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下雷射等離子體與有結構的標靶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實驗室天體...

2021-01-1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Dr. Longqing Yi received Ph.D. in plasma physics in 2014 from Shangha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He was then a postdoc researcher at Düsseldorf University in Germany for two years. Since 2017, Dr. Yi joined the subatomic and plasma physics department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Sweden, where he works o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relativistic laser-plasma interactions. Dr. Yi’s research works cover many topics in the related field, he has published 9 first-author paper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including 3 in PRL and Nat. Comm.). He is currently the PI of one Olle Engkvist project ("Applications of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in waveguides") in Sweden.

啁啾脈衝放大的出現使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研究邁入相對論領域。在簡要介紹一些背景之後,我們將重點討論如何用新的靶結構設計來控制這種相互作用。在粒子加速器、輻射源以及在諸如光的自旋軌道相互作用這樣有趣的物理過程中,這將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報告中也將討論實驗室天體物理的發展,包括在相對論能區,雷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表現出類似與某些天體物理中的現象。關於相對論磁重聯的研究將作為一個具體事例進行介紹。

The advent of 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has brought the field of laser-matter interaction to relativistic regime.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he talk will focus on how such interaction can be controlled with novel designed target structure, that leads to promising applications to particle accelerators and radiation sources, as well as interesting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spin-orbital interaction of light. The perspectives in laboratory astrophysics will be discussed, as in the regime of interest, the laser-matter interaction exhibit relativistic processes similar to some astrophysical phenomena. A study on relativistic magnetic reconnection will be given as an example.

Zoom 連結:https://zoom.com.cn/j/693923880 會議號: 693923880; 密碼: 180774

歡迎各位參加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相對論強雷射輻照薄膜靶...
    長期以來,制約太赫茲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是,如何實現頻譜、時空結構、偏振特性可調諧的高功率太赫茲輻射輸出。在過去的十年多的時間裡,上海交通大學雷射等離子體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為了克服這個瓶頸性困難,開展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的研究工作。其中在雷射與氣體靶作用方面,他們利用雙色雷射實現了對輻射方向、頻譜、偏振態的調控[Phys. Rev.
  • 美國物理研究所:下一代雷射設備有望迎來相對論等離子體研究的新時代
    在這些極端強度下,電子會在雷射聚焦中的任何物質中迅速從原子上剝離,從而產生等離子體。但是,隨著強度從今天達到的峰值(2×10 22W/cm2)增長到下一代設施(如Extreme Light Infrastructure)(≧1023W/cm2)預期達到的強度,這種等離子體的行為將發生巨大變化。
  • 核聚變新發現:雷射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改變了能量的傳遞方式!
    在雷射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ICF)實驗中,例如在羅切斯特大學雷射能量實驗室(LLE)進行的實驗中,由持續時間僅為十億分之一秒的強光脈衝組成短光束傳遞能量來加熱和壓縮氫燃料電池的目標。理想情況下,這個過程會釋放出比用來加熱系統能量更多的能量。雷射驅動的慣性約束聚變實驗要求許多雷射束通過等離子體(自由運動的電子和離子熱湯)來精確地將其輻射能量沉積在預定目標上。
  • 日本科學家成功利用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磁場重聯
    日本大阪大學雷射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利用短而極強的雷射爆炸,在等離子體內部產生了磁場重聯。該研究可能會使黑洞等天文天體的X射線發射理論更加完整。 被黑洞吞噬的物質除了受到極端的引力外,還可能受到強烈的熱量和磁場的衝擊。等離子體是比固體、液體或氣體更熱的第四種物質狀態,它是由帶電的質子和電子組成的,這些質子和電子的能量太大,無法形成中性原子。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從大爆炸到小爆炸》前言 || 周末讀書
    內容簡介: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是大爆炸模型中早期宇宙所處的狀態,它的性質對於宇宙的演化過程有重要影響。人們可以在實驗室中讓接近光速的相向運動的兩束重離子對撞來產生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從而定量地研究它的產生機制和性質。
  • 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
    雷射與等離子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本期《大咖面對面》我們邀請了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教授王雲良老師,為大家介紹神奇的雷射與等離子體。問題一:雷射是什麼,與普通的光有什麼區別?雷射這個概念最早是愛因斯坦提出的。1960年,人們制出了第一臺雷射器。雷射的特點是具有方向性、單色性,並且頻率相對單一。
  • 用雷射-等離子體放大器觀察熱稠密等離子體中的非線性電離動力學
    儘管研究等離子體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等離子體在實驗室中是一個非常容易獲得的事情,捕獲電離態和緻密的等離子體的方法也是極端有限制的。研究電離態的物質對於理解宇宙的物質的形成的相互關係是非常關鍵的,因為觀察到的黑物質的85%都是由等離子體所組成的。
  • 氧化石墨烯膜的高速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刻蝕
    適當設計氧化石墨烯和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微/納米結構,以控制能帶隙和表面化學活性,對於開發戰略性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飛秒雷射等離子體光刻(FPL)技術以其高效、高質量、柔韌性和可控性成為製造所需結構的理想技術。然而,由於該方法的理論和實驗探索仍處於起步階段,尚未實現FPL對石墨烯材料的微/納米加工。
  • 科學:用直接雷射場加速度放大相對論電子脈衝
    在Max Born研究所的實驗中,電子的直接雷射加速度現在可以在理論上得到詳細的論證和理解。這一概念是在1毫米以下極短加速度距離內產生相對論和超短電子脈衝的重要一步。由此產生的緊湊型電子和相關x射線源在光譜、結構分析、生物醫學科學和納米技術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強雷射場中,電子加速到相對論動能的方式是光物質相互作用物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
  • 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cm-3)正電子產生。
  • 科學家發現相對論渦旋光反射偏離經典光學反射定律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至展領導的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相對論渦旋光物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科學網—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摘要)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冒亞軍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題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文章,對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BNL)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 自由電子與新型材料結構相互作用的研究進展(中)
    如圖17(a)所示,黑色曲線代表無金屬薄膜時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譜,而紅色曲線代表有金屬薄膜時的激元增強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譜,可以看到在所激發的等離子體激元頻率附近有明顯的增強效應。如圖17(b)所示,將兩者在不同電壓下的輻射譜的峰值頻率列出,可以看到相比之下,在相同電子電壓下,激元增強的輻射譜的峰值波長出現紅移,即峰值頻率下降(紅點),並且,其增強因子在電子能量為42keV時取得最大值3.4。
  • 日本實驗室擬創造黑洞級磁場!雷射爆100萬特斯拉,有兩大用途
    利用高超能雷射裝置激發幾微米空心管管壁中的電子,使某些電子躍入管內的空心腔中,形成內爆。這些超熱的電子在激烈的相互作用下形成電流,進而形成磁場。這個技術有兩大用途:研究暗物質和控制可控核聚變堆內的等離子體。
  • 國防科技大學餘同普、銀燕課題組:高能量密度正電子源與雷射對撞機新方案
    最近,國防科技大學朱興龍、餘同普、銀燕與上海交通大學盛政明等人提出了基於超強雷射與近臨界密度等離子體相互作用的雷射對撞機新方案,將產生高能量密度正負電子對的雷射閾值成功降低到1022 Wcm-2量級,理論預測了能量高達幾個GeV的稠密(4×1022 cm-3)正電子產生。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7, 13686 (2016)]上。
  • 這名青年教授在地面實驗室實現了太空中常見的二元複雜等離子體...
    近日,東華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杜誠然特聘研究員課題組與德國宇航中心空間材料研究所、馬普學會地外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地面實驗室首次實現了二元複雜等離子體非晶態系統,揭示了顆粒動力學與局域結構的關聯。 自從1994年在實驗室首次發現等離子體晶格以來,複雜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規則結構的等離子體晶體與動力學溫度高於熔點的等離子體液體中。非晶態複雜等離子體系統很難被實現,其物理特性也缺少系統的研究。
  • 清華工物系魯巍教授課題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方案被選為《自然...
    該論文題為《調控等離子體結構產生相對論光強、單周期可調諧紅外脈衝》(Relativistic, single-cycle tunable infrared pulses generated from a tailored plasma density structure),系統闡述了一種基於等離子體「光子減速」機制產生相對論光強可調諧超快紅外雷射脈衝的全新方案。
  • 利用雷射產生的鈾等離子體,會反應成更複雜的鈾化學反應!
    當能量在壓力下被添加到鈾中時,會產生衝擊波,即使是很小的樣本也會像小爆炸一樣蒸發。通過使用更小、可控的爆炸,物理學家可以在安全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小規模測試,而以前只能在更大、更危險的爆炸實驗中進行測試。在本研究中,是雷射將能量沉積到目標上,但也會得到同樣鈾等離子體的形成和隨時間變化的演化,通過實驗室裡的這些小規模爆炸,可以理解類似的物理現象。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光物理重點實驗室L05組廖國前特聘研究員、李玉同研究員和張杰院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對相對論強雷射與固體靶相互作用產生太赫茲輻射的新途徑進行了多年探索,在物理機制和性能指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在前期工作中,該團隊提出並實驗演示了雷射激發的電子等離子體波模式轉換[Phys. Rev.
  • 物理所等在實驗室中利用強雷射模擬對日地磁場活動
    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作用,會造成地磁場由於壓縮拉伸甚至交叉而發生重聯過程,導致磁場拓撲結構的改變並以高能粒子與射線的形式釋放出巨大能量。對磁場重聯物理過程的研究對人類的活動具有重要意義。磁場的重聯過程被認為是太陽冕區物質拋射及耀斑等活動的成因;磁場重聯過程密切影響著空間氣候;即便是來自河外的高能宇宙射線,也有理論認為與磁重聯過程密切相關。地球磁場因而成為科學家首選的研究磁重聯物理過程的自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