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對論強雷射輻照薄膜靶...

2021-01-11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光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在非導電材料中的穿透性,以及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長期以來,制約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是,如何實現頻譜、時空結構、偏振特性可調諧的高功率太赫茲輻射輸出。在過去的十年多的時間裡,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了克服這個瓶頸性困難,開展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在雷射與氣體靶作用方面,他們利用雙色雷射實現了對輻射方向、頻譜、偏振態的調控[Phys. Rev. Lett.117, 243901 (2016); Nature Photonics 12, 554-559 (2018)]。在強雷射與固體靶作用方面,他們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李玉同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並實驗演示了雷射激發的電子等離子體波模式轉換[Phys. Rev. Lett. 114, 255001 (2015)]和高能電子相干渡越輻射[Phys. Rev. Lett. 116, 205003 (2016)]兩類機制,創造了太赫茲脈衝輸出能量的世界紀錄[PNAS 116, 3994 (2019)]。

強雷射與金屬薄膜靶相互作用,通過其產生的超熱電子在靶後產生太赫茲輻射涉及的三種物理過程(a)及其歸一化的相對頻譜(b)。

最近,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杰院士、盛政明教授又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廖國前特聘研究員、李玉同研究員等人合作,對相對論強雷射與薄膜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機制和實現手段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們建立了三個相關的物理模型和相應的解析理論(上圖),即雷射加速的高能電子穿越薄膜靶-真空界面時激發相干渡越輻射(TR)、超熱電子與靶面離子之間形成的時變鞘層場產生的鞘層輻射(SR)、低能量電子在鞘層場作用下減速-加速運動產生的類韌致輻射(BR)。三個模型產生的輻射具有不同的頻譜,這不僅加深了對太赫茲產生機制的理解,而且為調控太赫茲頻譜提供了新思路。通過與英國盧瑟福實驗室David Neely教授等人合作開展了聯合實驗,驗證了上述理論模型。在優化的雷射和靶條件下,太赫茲峰值功率可達1太瓦(10^12W)以上,比當前其它太赫茲脈衝源的最大功率高出百餘倍,而且實現了對輸出頻譜的調諧。這種超強太赫茲輻射源有望將太赫茲波與物質相互作用推進到極端非線性範疇,為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新的手段。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hys. Rev. X 10, 031062(2020)上。本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科技部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aps.org/prx/abstract/10.1103/PhysRevX.10.031062

相關焦點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雷射加速-強場物理研究獲進展
    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顏學慶教授、陳佳洱院士、賀賢土院士與合作者近期在雷射加速-強場物理中又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
  • 強雷射照射結構靶高速旋轉具有角動量效應
    相對論強雷射是高能量密度物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其高動量密度也在光壓加速等方面有重要應用,但其角動量效應一直被忽視。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6月10日發表的論文提出利用相對論強雷射照射特殊設計的結構靶(光扇)來研究角動量效應。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點實驗室L05組廖國前特聘研究員、李玉同研究員和張杰院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對相對論強雷射與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新途徑進行了多年探索,在物理機制和性能指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前期工作中,該團隊提出並實驗演示了雷射激發的電子等離子體波模式轉換[Phys. Rev.
  • 論文丨雷射輻照對Ag/AZO 雙層複合透明導電薄膜性能的影響
    這主要是因為雷射能量密度過小則雷射的熱作用不明顯,同時AZO玻璃表面的Ag去除量過少,導致薄膜的透光率沒有太大變化。隨著雷射能量密度升高,雷射輻照的作用逐漸展現,需要被雷射去除的那部分Ag也被有效去除,所以提升了薄膜的透光率。
  • 美國物理研究所:下一代雷射設備有望迎來相對論等離子體研究的新時代
    啁啾脈衝放大是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主題,這項技術可以提高當今許多功率最高的研究雷射器中雷射脈衝的強度。隨著下一代雷射設備希望將光束功率推高至10皮瓦,物理學家們期望研究等離子體的新時代,等離子體的行為受到黑洞中典型特徵和脈衝星風的影響。當前的高功率雷射器將光聚焦的強度比地球表面的日光強度高1023倍。
  •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論證
    「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專家論證會日前召開。我校副校長蔣昌俊、校長助理吳廣明參加會議。蔣昌俊代表學校致辭。      專家組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雷射等離子體研究所王世績院士、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所長兼黨委書記李儒新研究員、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陸衛研究員等7位專家組成,匯集了國內從事先進微結構材料設計、製備、表徵及應用研究的一流專家學者。
  • Adv.Mater.綜述: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薄膜和納米結構
    目前大量的研究進行了金屬氧化物薄膜及其納米結構的合成、組裝控制和直寫。本文除了提供給大家一個關於控制雷射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的綜述外,還對雷射輻照金屬氧化物和納米結構的不同的應用進行了綜述。關於雷射輔助加工金屬氧化物陶瓷的的最新研究進展也做了介紹。
  • 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cm-3)正電子產生。
  • 上海交大團隊研究強雷射驅動的寬帶強太赫茲輻射的偏振態控制獲進展
    在空氣中傳輸的雷射,當其光強達到一定閾值時,會電離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等分子形成等離子體,這種等離子體是很好的寬帶太赫茲輻射源。利用雙色雷射場在空氣中激發等離子體是目前產生超寬帶太赫茲脈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頻譜寬度甚至可達到50 THz。該機制在過去10多年得到了廣泛的研究。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拍瓦雷射質子加速器在北大「啟航」
    2020年6月1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 「拍瓦雷射質子加速器裝置研究與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在北京大學召開。這標誌著在科技部、教育部等有關部委的支持下,由北京大學牽頭承擔的這一國家重大項目正式「啟航」。
  • 國防科技大學餘同普、銀燕課題組: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根據量子電動力學我們已知利用超強雷射可以撕裂真空產生正負電子對,但所需要的雷射強度比當前實驗室可獲得的雷射強度高至少7個數量級。這極大地制約了人工產生高能量密度正電子的努力。最近,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了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 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 cm-3)正電子產生。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3686 (2016)]上。
  • 上海光機所在產生高強度阿秒渦旋脈衝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發現利用相對論強度的圓偏振雷射與固體靶作用可以產生高強度的攜帶有軌道角動量的表面高次諧波,並揭示出其中的物理本質是光的自旋角動量轉化為軌道角動量,且根據這個新物理提出了一種產生單個阿秒渦旋脈衝的方案。
  • 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
    雷射與等離子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本期《大咖面對面》我們邀請了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教授王雲良老師,為大家介紹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問題一:雷射是什麼,與普通的光有什麼區別?雷射這個概念最早是愛因斯坦提出的。1960年,人們制出了第一臺雷射器。雷射的特點是具有方向性、單色性,並且頻率相對單一。
  • 相對論下雷射等離子體與有結構的標靶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實驗室天體...
    啁啾脈衝放大的出現使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邁入相對論領域。在簡要介紹一些背景之後,我們將重點討論如何用新的靶結構設計來控制這種相互作用。在粒子加速器、輻射源以及在諸如光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這樣有趣的物理過程中,這將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 上海光機所在氧化銦錫薄膜雷射退火技術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薄膜光學實驗室在1064nm準連續雷射退火氧化銦錫(ITO)薄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準連續雷射退火誘導ITO薄膜表面形貌的變化和溫升的依賴關係。相關成果發表在《光學材料快報》(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上。
  • 科學家發現相對論渦旋光反射偏離經典光學反射定律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至展領導的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相對論渦旋光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研究人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與金屬絲相互作用,在產生高能電子束的同時,巧妙地利用電荷分離效應構建了微型、瞬態的電子波蕩器,並基於該全新波蕩器方案獲得了非線性放大的強THz輻射輸出。這一最新研究成果2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 用雷射-等離子體放大器觀察熱稠密等離子體中的非線性電離動力學
    儘管研究等離子體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等離子體在實驗室中是一個非常容易獲得的事情,捕獲電離態和緻密的等離子體的方法也是極端有限制的。研究電離態的物質對於理解宇宙的物質的形成的相互關係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觀察到的黑物質的85%都是由等離子體所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