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劉盛綱院士課題組[24]通過理論分析和模擬仿真的手段,研究和對比了理想導體光柵和金屬薄膜加載的理想導體光柵中史密斯-帕塞爾輻射的情況,兩種結構的模型示意圖如圖12所示,光柵周期為200nm,佔空比為1∶1,光柵高度為40nm,金屬的介電常數由修正Drude模型進行描述[24]。研究表明,在金屬薄膜加載的情況下由於支持等離子體激元的激發,因此原有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會得到很大的增強。
當電子能量為100keV時,兩種結構對應的輻射場磁場強度如圖13所示[24]。在理想導體光柵中,產生的是經典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其輻射主要來源是負1次諧波的產生,如圖13(a)所示。而在金屬薄膜加載的理想導體光柵中,由於等離子體激元的激發,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得到了極大的相干增強,如圖13(b)所示。根據理論計算,表面等離子體激元的工作頻率為756THz,輻射角為100°,在此頻點處的輻射功率增強達到10倍以上,這與模擬結果相一致,從時域和頻域的電場強度也可以得到這一結論,如圖14所示[24]。
圖12 理想導體光柵和金屬薄膜加載理想導體光柵的模型示意圖
圖13 兩種光柵結構對應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場磁場強度的空間分布情況
圖14 兩種光柵結構對應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場的電場強度
圖15 自由電子激發表面等離子體激元並通過光柵結構轉化為史密斯-帕塞爾輻射
圖16 用於接收等離子體激元增強史密斯-帕塞爾輻射的光纖接頭結構在電子顯微鏡下的表徵結果
圖17 自由電子激發表面等離子體激元並通過光柵結構轉化為史密斯-帕塞爾輻射
圖18 基於SEM同時實現頻譜和空間輻射特性分析的改進實驗裝置圖
圖19 含線缺陷結構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增強和抑制特性
隨後他們觀察了整個光柵結構區域的空間輻射特性,示意圖和測量結果如圖19所示[26]。在電子能量分別為13、20、20keV的情況下,分別對EBL製備樣品的上邊緣線缺陷和中部線缺陷、FIB製備樣品的中部線缺陷進行的空間輻射特性的成像,如圖19(b)所示。可以看出在上邊緣線缺陷和中部線缺陷處,相比周圍的輻射場而言,EBL製備樣品的線缺陷處,輻射場均有所增強,但FIB製備樣品的線缺陷處,輻射場卻出現了減弱。根據經典的史密斯-帕塞爾效應理論,對於只是加工方式有所區別而結構本身不存在區別的一維光柵結構來說,其輻射情況不應該有所區別。
其指出輻射本身是來自局域化結構處的激發,與電子的局域通量成正比,但由於兩種加工方式導致電子的局域通量不相同,因此才導致了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強度的區別。而事實上,對於這種局域激發產生的輻射,不能簡單地通過麥克斯韋方程組來建立模型,而是要考慮到材料中電子的躍遷情況。
隨後通過調整入射場的極化來分別研究非局域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和局域的等離子體激元,其模型示意圖如圖20(a)和圖20(b)所示[26]。在邊長50μm的方形區域中,加工了長條形的周期納米陣列結構。
當入射場極化方向與長條形結構的長邊方向垂直(z方向極化)時,對應激發產生的是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其輻射峰值頻率和輻射強度都隨著電子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其輻射譜如圖20(c)所示,隨著電子加速電壓的提高,輻射頻率隨之上升,且輻射強度也隨之提高。而當入射場極化方向與長條形結構的長邊方向平行(y方向極化)時,除了激發出一些相對較弱且峰值在600nm左右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外,主要激發出的是峰值頻率(對應輻射波長為730nm)幾乎不變的局域等離子體激元模式,其輻射譜如圖20(d)所示。因此,其研究表明,在這種長條形結構中,通過控制入射場的極化方向可以很好地將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和局域等離子體激元的輻射區分開來。圖20 調整入射場極化方式產生非局域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和局域的等離子體激元
圖2 1 二維不規則激元結構的史密斯-帕塞爾頻譜研究
除了金屬材料中存在等離子體激元以外,還有很多材料中也存在著各種激元,這些材料可以統稱為範德華材料[27,28,29]。範德華材料是指材料中的原子在平面內以化學鍵相連,而在垂直平面方向上,材料的不同原子層之間以微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範德華材料中存在的各種激元也能夠有效地被自由電子所激發[6]。事實上,激元的本質是材料中極化電荷的集體震蕩,能夠將電磁場局域在納米尺度範圍內,這個尺度遠小於電磁場本身的波長,極大地增強了電磁場和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導致了強非線性以及電磁輻射和吸收強度的提升。
除了上一部分提到的最為常見的金屬中等離子體激元外,事實上,還存在著很多種形式的激元[6]。如圖22所示,極化材料中晶格的震動對應的是聲子,半導體中電子-空穴對的束縛對應的是激子(exciton),超導體中對應的是庫珀對(cooper-pair),鐵磁材料中的自旋共振對應的是磁子(magnon),這些「準粒子」與光子的耦合就形成不同的激元,這些激元的工作頻率可以完整覆蓋微波到紫外頻段[6]。這些激元擁有比金屬激元材料更好的場增強和局域特性,更低的損耗,更長的壽命。而範德華材料所對應的範德華異質結構,是由不同的範德華材料以一定方式進行堆疊所得,這種堆疊以很弱的層間範德華作用力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同時,這些材料本身也是層狀結構,層間作用力也是範德華力,如圖23所示。理論和實驗結果表明,這些範德華異質結構會將原來存在於範德華材料中的各種激元相互耦合,得到更為複雜的激元特性[6]。如石墨烯和六角氮化硼耦合得到等離子體激元-聲子耦合激元模式,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研究[30]。範德華材料中激元的激發存在著多種方式,如圖24所示,主要有利用近場探針、量子點激發或者利用周期結構進行波矢匹配激發。而自由電子是激發範德華材料中激元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相比其它激發方式而言,有著其自身的很多優勢[6]。下面以自由電子激發石墨烯中的等離子體激元和六角氮化硼中的聲子激元為例,具體介紹該方向的研究進展。圖22 各種範德華材料以及其中所存在的不同激元類型
圖23 由各種二維材料堆疊而成的範德華異質結構
3.1石墨烯中的等離子體激元
2004年,石墨烯的出現帶動了二維材料的研究和發展[31]。石墨烯中存在的載流子為狄拉克費米子,其色散關係在狄拉克點附近成線性關係,也就是一般所說的狄拉克錐[32]。此後,石墨烯的電學特性,以及其中存在的表面等離子體激元也得到了一系列理論和實驗的研究,發現相比金屬中的等離子體激元而言,石墨烯中的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具有更強的場局域性,更低的傳播損耗,更長的壽命等優越特性。這些優異的特性都與石墨烯的二維特性和無能帶間隙特性有著很強的關聯,吸引著眾多研究人員開展相關工作。 關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最為重要的引領性工作出現在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王楓課題組及其合作者[33]在NatureNanotechnology發表他們關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激發的實驗工作,這也是首次在實驗上證實了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存在。由於自由空間中電磁波的波矢很小,無法直接激發石墨烯中的等離子體激元,因此,他們將石墨烯加工成周期條帶結構,周期結構所提供的額外波矢補償,使得其滿足等離子體激元激發的波矢匹配條件。實驗結果表明,通過控制石墨烯條帶結構的周期以及對石墨烯的載流子濃度進行柵壓調控,能夠對石墨烯條帶中產生的等離子體激元頻率進行有效的調諧。石墨烯中的載流子滿足二維無質量狄拉克費米子的特性,並且,石墨烯中等離子體激元即使在常溫下也具有顯著的諧振特性。而其它材料(如部分半導體中)等離子體激元通常需要低溫條件才能有效激發。這些工作為後續與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相關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奠定了基礎。圖24 到目前為止已知能夠激發激元的方式總結
圖25 利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激發石墨烯條帶結構中的等離子體激元
圖26 通過柵壓調控和改變條帶周期對石墨烯條帶結構中的等離子體激元進行調諧
圖27 利用電子能量損失譜理論計算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色散特性和電子激發概率
圖28 利用電子能量損失譜理論計算石墨烯納米圓盤中局域等離子體激元的電子激發概率
2014年,電子科技大學劉盛綱院士課題組和復旦大學資劍教授課題組分別在APL和PRB上發表文章,從理論上提出了利用平行運動自由電子掠過石墨烯表面激發石墨烯中太赫茲頻段的表面等離激元,並利用周期介質基底將其轉化為太赫茲輻射的設想[35]。以APL文章為例[35],課題組利用速度為0.044犮的電子,激發周期為1.5μm,佔空比為2:1,光柵高度為1μm,基底相對介電常數為2.1的介質光柵上單層石墨烯中的等離子體激元。從圖29布裡淵圖中可以看出[35],電子注線與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色散曲線在輻射區中相交,產生了頻率為8.7THz的太赫茲相干輻射;並且,通過調整電子能量,石墨烯化學勢和光柵結構參數,可以對產生的太赫茲的輻射強度和輻射頻率進行有效調控,如圖30所示[35]。結果表明,與無石墨烯時介質光柵產生的史密斯-帕塞爾輻射相比,產生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後,對應工作頻率處的場幅值提升超過一個數量級,如圖31所示[35]。論文表明自由電子激發的石墨烯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可以通過介質光柵結構轉化為相干增強的太赫茲輻射。2016年,M.Soljacic教授課題組及其合作者在NaturePhotonics發文,從理論上提出了自由電子與雷射激發的石墨烯表面等離激元相互作用,產生從太赫茲直至X射線的方向性強、可調諧的單色電磁輻射的概念[7]。圖29 電子激發石墨烯中的太赫茲等離子體激元,並利用周期介質基底將其轉化為輻射場
圖30 改變參數對輻射頻率和輻射強度的影響
圖31 有無石墨烯存在時所產生太赫茲輻射強度的對比
圖32自由電子與雷射激發的石墨烯表面等離激元相互作用,產生從太赫茲直至X射線的電磁輻射
如圖33所示,在不同的電子能量和石墨烯表面電場強度幅值下,輻射譜的理論計算結構和模擬計算結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時,在不同的能量方向和輻射方向上,輻射強度和輻射頻率也會產生相應的改變[7]。所有研究結果都表明,控制電子和等離子體激元的相互作用是決定輻射特性至關重要的參數。
研究利用電子注和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相互作用產生了方向性強、頻率可調諧、可集成化的輻射源,完整覆蓋了從紅外太赫茲直至紫外的頻率範圍,且其工藝要求與CMOS的要求十分相似。此外,只需要對自由電子的能量、等離子體激元的工作頻率、石墨烯的摻雜程度進行調整和設計,就可以對此輻射源的特性得到很有效的控制。未來有望在基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自由電子雷射器件上得到更多的研究和應用。
2017年,劉盛綱院士課題組[37]在APL上發表文章,利用帶有介質緩衝層的石墨烯-介質基底結構,將自由電子激發得到的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轉化為介質基底中的太赫茲相干切倫科夫輻射。其中緩衝層和基底的相對介電常數分別為2.25和12,石墨烯費米能級為0.45eV,緩衝層厚度為2μm,石墨烯層數為4。研究表明當電子速度為0.31c時,在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激發的工作點處(約為10THz),其場幅值提升接近3個數量級。帶有介質緩衝層的石墨烯-介質基底結構如圖34(a)和圖34(b)所示,電子速度為0.12c,沒有介質緩衝層時,電子激發此結構的空間場分布情況如圖34(c)所示,對應圖35中的工作點B,此時B點處在切倫科夫輻射區之外,所激發出的石墨烯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只能沿著石墨烯表面傳播,而無法轉化為介質基底中的切倫科夫輻射。而電子速度為0.31c,存在介質緩衝層時,電子激發此結構的空間場分布情況如圖34(d)所示,對應圖35中的工作點A,可以將電子所激發的石墨烯表面等離子體激元轉化為介質基底中的切倫科夫輻射[37]。
圖33不同電子能量和石墨烯表面電場強度幅值下輻射譜的理論和模擬結果對比與此前SPCLS的區別是,石墨烯為二維結構,而不像金屬薄膜為三維結構,因而本身不存在高頻和低頻兩個模式,色散曲線完全位於介質中的光速線以外,不可能產生切倫科夫輻射。因此,加入介質緩衝層的目的是提高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工作頻率,使得色散曲線落在切倫科夫輻射區域內,如圖35所示[37],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色散曲線與陰影區域存在交叉部分,這使得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切倫科夫輻射變得可能,且從圖35中還可以看出,不同的石墨烯層數對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色散曲線的影響。通過理論數值計算,當石墨烯存在時,在所激發的10THz頻率上,輻射強度上升約3個數量級,如圖36所示[37]。這是由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的激發增強切倫科夫輻射導致的結果。圖34自由電子激發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轉化為太赫茲相干切倫科夫輻射
圖35不同情況下石墨烯等離子體激元色散曲線
圖36有無石墨烯時產生太赫茲輻射的強度對比
張天宇(1996-),男,博士,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方向是自由電子與新型材料和結構相互作用產生電磁輻射以及其它物理現象,重點關注太赫茲頻段;E-mail:tianyu_zhang@std.uestc.edu.cn; 胡旻(1981-),男,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教授,博導。主要從事新型太赫茲輻射源、太赫茲科學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工作。近年來先後主持和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多個國家級項目。在PhysicalReviewLetter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幾十篇;E-mail:hu_m@uestc.edu.cn。收稿日期:2020-07-01
聯 系 我 們
電 話:010-84560772,84352012
郵 箱:vetech@163.com
網 址:http://zkdj.cbpt.cnki.net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