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萌萌說說說,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哈勃定律的來源和研究。
哈勃定律
經過多年的星系觀測,埃德溫·哈勃和米爾頓·赫馬森推斷遙遠的星系正在遠離地球,且退行速度隨距離增加而變快。該發現叫做哈勃定律,它的核心含義是宇宙在膨脹,這一突破為現代宇宙學奠定了基礎。1917年,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將廣義相對論應用到宇宙之後,他大失所望。他本以為宇宙是靜止不變的,但他的方程預測星系應該在彼此遠離。相對論告訴愛因斯坦宇宙在膨脹。而20世紀初的天文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是固定不變的,按照這種宇宙觀,愛因斯坦的預測太離譜了。這回愛因斯坦一反常態,順從了主流觀點,認為肯定是自己的理論出了問題。為此,愛因斯坦引入了一個修正項—宇宙學常數,能改變遠距離引力的強度從而保持宇宙固定不變。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 Edwin Hubble向世人宣布,宇宙事實上就是在膨脹,這更讓愛因斯坦失望了。哈勃和助手米爾頓赫馬森( Milton humason)一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威爾遜山天文臺,使用2.5米的胡克望遠鏡(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研究星系。他們專門研究了星系發出的光的光譜,即將複合光分為不同頻率的單色光,並測定每種頻率對應的亮度。星系中的化學元素能夠發射和吸收特定頻率的光,因而研究星系的光譜能夠揭示星系中不同化學元素導致的峰谷圖譜。哈勃和赫馬森在為這些遙遠的星系測定光譜的時候,果然發現了預期的峰谷圖譜。這些峰谷圖譜也稱為譜線,對應鐵、鈉、矽等常見的化學元素。只是波峰和波谷沒有出現在他們預期的位置。圖譜是有,但是譜線總體向低頻率移動了。
兩人意識到這表明星系一定是在遠離我們。1842年,物理學家克裡斯琴·都卜勒( Christian Doppler)曾指出,聲源遠離觀測者時,觀測者聽到的聲音會向低頻率移動。這就是都卜勒效應,因此當救護車經過我們身邊時,其報警器發出的聲音會變得尖銳刺耳。同樣,哈勃和赫馬森發現,星系發出的光也因此會向低頻率偏移。由於低頻率光是紅光,所以我們就說星系的光發生了紅移。不同星系的紅移幅度跟它們的退行速度直接相關。但紅移有沒有模式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哈勃和赫馬森需要測量星系的距離。他們利用造父變星完成了這一工作。造父變星是一類特殊的恆星,其亮度會在固定周期內呈現有規律的變化,變化周期根據恆星的特性從幾天到幾周不等。1912年,美國天文學家亨麗愛塔·勒維特( Henrietta leavitt)推測出,這個周期由恆星的平均本徵亮度(或曰光度)決定,這就是周光關係。
宇宙距離尺度
周光關係為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測量星系距離的方法。如果他們能在每個星系內找到一顆造父變星,並測定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就能確定造父變星的本徵亮度。如果天文學家也測定了恆星的視亮度(我們看到的亮度),他們就能據此推算出光亮度隨距離減弱的程度,以及恆星及其所在星系與地球的距離。哈勃和赫馬森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他們觀測的星系中,發現了一種數學關係:星系的紅移與距離成正比。由於紅移與星系移動的速度成正比,因此也就可以推出退行速度(v)與距離(d)成正比。哈勃將這種關係寫作:v=H。
這就是哈勃定律,其中H是個比例常數,稱為哈勃常數。如果的單位是kms,d的單位是Mpe(百萬秒差距,IMpc=326萬光年),哈勃物計算出H等於50 km/s/Mpc。根據太空探測器的測量結果,當前估算出H值更為準確一些,為70 km/s/Mpc。結果表明宇宙一直在膨脹。宇宙中的所有點都好像在遠離其他點,太空就像不斷膨脹的氣球星系如同球面上的點,隨著氣球膨脹,彼此漸行漸遠。兩個星系之間的距離越遠,它們遠離彼此的速度就越快。愛因斯坦在得知哈勃的發現後,公開宣布宇宙學常數是自己學術生涯中「最大的失誤」。不過,最近幾十年,宇宙學常數又有些復甦的跡象。
宇宙暴脹
目前很多宇宙學家都認為,極早期宇宙經歷了一段快速加速膨脹的時期,稱為宇宙暴脹( infation)。這種觀點巧妙地解決了標準大爆炸模型的許多問題。它解釋了形成星系的初始密度不規則性的來源,將其歸因於微觀的量子漲落,這些量子漲落因快速膨脹而變成天體物理尺度的結構,導致後來星系和恆星的形成。若大爆炸後不久發生了宇宙暴脹,那麼宇宙內一定充斥著一種和宇宙學常數作用類似的物質場。
不過,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是對抗宇宙膨脹,而推動宇宙暴脹的場則是極大地加速宇宙膨脹。近年的觀測顯示,一種類似的宇宙學常數至今仍然影響著宇宙。1998年,天文學家宣稱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只是沒有初期膨脹那麼快。引發加速膨脹的物質場稱為暗物質。直到2010年末,宇宙學家還不清楚暗物質到底是什麼。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愛因斯坦還活著,他肯定會被自己氣得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