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工物系魯巍教授課題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方案被選為《自然...

2020-11-26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工物系魯巍教授課題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方案被選為《自然·光子學》封面論文


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魯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2016 IF 37.8)期刊上發表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理論論文被選為該雜誌8月份的封面論文(圖1)。該論文題為《調控等離子體結構產生相對論光強、單周期可調諧紅外脈衝》(Relativistic, single-cycle tunable infrared pulses generated from a tailored plasma density structure),系統闡述了一種基於等離子體「光子減速」機制產生相對論光強可調諧超快紅外雷射脈衝的全新方案。該方案開創性地利用特定「三明治」結構等離子體作為非線性光學器件(「光子減速器」),將普通波長約0.8-1μm的超快超強雷射脈衝以極高的效率轉化為波長在5-14μm範圍內可調諧的相對論光強近單周期飛秒紅外雷射脈衝。該方案獲得了《自然·光子學》評閱人的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方案具有高度可行性,將能夠在近期實驗中獲得驗證。而這也將填補長期以來該波長範圍內超快超強雷射光源的空白,開闢相對論紅外雷射非線性光學的全新研究領域,並為超強雷射在阿秒科學、超快化學、強場物理、新加速器與光源等領域的應用帶來全新的機遇。

圖1  雷射等離子體「光子減速」產生超強中紅外脈衝(Nature Photonics 8月封面論文)

超快飛秒雷射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它脈衝極短(飛秒量級 ~10-15 s),比微觀上分子振動的周期還短。在1飛秒時間內,即使是光也只能走一根頭髮絲的百分之一的距離。自上個世界80年代以來,超快飛秒雷射及其應用就成為物理與化學等眾多前沿研究領域的熱點,過去20年間就有兩次諾貝爾獎頒發給了飛秒雷射相關研究。1999年,艾哈邁德·澤維爾(Ahmed H. Zewail)教授因利用超快雷射觀察到飛秒時間尺度的光化學反應過程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開闢了超快化學研究的新領域。2005年,基於飛秒雷射的「光梳」技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利用「光梳」技術可以實現對自然界諸多基本物理量的超精細測量,例如由「光梳」產生的最精確的時鐘「光學原子鐘」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新的計時標準。

隨著飛秒雷射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對於最短時間尺度的操控逐漸深入到了阿秒(~10-18 s)領域,即原子中電子量子波包運動的時間尺度。2001年,通過對飛秒強雷射與原子作用產生高次諧波的操控,人們首次獲得了具有阿秒時間長度的深紫外光子脈衝(650阿秒),開啟了阿秒脈衝產生與應用的新時代,而利用阿秒脈衝研究原子分子及凝聚態物質中電子量子行為的科學則被稱為「阿秒科學」,這是繼「光梳」之後量子光學領域的又一重要熱點!目前,人們能夠獲得的最短脈衝長43阿秒,依然比自然原子單位時間24阿秒(氫原子基態電子軌道周期)長近一倍,相應的光子波長在軟X射線波段。如何獲得短於自然原子單位時間的阿秒脈衝,以及將阿秒脈衝光子波長進一步推進至硬X射線波段,一直以來是阿秒脈衝研究的兩個關鍵挑戰。

然而由於高次諧波產生機理的限制,利用現有近紅外波長(0.8-3.9μm)飛秒強雷射已經遇到技術瓶頸,原理上需要更長波長(5-10μm)的近單周期飛秒強雷射才能有效的實現更短阿秒脈衝,以及更短光子波長(硬X射線)的目標。而且理論模擬顯示,9μm左右波長的近單周期飛秒強雷射甚至能夠有效產生小於1阿秒的脈衝結構,也就是說有望將人類可操控時間尺度推進到仄秒(~10-21 s)範疇!遺憾的是,在產生5μm以上波長的飛秒近單周期強雷射方面,傳統晶體非線性光學的思路遇到難以逾越的挑戰。由於缺乏相應的寬帶非線性光學晶體,長期以來準單周期飛秒中紅外強雷射的波長一直止步於4μm以下。而這一限制,也是當前制約阿秒科學向更短脈衝及更高光子能量邁進的瓶頸所在。

在飛秒雷射發展的另一方面,具有相對論光強的超強飛秒雷射及其應用在過去十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應用熱點是具有超高加速能力的雷射尾波加速器。大型加速器包括廣泛用於粒子物理研究的對撞機或各科研領域的高品質光源,是現代科學研究至關重要的研究工具。它們往往複雜昂貴且規模巨大(千米尺度)。而雷射尾波加速器因其超出傳統加速器千倍以上的超高加速梯度,有望將大型加速器與光源縮小到普通實驗室甚至桌面規模。《自然》雜誌以「等離子體革命」來形容這種新型加速器技術,並在其「2020展望」中專題論述其重要意義,認為雷射尾波加速將為雷射與加速器在工業、科研和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非常有趣的是,雷射尾波作為「帶電粒子加速器」的同時,對於雷射自身而言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光子減速器」。雷射通過能量損失產生尾波,而雷射自身光子的頻率不斷下降(波長變長),其在等離子體中的等效速度(群速度)也不斷變慢,這就是所謂的「光子減速」機制。換一個角度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超強雷射在等離子體中的一個非線性頻率變換過程,與常見的晶體或氣體中的光學自相位調製極其類似。而關鍵的不同在於等離子體是一個具有高度靈活性的可定製介質,同時又能夠輕易支撐超強光場,因此特定設計的等離子體結構中的「光子減速」在產生長波長超強雷射方面具有天然的巨大潛力。那麼能否找到一種合適的結構,解決5μm以上波長準單周期超強中紅外雷射的產生難題,就成為了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就會成為典型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帶著這個期待,魯巍教授與白植豪副研究員指導博士生聶贊深入開展了系統的理論分析與大型並行粒子模擬研究,找到了一個基於「三明治」等離子體結構的全新方案。在該方案中,通過雷射在一個「三明治」型等離子體結構中的「光子減速」 (圖 2),波長在5-14μm範圍內可調諧的具有相對論光強的近單周期飛秒紅外脈衝就能夠以很高的效率被產生出來。

圖 2 「三明治」型等離子體結構密度分布(a)與單周期超強紅外脈衝(12μm中心波長)及其光譜(d)

工物系魯巍教授與白植豪副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 2012級工物系博士生聶贊為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基金委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科技部A類973項目支持。模擬工作在神威太湖計算機上完成。

魯巍教授2007年獲得雷射加速領域首屆約翰·道森(John Dawson)獎,並於2014年獲得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年度青年科學家獎,是世界首位獲得該獎的從事雷射等離子體及加速器物理研究的學者,也是亞洲首位獲獎的等離子體物理學家。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18-0190-8

供稿:工物系 編輯:襄楠

 

相關焦點

  •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
    清華電子系劉仿等的重大突破:無論速度多慢的電子都可以輻射電磁波首次實現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 顛覆傳統自由電子光源形式清華新聞網4月12日電  4月11日,電子系黃翊東教授課題組劉仿副教授在《自然·光子》(Nature Photonics)上發表了「集成無閾值切倫科夫輻射晶片
  • 發現脈衝星新天體物理現象,清華項目成果登上《自然·天文》
    「極光計劃」對蟹狀星雲進行觀測的藝術表現圖5月11日,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與合作者在
  • 浙大學者《自然》發文:為光子「築路」 有助研發新型晶片
    研究者認為,這或許是人類向光子晶片、光子計算機邁出的一步。未來,在微小的光子晶片裡,光攜帶著信息在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上奔跑,為我們創造著更快更好的世界。  相關論文「Realiz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photonic topological insulator(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的實現)」於倫敦時間2019年1月9日在《自然》雜誌上線,由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課題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Baile Zhang教授、Yidong Chong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其中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楊怡豪博士(導師:
  • 要把系的發展作為一項事業來做!
    1994年底,金兆熊教授出任工程物理系系主任,一幹就是8年多,直到2003年1月份離任。   「那時我大概是清華園裡年紀最大的系主任了。」他笑笑說,8年間,工物系取得很大的發展。   以2002年和1995年相比,我們可以看到:工物系擴大了辦學規模,本科年招生由3個班擴大到5個班,在學研究生人數增加了一倍多;學科中全國重點學科數由2個增至3個;科研經費年平均增長60%,SCI收錄論文增長11倍, 年人均科技效益排名由校第26位躍為第一……這些數字引領著我探詢金兆熊教授這些年來和工物系一起發展的風風雨雨。
  •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物理系張廣銘教授課題組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5月7日電 4月30日,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廣銘課題組近期在量子拓撲相變理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以「自對偶拓撲張量網絡態中演生出無能隙庫侖氣體態
  • 北大課題組發表重要研究進展,有望大幅推動光子晶片技術發展
    4月2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該校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彭超課題組4月22日在《自然》雜誌在線發表拓撲保護下單向輻射導模共振態重要研究進展,為光子器件拓展了可期應用前景。
  • 三百餘師生參加清華春季學期無償獻血活動
    在這個春天做最美的事三百餘師生參加清華春季學期無償獻血活動  清華新聞網4月3日電 3月30日,由清華大學紅十字會學生分會開展的主題為「青春的獻禮」的無償獻血活動在紫荊綜合服務樓舉行。總共有303名師生完成了全血捐獻,共獻血365個單位(1單位=200毫升)。
  •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
    清華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鋰金屬負極骨架親鋰化學及材料設計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8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化工系張強課題組在《科學進展》及《Research》上發表系列文章《摻雜碳材料親鋰性化學誘導鋰金屬均勻形核》(Lithiophilicity Chemistry of Heteroatom-Doped Carbon to Guide
  •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教授劉雲浩獲選國際計算機協會主席獎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美國時間6月15日晚,ACM(國際計算機協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在美國舊金山舉行了每年一度的頒獎晚宴,向全球計算機學者頒發包括圖靈獎在內的ACM獎項。
  •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
    清華生命學院頡偉課題組發文報導哺乳動物早期胚胎譜系特異表觀基因組的建立過程及動態調控清華新聞網12月8日電 12月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研究組在《自然-遺傳》期刊(Nature Genetics)以長文形式發表了題為《小鼠早期胚胎發育譜系分化過程中表觀基因組動態調控》(Dynamic epigenomic
  • 工學院張青課題組鈣鈦礦微腔光子-激子強耦合及雷射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微腔雷射器是光子晶片的核心器件之一,設計連續光乃至電驅動微腔雷射器也就成了光電信息領域的重大挑戰。基於光子-激子強耦合效應,實現激子-極化激元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為發展低閾值微腔雷射器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當前,由於無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較低,其激子極化激元僅在寬禁帶半導體或者造價昂貴的量子阱中結構中實現。
  • 陳鴻課題組在拓撲光子學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日,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先進微結構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鴻教授課題組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關於拓撲光子學研究的最新成果《Topological
  •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
    清華廖洪恩課題組「智能光學微創診療」成果被選為《診療》期刊封面文章清華新聞網8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特聘專家廖洪恩教授課題組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診療》(Theranostics)上發表題為「基於螢光成像與雙光子影像引導的雷射消融腦腫瘤診療」(Bioluminescence imaging and two-photon
  •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 12月12日,國際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ACM)公布了2019年新選會士名單(ACM Fellow),清華大學1995屆計算機系校友李向陽、1997屆電子系校友謝源、1996屆物理系校友宋曉東當選
  • ...張曉進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被選為藥物化學領域權威期刊Journal of...
    近日,中國藥科大學尤啟冬教授和張曉進副教授課題組有關脯氨醯羥化酶2(PHD2)小分子抑制劑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activatable Prolyl Hydroxylase 2 Inhibitors for Stabilizing th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with Light
  • 廈大自主研發深紫外光子學材料獲新進展
    廈大自主研發的新型寬帶隙半導體材料為深紫外光子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的「秘訣」在於材料純度和結構質量高,通過其中激子和光子的相互轉化特性可以輕鬆實現深紫外光的發射,從而大大提升雷射器件的發光能效。近期,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的在線開放刊物《科學報導》上。  據了解,這項成果出自廈大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康俊勇教授課題組,該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研究深紫外光寬帶隙半導體,這也是近年來物理學界的一個熱門研究領域。
  • 北大生科院吳虹課題組《自然·通訊》發表文章
    2020年4月20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虹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RIM21 and PHLDA3 Negatively Regulate the Crosstalk between the PI3K/AKT Pathway
  •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航院張一慧課題組在三維仿生軟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3月5日電 3月4日,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了題為《基於理性仿生設計的軟質三維網狀材料》(Soft Three Dimensional Network Mater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