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加速-強場物理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科學網

 

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顏學慶教授、陳佳洱院士、賀賢土院士與合作者近期在雷射加速-強場物理中又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發表了題目為「Laser Shaping of a Relativistic Intense, Short Gaussian Pulse by a Plasma Lens」 (PRL 107, 265002 (2011)) 的論文。研究中首次提出「雷射等離子體透鏡」的概念,用於提高雷射的對比度、聚焦光強和脈衝整形,對強場雷射物理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

 

理論和加速實驗研究表明,雷射加速梯度可以達到100GV/m以上(比常規射頻加速器高3~6個量級)。然而由於理論和技術的限制,雷射加速離子的有效長度很短,實驗中離子能量增益僅僅在幾十MeV左右。該研究小組在前期的研究中發現超短超強雷射與固體靶相互作用時存在一種穩相加速機制(PRL, 100, 135003 (2008); PRL. 102, 239502 (2009)); PRL 102, 239502 (2009):即當雷射歸一化光強與膜片歸一化厚度相當時,圓偏振雷射可以如常規加速器一樣對離子進行加速和縱向聚束,從而可以產生高品質的高能單色離子。通過國際合作,我們在多次實驗中成功地證實了穩相加速機制的存在和優點(PRL 103, 245003 (2009); PRL 107, 115002 (2011))。這些實驗雖然證實了該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離子束的能量、束流品質和束流強度。研究表明該方法加速質子到100MeV需要1021W/cm2以上的聚焦光強,薄膜靶對雷射的信燥比也提出了極高的要求(>1010 @10ps),對高功率雷射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提出在薄膜靶之前放置 「雷射等離子體透鏡」的新方法,可以對雷射脈衝實現很強的橫向聚焦,大幅度提高雷射光強,縮短脈衝上升時間和改善脈衝的對比度。審稿人評論認為這是一個新的突破:The present work undoubtedly the present work undoubtedly breaks new ground and is of interest to many physicists。這有望提供新的技術途徑來提高雷射的對比度或者降低薄膜靶對雷射對比度的要求,同時大大提高雷射的聚焦光強。3年級博士生王鴻勇和重點實驗室優秀博士後林晨在該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基金委重點項目和863項目的資助。還得到了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資助。(來源:北京大學)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正電子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正電子加速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相干渡越輻射加速正電子,得到了準單能的高品質正電子源,相關成果發表在《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利用雷射尾場加速電子研究中,目前實驗室可獲得的最高電子能量為7.8 GeV。
  • 上海光機所正電子加速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正電子加速研究中取得進展,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利用相干渡越輻射加速正電子,得到了準單能的高品質正電子源,相關成果發表在《通訊-物理學》(Communications Physics)上。利用雷射尾場加速電子研究中,目前實驗室可獲得的最高電子能量為7.8 GeV。
  • 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上海光機所在雷射直接度量阿秒電子動力學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阿秒電子動力學領域取得進展,採用高對比度飛秒雷射脈衝技術與等離子體鏡鎖相機制,解決了飛秒雷射脈衝與阿秒電子脈衝的時空同步難題,實驗中觀測到電子在光場調製下的空間條紋圖,實驗驗證了「全光阿秒電子示波器」的可行性。
  • 上海光機所等在中紅外新波段強場分子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強場物理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前沿領域,而強光場中原子分子的電離機制研究是該領域的重要基礎。近年來,可調諧中紅外新波段強場超快雷射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促使強場光電離研究深入到隧穿電離甚至深隧穿電離的參數空間,從而將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強場原子分子物理研究領域推進到一個嶄新階段。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研究人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與金屬絲相互作用,在產生高能電子束的同時,巧妙地利用電荷分離效應構建了微型、瞬態的電子波蕩器,並基於該全新波蕩器方案獲得了非線性放大的強THz輻射輸出。這一最新研究成果2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 ...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隧道電離研究新進展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
  • 【中國科學報】雷射電子加速獲創紀錄電子束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帶領研究團隊,提出了級聯尾波場加速新方案,突破了雷射尾波場加速中能散度難以壓縮等重大技術瓶頸,獲得了高亮度高品質(200~600 MeV、能散0.4~1.2%、流強1~8 kA、發散角~0.2 rms mrad)的高能電子束,電子束六維相空間亮度達到1015-16A/m2/0.1%,遠高於目前國際上報導的同類研究結果
  • 強雷射照射結構靶高速旋轉具有角動量效應
    相對論強雷射是高能量密度物理的重要研究手段,其高動量密度也在光壓加速等方面有重要應用,但其角動量效應一直被忽視。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6月10日發表的論文提出利用相對論強雷射照射特殊設計的結構靶(光扇)來研究角動量效應。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質子刀研究獲重要突破 有望減少腫瘤治療費用
    科學網10月20日報導,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該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徐至展院士、李儒新研究員的領導下,在雷射質子刀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利用圓偏振拍瓦級超強超短雷射脈衝轟擊納米厚度薄膜靶,獲得了大流強、準單能的高品質質子束,質子能譜峰能量達到9 MeV,峰值流強高達3×1012protons/MeV/sr。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物理評論快報》報導物理學院極端光學研究團隊強雷射分子隧道...
    強雷射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是強場物理的基本問題,對光場調控原子分子動力學有著重要影響,比如電子關聯和高次諧波產生等。理論上精確描述在強雷射場作用下分子隧道電離是非常困難的(見下圖),人們對從分子隧道電離電子波包的特徵缺少深入認識,通常近似地認為分子隧道電離的電子波包為平面波。
  • 物理學院顏學慶/馬文君團隊利用級聯加速新機制打破飛秒雷射驅動碳...
    日前,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顏學慶教授/馬文君研究員團隊近期在雷射加速重離子領域獲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人工設計的雙層納米靶材,獲得了能量高達580兆電子伏特(MeV)的碳離子,將飛秒雷射加速重離子能量記錄提高了兩倍。
  • 第十一屆亞洲強場雷射科學會議(ASILS11)召開
    、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和我校,以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上海光機所、武漢數學與物理研究所、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百位國內專家學者參會。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點實驗室L05組廖國前特聘研究員、李玉同研究員和張杰院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對相對論強雷射與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新途徑進行了多年探索,在物理機制和性能指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前期工作中,該團隊提出並實驗演示了雷射激發的電子等離子體波模式轉換[Phys. Rev.
  • 100拍瓦雷射裝置高性能種子源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00拍瓦雷射裝置中的高性能種子源方面取得進展,利用級聯光參量放大(OPA)技術產生高性能910nm種子源,並應用到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極端光物理線站100PW雷射裝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光學快報》。
  • 基於多焦距光束延長雷射成絲長度的研究獲進展
    飛秒雷射脈衝在透明介質中的成絲現象是近年來強場雷射物理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在高次諧波、強場電離、太赫茲產生以及遠程遙感等眾多研究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飛秒雷射脈衝在介質中傳輸時,能夠引起介質的非線性效應,從而引發雷射光束在介質中的自聚焦效應;當脈衝的峰值強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能夠引發介質的電離,產生的等離子體通道對雷射光束產生散焦效應。這種自聚焦效應與散焦效應的動態平衡,導致了雷射光束在介質中保持長距離的高強度傳輸。為了獲得更長的雷射光絲,不同的手段被用於實現雷射成絲長度的延長。通常情況下,光絲的長度是與輸入脈衝的能量直接相關的。
  • 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產生3毫焦強太赫茲脈衝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太赫茲脈衝產生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焦耳量級的雷射能量實現高轉換效率,產生3mJ的強太赫茲脈衝,並在納米曲率探針尖端獲得了超強太赫茲電場,為太赫茲操控物質狀態等應用提供了嶄新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5日在線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強雷射場下原子...
    但如何描述和測量電子在勢壘下的動力學行為一直未得到深入研究,在原子波函數層次上,開展量子遂穿的實驗研究一直是比較困難的。在飛秒強雷射和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雷射場會將原子內部的庫倫場壓低,形成了處於基態電子可以發生隧穿的勢壘,即隧道電離。自前蘇聯科學家L.V. Keldysh首次從理論上研究以來,該領域一直備受關注,因為隧道電離是強場原子分子光物理以及阿秒物理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