勃和米爾頓·赫馬森推斷遙遠的星系正在遠離地球,且退行速度隨距離增加而變快。該發現叫做哈勃定律,它的核心含義是宇宙在膨脹,這一突破為現代宇宙學奠定了基礎。1917年,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將廣義相對論應用到宇宙之後,他大失所望。他本以為宇宙是靜止不變的,但他的方程預測星系應該在彼此遠離。相對論告訴愛因斯坦宇宙在膨脹。而20世紀初的天文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固定不變的,按照這種宇宙觀,愛因斯坦的預測太離譜了。這回愛因斯坦一反常態,順從了主流觀點,認為肯定是自己的理論出了問題。
  • 微視頻真題解析(35)之康普頓效應(1)
    大家好,我是強哥,今天咱們一起學習一道真題:康普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