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哈勃定律」要被更名了?

2021-01-1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

前幾天,在維也納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第三十屆會議上,天文學家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其辯論的主題是,是否要重新命名一個重要的物理學定律——哈勃定律。該定律是近100年來,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石之一。為了紀念另一位比利時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Georges Lematre)所做出的貢獻,IAU大會成員提出了一項決議,將「哈勃定律」的名稱修改為「哈勃-勒梅特定律」。

會議上的多數(但並非全部)成員贊成該決議,但隨後,投票被降級為非正式投票,這項決議將在晚些時候以電子投票的形式正式付諸表決。通過電子投票給所有成員以發言權是從2006年IAU大會受到批評之後引入的,那次大會通過了一項定義行星的決議——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但是更改哈勃定律的名字產生了如下的問題:誰應該被獲得命名物理學定律的榮譽?IAU是否應該參與任何決定?

膨脹的宇宙

我們可以把膨脹的宇宙想像成一塊膨脹的麵包。在烘烤過程中,麵包會不斷膨脹,因此麵包中的葡萄乾之間的距離也會彼此遠離,就好比宇宙中的星系彼此遠離一樣。圖片:Hyperphysics

1929年,愛德溫·哈勃發表了一篇劃時代的論文。在這篇只有短短幾頁的論文中,哈勃給出了一個顛覆性的發現:宇宙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正在膨脹!這裡的膨脹意味著,星系之間的距離會隨時間增加,並且這種增加是均勻的。無論你身在何處,或者朝哪個方向看,都會看到一個膨脹的宇宙。

哈勃得到的速度-距離關係。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哈勃得到的重要結果。圖中的點代表了銀河系之外的星系,縱軸代表了 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v),橫軸則表示了星系的距離(D)。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正比於星系的距離,這邊是哈勃發現的速度-距離關係。為了紀念哈勃的貢獻,人們將這個關係稱作」哈勃定律「,數學表達式為:v=HD,其中H是比例係數,即描述宇宙膨脹速率的哈勃常數。

哈勃並非第一個

但哈勃真的是第一個發現宇宙膨脹的科學家嗎?事實上,在1927年的時候,勒梅特就已經在比利時的一個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宇宙膨脹的文章,論文標題是「Un Univers homog`ene de masse constante et de rayon croissant rendant compte de la vitesse radiale des n ebuleuses extra-galactiques」 。顯然,文章是用法文寫的。

勒梅特為宇宙膨脹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他利用天文學數據(與哈勃在1929年的文章中使用的相同數據)來推測宇宙膨脹的速率。1928年,美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霍華德·羅伯遜(Howard Robertson)在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推導出了宇宙膨脹的公式,並從與勒梅特一年前使用、哈勃在一年後使用的相同數據推斷出了宇宙膨脹的速率。

羅伯遜並不知道勒梅特的工作。鑑於發表勒梅特論文的比利時期刊有限的流通量,以及他使用的是法語,人們認為他的非凡發現在當時很大程度上不為天文學界知曉。但是哈勃在1929年發表的發現很可能受到了勒梅特的影響。1928年7月,勒梅特和哈勃在萊頓舉辦的IAU第三界會議上會面,會議期間,他們討論了表明宇宙膨脹的天文學證據。

勒梅特和哈勃發現了宇宙膨脹。圖片:NASA / ESA / A. Feild (STScI)

遺失在翻譯中的宇宙膨脹速率

1930年1月,在倫敦皇家天文學學會的會議上,英國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提出了宇宙膨脹的問題,並且強調了目前並沒有滿意的理論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當勒梅特發現這一點時,他即刻寫信提醒愛丁頓,在1927年的時候,他就已經發表了奠定宇宙膨脹的理論基礎的論文。愛丁頓邀請勒梅特將這篇論文的翻譯重新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中。

與此同時,哈勃和美國天文學家Milton Humason在ApJ上發表了關於宇宙膨脹的新結果。這一次樣本更大了,並且被廣泛傳播。這些新的測量結果使得之前關於宇宙膨脹的測量都變得過時了。因此,勒梅特在翻譯過程中刪除了文章中他估算宇宙膨脹速度的段落。由於這一變化,對於那些不熟悉勒梅特或羅伯遜之前論文的人來說,一切看起來就像是哈勃是發現宇宙膨脹的第一人。

勒梅特顯然不關心為他最初的發現確立優先權。因此,現在描述宇宙膨脹速率的公式以哈勃的名字命名。為了表彰勒梅特的貢獻,IAU執行委員會的決議想把名字改成哈勃-勒梅特定律,並承認他在這一發現中的角色。

喬治·勒梅特(1894-1966)在比利時的紀念雕像。勒梅特認為宇宙始於一個原初的「超級原子」或者說「宇宙蛋」的災難性爆炸,這個理論經過喬治·伽莫夫的修改而成為現代的大爆炸理論。除了宇宙膨脹的工作,勒梅特還研究過宇宙射線和三體問題。圖片:Wikimedia/EmDee

能否改變遊戲規則?

IAU成立於1919年,其活動之一是標準化天體的命名及其定義:從小行星到行星再到星座。IAU由個別成員(來自101個國家的1.2萬多人)和國家成員(79 個不同的科學研究機構或國家天文學協會)組成。有理由期待,如果決議通過,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名稱將更加廣泛地使用。

這項決議具有重要的影響。它尋求認可勒梅特的貢獻,因為他參與了關於宇宙行為的最基本發現之一。同時,該決議可能為今後的行動開創先例。這項倡議會否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其他學科會遵循天文學家設定的例子嗎?

科學充滿了定律、效應、方程和常量,在許多情況下,它們並不以其合法發現者的名字命名。一些人擔心,對於所有這樣的情況都給予應得的榮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另一些人歡迎這個先例,並熱切盼望,比如說,什麼時候勒維特(Henrietta Swan Leavitt )最終會因為發現周期-光度關係而獲得適當的承認。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Krzysztof/原理/principia1687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脹學基石:更名引發學界爭議
    比利時天文學家喬治勒梅特比埃德溫哈勃早兩年提出宇宙膨脹的想法。圖片來源:Bettmann/《科學》來源:中國科學報哈勃定律是描述宇宙膨脹的宇宙學基石,在近日進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成員投票後,該定律將被稱為哈勃—勒梅特定律。
  • 物理定律:哈勃定律
    哈勃定律原來由對正常星系觀測而得,現已應用到類星體或其他特殊星繫上。哈勃定律通常被用來推算遙遠星系的距離。1929年,E.P.哈勃發現河外星系視向退行速度v與距離d成正比,即距離越遠,視向速度越大。哈勃定律是物理宇宙論的陳述:來自遙遠星系光線的紅移與他們的距離成正比。這條定律是哈勃和米爾頓·修默生在接近十年的觀測之後,於1929年首先公式化的。
  • 哈勃定律下的宇宙膨脹理論
    在大辯論的過後幾年,哈勃在仙女座大星雲中觀測到造父變星,測定了距離,發現比我們銀河系的邊界還要遠,從而為這次大辯論敲定了結果:渦狀星雲是類似銀河系的獨立星雲,而人們對宇宙大小的認識也因此得到解答。哈勃定律哈勃在當時是怎樣測量距離的?天文學上測量天體的距離有非常多種,較為基本的方法是三角測量法,不過對距離較遙遠的星體無法使用。
  • 科普:從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出發對哈勃定律的推導!
    要想完全的理解廣義相對論,不是我們這些平凡的科學工作者能夠做到的,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基於對廣義相對論的淺顯理解,嘗試著能否利用廣義相對論去解釋一些天文的觀測結果。如果能夠嘗試著基於廣義相對論去推測天文學中可能出現的觀測結果,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是大牛級別的天文科研工作者了,已經是我輩仰望的存在!
  • 哈勃定律的提出,究竟經歷了幾代人的努力
    按照宇宙常數,膨脹率沒有下降,膨脹指數便會增加幾代人後,遠處似乎在遠離我們的天體的平均速度與天體和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一法則因埃德溫·哈勃被稱為哈勃定律。直到今天,關聯視向速度與距離的常數也被稱為哈勃常數。但是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埃德溫.哈勃並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規律的人。
  • 哈勃定律的來源和研究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哈勃定律的來源和研究。哈勃定律經過多年的星系觀測,埃德溫·哈勃和米爾頓·赫馬森推斷遙遠的星系正在遠離地球,且退行速度隨距離增加而變快。該發現叫做哈勃定律,它的核心含義是宇宙在膨脹,這一突破為現代宇宙學奠定了基礎。1917年,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將廣義相對論應用到宇宙之後,他大失所望。他本以為宇宙是靜止不變的,但他的方程預測星系應該在彼此遠離。相對論告訴愛因斯坦宇宙在膨脹。而20世紀初的天文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固定不變的,按照這種宇宙觀,愛因斯坦的預測太離譜了。這回愛因斯坦一反常態,順從了主流觀點,認為肯定是自己的理論出了問題。
  • 比起哈勃定律的名字 這個常數更讓科學家頭疼
    比起哈勃定律的名字 這個常數更讓科學家頭疼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30屆大會近日閉幕,會上提出了一項提案:將著名的「哈勃定律」改稱為「哈勃-勒梅特定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根據後續的投票情況,確認其最終名稱。
  • 科學家從「哈勃定律」中找到答案
    1929年,著名的天文學家哈珀發現了宇宙中的紅移現象,並且由此推導除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證明宇宙一直都處於膨脹之中,側面證實了宇宙確實來自於一場大爆炸。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原因是因為通過對超新星的觀測,證明了哈勃的觀點,宇宙極有可能由很多暗物質組成,而且一直都在快速的膨脹。
  • 宇宙有多大哈勃定律是否能告訴我們答案
    時間推進到了1920年,這年春天,全美國以及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天文學家齊聚在華盛頓,在美國科學院的大禮堂中,即將召開一次規模盛大的辯論會。辯題有兩個:1、銀河繫到底有多大?2、漩渦星雲到底是什麼?這場辯論就是著名的「沙普利-柯蒂斯之爭」。
  • 康普頓效應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有力武器
    哈勃定律是目前最流行的宇宙成因——宇宙大爆炸理論的基礎,但康普頓效應可能是否定哈勃定律的最有力武器。
  • 檢驗哈勃定律正確性研究項目建議書
    編制人:彭曉韜 編制日期:2020.04.22 一、項目目的哈勃定律的推導中存在一個隱蔽的假設:星光運動距離再遠也不會改變其頻率,只是因為發光星體相對地球存在視向運動時因此,完全有必要通過適當的途徑來消除或證明此假設不符合客觀實際,從而證明哈勃定律正確或不正確。
  • 物理學教授:哈勃定律是一個強大工具
    這就是所謂的哈勃定律,20世紀20年代末,哈勃望遠鏡的觀測實現了對它的論證。事實證明,如果假設宇宙是均勻和各向同性的(我們認為確實如此),那麼哈勃定律也可以通過理論來預測距離。星系後退速度與星系距離的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
  • 哈勃定律立功了
    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長時間的天文觀測,發現距離地球遠越遠的星系,其天體發出電磁輻射的可見光譜線,向紅端移動的幅度就會越大,由此提出了星系距離與紅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從而證實了宇宙在逐漸膨脹的事實。
  • 哈勃望遠鏡30年遙望深空,高光時刻之精確「哈勃常數」
    一切都要從最初來講起,6500萬年一顆直徑10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從而導致了恐龍大家族的滅絕,恐龍的滅絕讓哺乳動物的發展有了更多的空間和資源,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應該感謝那一場小行星撞擊地球,不然很可能到目前為止,地球上也不會發展出智慧文明。
  • 哈勃定律:星系的退行速度與它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
    後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開始進行這方面研究。哈勃首先確認了星雲是和銀河系一樣的另外的星系,然後對星系光譜紅移的規律進行研究。1929 年,他總結出一個規律:星系的退行速度與它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後來被稱為哈勃定律。
  • 世界著名的3個「黃金定律」
    如果人生是一盤棋,那麼我們在落子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才可能做到步步為營。這3個定律,為你增加獲勝的籌碼!奧卡姆剃刀定律奧卡姆剃刀定律告訴我們,就像拿起剃刀一樣,把多餘的部分剃掉,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荷花定律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厚積而薄發,量變才能引起質變,越到最後,越要拼毅力。二八定律在地球上,氮氣約佔80%,氧氣及其他氣體約佔20%。在人體中,人體中的水分佔80%,其他為20%。
  • 為何哈勃望遠鏡要漂浮在空中,下一個「哈勃」又會是誰?
    由美國NASA發射升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從發射升空開始觀測宇宙到現在,已經過去了30年。 這些年來,有不少藝術家因為看到哈勃拍下的照片,被宇宙的樣子震驚到了,更不乏好奇心滿滿的普通人,而哈勃對於天文研究者們,更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哈勃望遠鏡對於人類的意義,早已不是三言兩語能概括的。
  • 從哈勃到哈勃深空場(二)—膨脹在氣球上的宇宙
    4,哈勃定律是什麼5,哈勃定律解釋了宇宙間的什麼秘密6,愛因斯坦為什麼失眠哈勃定律是近100年來,天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現代宇宙學的基石之一。·邁克耳孫,他精確測量了光速,完成了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獲得了19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左側第五位是愛因斯坦。
  • 哈勃常數之謎
    但是,哈勃常數並不是這樣。目前尚無法確定,但到目前為止,測量值尚未穩定收斂。實際上,這實際上是一個謎。另一種可能性是這些測量通常是準確的,但是不同的測量正在測量不同的事物。在哈勃常數的情況下,問題是–宇宙的每個部分是否都以相同的速度膨脹?因此,如果我們在宇宙的一部分中計算哈勃常數,那麼在另一部分中它實際上是相同的嗎?也許擴張不統一。
  • 這些著名定律你了解多少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那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它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四、 手錶定理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