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團隊研究強雷射驅動的寬帶強太赫茲輻射的偏振態控制獲進展

2020-12-06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太赫茲波是頻率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的電磁輻射,大量有機大分子的振動和轉動能級都落在這一範圍,這預示著太赫茲輻射在生物醫療、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產生頻譜、偏振、功率等參數可調的太赫茲輻射是實現其廣泛應用的前提,也是過去10多年人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的課題。

在空氣中傳輸的雷射,當其光強達到一定閾值時,會電離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等分子形成等離子體,這種等離子體是很好的寬帶太赫茲輻射源。利用雙色雷射場在空氣中激發等離子體是目前產生超寬帶太赫茲脈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頻譜寬度甚至可達到50 THz。該機制在過去10多年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在前期工作中,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雷射等離子體實驗室盛政明、陳燕萍負責的太赫茲研究團隊提出並驗證了他們發展的偶極陣列輻射模型,據此實現了對太赫茲輻射角分布、載波包絡相位、脈衝能量等的有效操控 [PRL 117, 243901 (2016)]。但迄今人們仍然沒有實現對寬帶太赫茲輻射的偏振狀態的精密操控。常規的光學手段如波片等受限於材料特性,其有效光譜帶寬和透過率等都不盡人意。特定的偏振態譬如圓偏振,對手性分子或者材料研究具有特別的意義。

雙色雷射場激發等離子體光絲輻射太赫茲波的實驗裝置、太赫茲偏振狀態的實驗和模擬結果

雷射等離子體光絲中「空間線性偶極陣列」輻射橢圓偏振太赫茲波的物理圖像

最近,該研究團隊利用飛秒雷射裝置,通過操控激發等離子體的雙色雷射場,突破傳統偏振控制元件的帶寬限制瓶頸,首次實現了對雷射等離子體輻射的寬帶強太赫茲脈衝偏振狀態的靈活操控。實驗上,他們使用圓偏振的基頻光和線偏振的倍頻光組成的雷射雙色場,獲得了圓形太赫茲偏振變化域,通過控制雷射等離子體通道長度、雷射雙色場相對相位和基頻光偏振手性實現了對寬帶太赫茲輻射偏振橢圓率、偏振方向角、偏振手性等參數的獨立調控。理論上建立了「空間線性偶極陣列」的宏觀模型,該模型中等離子體光絲各個部分的自由電子具有不同的動量分布,於是沿著光絲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振蕩幅度和振蕩方向的太赫茲輻射偶極,這些偶極輻射的太赫茲波在遠場相干疊加,形成了具有特定偏振狀態的太赫茲脈衝。該模型的預測與實驗觀測結果相一致,為寬帶太赫茲輻射的偏振操控技術奠定了基礎。該研究有助於推動寬帶太赫茲波在材料分析、結構生物學、遙感和通信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相關工作於2018年8月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 [12, 554 (2018)]上。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No. 2014CB3398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s. 11474202、11655002、11774228和11721091)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18-0238-9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上海光機所利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產生3毫焦強太赫茲脈衝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太赫茲脈衝產生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利用焦耳量級的雷射能量實現高轉換效率,產生3mJ的強太赫茲脈衝,並在納米曲率探針尖端獲得了超強太赫茲電場,為太赫茲操控物質狀態等應用提供了嶄新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5日在線發表於《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上海交大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對論強雷射輻照薄膜靶...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光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在非導電材料中的穿透性,以及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長期以來,制約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是,如何實現頻譜、時空結構、偏振特性可調諧的高功率太赫茲輻射輸出。
  •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全光碟機動「微型波蕩器」,產生強太赫茲輻射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團隊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全光碟機動的微型波蕩器新方案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除了高功率外,許多前沿太赫茲應用(例如太赫茲相干調控物質、太赫茲粒子加速器等)還需要太赫茲輻射的頻譜、偏振等性質可調控。如何獲得更高功率且可調諧的太赫茲光源是太赫茲領域的巨大挑戰之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點實驗室L05組廖國前特聘研究員、李玉同研究員和張杰院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對相對論強雷射與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新途徑進行了多年探索,在物理機制和性能指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前期工作中,該團隊提出並實驗演示了雷射激發的電子等離子體波模式轉換[Phys. Rev.
  • 寬帶太赫茲動態偏振控制的石墨烯可調諧多功能超材料
    近年來,可調諧超材料的開發使得太赫茲偏振主動可控成為現實,電磁響應的控制主要通過電、機械、熱和光等外部刺激。在各種可調技術中,電氣控制是實際操作中最方便的方法之一。由碳原子組成的石墨烯二維材料,其費米能級可由外部靜電偏壓或化學摻雜改變,使得能在較寬的頻率範圍內動態控制表面的導電性,因此是一種很好的滿足電調諧要求的候選材料。
  • 拓撲態貢獻的高次諧波產生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研究中取得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
  • 自旋太赫茲源近場超分辨鬼成像顯微術
    GHOSTEAM在解決傳統太赫茲成像空間解析度不足的同時,可以方便地獲得偏振融合的太赫茲圖像,消除偏振在超分辨成像時的影響;此外,還可以結合飛行時間技術(TOF),實現對三維目標的層析太赫茲成像。利用STE的相關特性,在未來,該技術有望在實時超分辨成像和超寬帶太赫茲成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科學家首次證實拓撲表面態貢獻高次諧波輻射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強雷射電場與拓撲新物態相互作用新現象和新物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驗上首次證實了拓撲表面態貢獻的高次諧波輻射並揭示了其物理機制,為拓撲強場物理和強場與物質相互作用領域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推動力。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物理》。
  • 合肥研究院等發明出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盛志高課題組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一種基於強關聯氧化物材料的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太赫茲吸收器在太赫茲電磁屏蔽、太赫茲成像和太赫茲熱敏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引起學界關注。瞄準未來關鍵領域的應用,要求吸收器有較高的吸收率和較大的帶寬、具備主動可調功能。為實現太赫茲寬帶可調強吸收,材料研發與器件結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發明出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盛志高課題組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一種基於強關聯氧化物材料的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太赫茲吸收器在太赫茲電磁屏蔽、太赫茲成像和太赫茲熱敏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引起學界關注。瞄準未來關鍵領域的應用,要求吸收器有較高的吸收率和較大的帶寬、具備主動可調功能。為實現太赫茲寬帶可調強吸收,材料研發與器件結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 太赫茲全光器件開關過程的光學主動調控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課題組在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構建電磁感應透明超表面和複合光敏層的方法,成功製備了響應時間從皮秒到納秒主動可調的太赫茲全光開關,實現了光控太赫茲超快器件的實時動態調控。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研究人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與金屬絲相互作用,在產生高能電子束的同時,巧妙地利用電荷分離效應構建了微型、瞬態的電子波蕩器,並基於該全新波蕩器方案獲得了非線性放大的強THz輻射輸出。這一最新研究成果2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 極端光學團隊在強雷射光子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劉運全教授和龔旗煌院士等結合高分辨光電子成像技術,對光場調控對強雷射場中光子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進行了開創性研究。 隨著超短脈衝雷射技術的飛速發展,超強飛秒雷射的光場能量在時空中的高度集中,使得聚焦後的雷射場強度可以遠遠超過原子內部庫侖場(I>1016W/cm2)。對於如此強的雷射場的自旋態-軌道態及其耦合,可以調控強光與物質的許多非線性相互作用過程。
  • 戰略研究丨超快超強雷射及其科學應用發展趨勢研究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拓展與深入,需要探索更加豐富和複雜的超快動力學過程,以致控制這些超快過程。為了對超快雷射更多維度的參量特性進行調製和利用,不僅需要將飛秒雷射的光譜拓展到紅外–太赫茲波段、真空紫外–極紫外波段,還需要發展包括時域、振幅、相位、光譜、偏振、空間模式等多維度參量在內的精密調控飛秒超快雷射,以極紫外–太赫茲全波段多維度參量精密可控的飛秒超快雷射為代表。
  • 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近年來,無序晶體材料以超寬帶的發光特性,成為超快雷射領域重要的增益介質。隨著1.15微米半導體雷射技術的發展,鈥離子(Ho3+)3微米中紅外發光的泵浦問題得以解決。因此,研究鈥摻雜CaGdAlOO4晶體(Ho:CaGdAlOO4)對於實現直接雷射二極體泵浦的中紅外超快雷射具有實用價值。
  • 合肥研究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徐文課題組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應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CTFEL)裝置,開展電子材料的太赫茲動力學特性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Picosecond terahertz pump-probe realized from Chinese terahertz free-electron laser為題,發表在
  •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
    上海光機所等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 2020-03-05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湖南大學等機構合作在超晶格微腔量子應用領域研究中取得進展,提出基於鈣鈦礦量子點自組裝超晶格微腔的太赫茲量子開關,首次將鈣鈦礦材料拓展到量子超快應用領域,通過實驗和理論驗證了超晶格微腔中的腔增強超輻射現象,並基於此現象成功實現0.1 THz
  • 合肥物質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利用CTFEL特有的太赫茲脈衝結構(特別是皮秒脈寬微脈衝結構),搭建首創的「單色皮秒太赫茲泵浦-探測」系統(圖1),基於此系統,測量半導體材料的泵浦-探測特性及電子能量弛豫時間,研究室溫下高遷移率n-GaSb晶體在不同自由電子雷射輻照頻率下的動力學電子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