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名青年教授在地面實驗室實現了太空中常見的二元複雜等離子體...

2020-11-25 東方網

這名青年教授在地面實驗室實現了太空中常見的二元複雜等離子體非晶態系統

時間:2019/11/6 8:52:09

來源:文匯報    作者:王宇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近日,東華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杜誠然特聘研究員課題組與德國宇航中心空間材料研究所、馬普學會地外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地面實驗室首次實現了二元複雜等離子體非晶態系統,揭示了顆粒動力學與局域結構的關聯。研究結果以"準二維二元複雜等離子體中的慢動力學(Slow Dynamcs in a Quasi -Two-Dimensional Binary Complex Plasma)"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PRL報導杜誠然研究員課題組最新成果

複雜等離子體,也被稱為塵埃等離子體,是由電離氣體中的電子、離子、中性氣體和固體介觀顆粒組成的一種特殊物質。

複雜等離子體具有顆粒宏觀可見、運動直接可測的特點,作為軟物質模型系統,是一種以宏觀可視手段揭示各種微觀複雜過程的內在物理機制、發現新物理現象的天然"物理模擬器"。

自從1994年在實驗室首次發現等離子體晶格以來,複雜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規則結構的等離子體晶體與動力學溫度高於熔點的等離子體液體中。非晶態複雜等離子體系統很難被實現,其物理特性也缺少系統的研究。

杜誠然研究員團隊與合作者在實驗室真空放電腔中利用二種不同直徑和材質的介觀顆粒形成一個混合二元複雜等離子體,成功抑制了系統結晶,並在重力與鞘層電場的協同作用下懸浮於電極上方形成一個準二維非晶態系統。

由於鞘層離子尾流作用,顆粒相互作用表現出違反牛頓第三定律的特徵。利用雷射顯微技術記錄顆粒的慢動力學過程,計算中間散射函數(intermediate scattering function),並結合系統的局域結構,揭示α弛豫過程與結構的關聯。基於複雜等離子體低阻尼耗散的特性,實驗上實現複雜等離子體非晶態系統,為同時研究處於兩個不同時間尺度的α弛豫過程與β弛豫過程提供了可能。

杜誠然研究員執行拋物線飛行微重力實驗任務

近年來,杜誠然研究員團隊與合作者利用地面實驗室裝置GEC與國際空間站微重力實驗裝置PK-3Plus及PK-4,開展了多項複雜等離子體實驗與模擬工作,研究了在重力限制條件下的二維及準二維系統和在零重力條件下的三維系統中的相互作用特性、波動演化、結晶過程等物理現象,並發表一系列研究論文,發表在《歐洲物理快報》(Europhysics Letters)上的論文(EPL,117,25001,2017)入選期刊年度亮點(Highlights of 2017)。

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東華大學特聘研究員啟動資金等資助。

杜誠然,1984年12月出生,東華大學理學院特聘研究員,畢業於慕尼黑大學,獲summa cum laude博士學位榮譽,曾任馬普學會地外物理研究所項目科學家、德國宇航中心客座研究員,現為歐洲宇航局國際空間站微重力複雜等離子體PK-4項目科學專家組成員,上海物理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地面實驗室和空間站微重力複雜等離子體物理的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2017年獲上海市五四青年獎章;近年來,在SCI收錄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篇,其中2篇論文入選英國物理學會IOP期刊的年度亮點,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LAM Research Unlock Ideas Campaign等多個研究項目和課題。

相關焦點

  •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
    大三分專業的時候,等離子體專業引起了吳徵威的興趣。「可以說,沒有等離子體技術,就沒有現代化。從科學探索方面,宇宙中99%的物質是等離子體態,理解等離子體對認識宇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國家安全方面,等離子體可以模擬氫彈爆炸的慣性約束核聚變、利用等離子體注入與沉積技術製備的航天航空材料、實現對電磁波的隱身等。
  • 我校中科院基礎等離子體物理重點實驗室接受中科院組織的現場評估
    校黨委書記許武教授出席現場評估會並致辭,對重點實驗室專家評估組到我校檢查和指導實驗室工作表示熱烈歡迎。  實驗室主任李定教授作實驗室工作報告,詳細匯報了實驗室的總體情況、定位、研究方向、主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實驗室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情況。鄭堅、陸全明、朱曉東三位教授分別作了「高溫聚變等離子體物理工作進展」、「空間等離子體研究方向進展報告」、「低溫等離子體方向工作進展匯報」三個分報告,詳細報告了重點實驗室在這三個研究方面所取得成果及其影響,並回答了專家提問。
  • 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獲得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山西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梁成虎)8月18日,山西晚報從省科協了解到,在剛剛公布的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名單中,太原理工大學李立博、崔豔霞,中北大學唐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陳成猛等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上榜。
  • 又一青年千人教授英年早逝...
    2016年6月21日,牟陽靈在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作報告2019年10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牟陽靈教授因病去世,享年45歲,牟陽靈教授1996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後保送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北美頂尖七校之一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2007~2012年在美國索爾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工作,2012年作為第二批海外青年千人專家教授回國,在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工作
  • 揭示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的無線電光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地方到處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常態物質,這些氣態、液態、還有固態的物質被我們時常接觸著。但是在宇宙中最普遍存在的物質形態卻是等離子態,等離子態在宇宙中的含量超過總物質含量的99%,雖然等離子態在宇宙中幾乎佔據所有的成分,但是由於在我們的地球上這種物種形態非常的難見,也因而我們對其非常的不了解。
  • 利用雷射產生的鈾等離子體,會反應成更複雜的鈾化學反應!
    當能量在壓力下被添加到鈾中時,會產生衝擊波,即使是很小的樣本也會像小爆炸一樣蒸發。通過使用更小、可控的爆炸,物理學家可以在安全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小規模測試,而以前只能在更大、更危險的爆炸實驗中進行測試。在本研究中,是雷射將能量沉積到目標上,但也會得到同樣鈾等離子體的形成和隨時間變化的演化,通過實驗室裡的這些小規模爆炸,可以理解類似的物理現象。
  • 龍巖這名青年科學家獲「科學探索獎」
    今年,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博導,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首席科學家,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在海洋酸化對浮遊植物的影響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效應這一重大科學前沿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的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創新性成果。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最新發現與創新  宇宙在最初誕生的百萬分之幾秒內以「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這種類似「電漿」的狀態被認為是固體、液體、氣體之後的第四種物質形態。近日,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被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重離子碰撞實驗證實,該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織發言人許長補教授認為,超流體中相對論量子「整體極化」的提出和被證實是近年來世界高能核物理領域裡的最重要突破。該實驗結果已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3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等離子體推進器研究重大突破:有助無電極推進器研發
    我們知道,太空中的磁場線會在等離子體的影響下延伸,導致磁場增強;但實驗室中的情況恰好相反,磁場強度不增反減。研究人員正以此為基礎研製等離子體推進器。在開放磁場中,等離子體流動速度加快、從而推動飛船前進。
  • "走進"天宮二號:既是太空實驗室 又是航天員的"太空之家"
    新華社發  成功發射入軌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在離地球近400公裡的近地軌道上繞地球飛行。這個長10米、最大直徑3米多,重約8噸的人造太空飛行器,雖然在浩瀚太空只是一個難以分辨的「小不點」,但卻是一個真正的太空實驗室,是能供航天員居住的「太空之家」。
  • 等離子體的總能量平衡方程
    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設法將等離子體中的反物質從等離子體的其它兩個組件(物質和暗物質)中分離出來,並將反物質裝在一個單獨的容器裡,就像費米實驗室所聲稱的那樣。那麼就有一個問題要問,(分離出了反物質之後)剩下的平衡的物質的重量或質量是多少?或者說(等離子體中剩餘的)正物質、暗物質和剩餘等離子磁場(的重量或質量是多少)?
  • 用雷射-等離子體放大器觀察熱稠密等離子體中的非線性電離動力學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一個來自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飛秒相干紫外光和一個新穎的四維模型,觀察到高電離氪等離子體成功的形成和相互作用。這一研究將最終會將光輸送到宇宙中的物理形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上。儘管研究等離子體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等離子體在實驗室中是一個非常容易獲得的事情,捕獲電離態和緻密的等離子體的方法也是極端有限制的。研究電離態的物質對於理解宇宙的物質的形成的相互關係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觀察到的黑物質的85%都是由等離子體所組成的。
  • 上海交大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對論強雷射輻照薄膜靶...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光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在非導電材料中的穿透性,以及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長期以來,制約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是,如何實現頻譜、時空結構、偏振特性可調諧的高功率太赫茲輻射輸出。
  • 重磅: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奇異物質!
    儘管等離子體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物質形式,但它仍然是一個謎,主要是因為它在地球自然條件下的稀缺性,這使得它很難研究。地球上的特殊實驗室為此目的重建了太空極端條件,但太陽代表了一個純天然的實驗室,研究等離子體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
  • 合肥研究院與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成立CFETR關鍵部件聯合...
    合肥研究院與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成立CFETR關鍵部件聯合工作組 2015-01-28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扭曲磁場可實現極高的等離子體壓縮
    密西根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對等離子體的磁壓縮進行新的改造可以改善材料科學,核聚變研究,X射線產生和實驗室天體物理學。研究表明,彈簧形磁場減少了在磁力線之間滑出的等離子量。等離子體被稱為物質的第四態,是一種非常熱的氣體,其電子會脫離其原子。研究人員使用磁壓縮來研究極端等離子體狀態,在該狀態下密度足夠高,以至於量子力學效應變得重要。
  • 太空也有減速帶?發現極光中的「減速帶」更為複雜!
    新罕布夏大學空間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太空中的「減速帶」比原先想像的要複雜得多,它能使離地球更近的衛星減速。UNH的物理學家馬克·萊塞德(Marc Lessard)說:我們知道這些衛星撞上了「減速帶」或「上升流」,導致它們減速並下降到海拔高度。
  • 海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管理工作暨青年科學家發展研討會在杭順利...
    本次研討會吸引了來自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9家單位的50餘名管理人員與青年學者參會
  • 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2002年招生
    目前,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學科專業正承擔著省部級以上重大項目16項,研究領域涉及核聚變、低溫等離子體應用、強磁場技術、離子束生物工程技術、電磁發射技術等。它是中國主要核聚變研究基地之一,也是世界實驗室在中國設立的核聚變研究中心。
  • 什麼是等離子體?火焰是等離子體嗎?
    火焰一般可以看做等離子體,不過構成火焰的粒子的電離程度並不高。這將在後面進行詳細討論。那什麼是等離子體呢?下面就來先為大家介紹它。什麼是等離子體?至於凝聚態,就是由大量處於聚集狀態的粒子構成的物態,液體和固體就是最常見的凝聚態。等離子體並不神秘。氣體通常都是由分子或原子構成的,而等離子體就是被電離(電離就是原子得到或者失去核外電子形成離子的一種過程,離子都帶電)的氣體。幾乎所有氣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電離,只是電離程度極低,因此並不能算作等離子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