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人自帶「抗疫基因」

2021-01-09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芬蘭特約記者 宋燕波】近日,歐盟委員會官方民調機構「歐洲晴雨表」調查顯示,芬蘭人對新冠疫情期間採取的禁閉式生活相當適應,生活滿意度居歐洲之首。73%接受調查的芬蘭人認為非常或相當容易適應疫情下的社交限制,23%的人認為這些限制甚至改善了生活質量,只有5%的被訪者感到難以或很難適應限制,而在喜歡社交的葡萄牙,這一數據高達62%。這不得不讓人感慨,以「社恐」著稱的芬蘭人簡直自帶抗疫文化基因。

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

芬蘭人低調內斂、喜歡安靜,甚至有點「社恐」的性格被繪本《芬蘭人的噩夢》表現得盡致淋漓,主人公馬蒂害羞又善良有禮,重視私人空間,常常在一個個小困境中遭遇尷尬。公交車上不想和陌生人並肩而坐;想免費試吃,卻不想跟促銷員說話;電梯裡只有一個陌生人時,渾身不自在……這些日常片段對芬蘭人來說簡直是噩夢,而他們的白日夢則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無須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繪本對芬蘭人社交心態直白而又詼諧的描繪引起許多中國讀者的共鳴,甚至創造出一個新詞——精芬,也就是「精神上的芬蘭人」,用來自稱。

如此「社恐」的芬蘭人,在疫情中保持社交距離並非難事,他們相互間本來就保持著相當遠的距離,排隊時離前面的人至少一米,在室外等公交車時甚至相距兩三米。和別人說話時,也自然而然地保持距離,少有身體接觸。記者曾在街頭目睹一個有趣的場景:一位遊客向芬蘭人問路,遊客站得太近,芬蘭人後退兩步,遊客急切說話間往前邁了一步,芬蘭人馬上後退一大步,把自己貼在了牆上,滿臉尷尬。

對社交距離的需求,可以追溯到最初的定居者。芬蘭地處北歐,森林廣袤,湖泊眾多,人口密度小。最初的房屋都是單家獨戶修建在臨水的山上,四周都是自家的土地,每戶之間距離很遠。據說,早年的定居者如果看到屋旁河流有刨花漂過會很生氣,因為這說明有人破壞了規矩,把房子建得太近了。記者的一位朋友也說,他爺爺以前選了一片林子想買下來建房子,但往高處一站,剛好看見遠處鄰居家冒出的炊煙,爺爺當即就認為這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因為離別人家太近了!

尊重個人空間是基本社交準則

所以有人說,芬蘭人是天生的孤獨者。他們喜歡獨處,善於獨處;不愛寒暄,扎堆閒聊和沒事串門更是少見。疫情下的社交限制,對芬蘭人來說,不過是日常,是黑暗漫長的冬夜裡宅家的另一種形式。春季疫情蔓延以來,約60%的在職人員抱著電腦在家裡辦公,芬蘭成為歐洲遠程辦公率最高的國家。當地調查顯示,大部分人認為遠程辦公壓力更小,幹擾更少,更容易平衡工作與生活。當然,時間長了,很多人也開始希望和同事喝杯咖啡,面對面交流。

尊重個人空間,不隨意打擾別人,這是芬蘭人的基本社交準則。一個英國遊記作家曾經和一名芬蘭嚮導在拉普蘭遠足,他對芬蘭人的不願擾人感觸頗深。他寫道:「我們整整走了兩天都沒遇到一個人,這時我看到有個人遠遠走來,很期待能和他攀談幾句,說說拉普蘭絢爛的秋色。那個人越走越近,幾乎頭都沒點一下就經過我們繼續向前。我問嚮導為什麼不停下來聊會兒,嚮導說,那個人可能就是為了到這荒野中享受安靜和獨處,我們沒有權利去打擾他。」

沉默是溝通的組成部分

2400萬公頃的森林,18萬7888個湖泊,4600公里海岸線,17萬9584個島嶼,給予芬蘭人獨處的無儘可能。在森林和原野遠足、採集漿果和蘑菇、打獵,在湖泊和海裡垂釣、划艇、駕船,在遠離城市的木屋度假,在白雪覆蓋的野地裡滑雪,在永夜的雪原中仰視神秘壯麗的極光,都是獨處的理想方式。獨自沉浸在大自然中,會不由地思考生命的意義,思考自身和永恆之間的聯結。芬蘭人喜歡思考有關世界的哲學問題,最佳地點當然是湖邊。夏夜,天空透著微光,酣暢淋漓地桑拿之後坐在湖邊,腳泡在清涼的湖水中,四下無聲,長久的寂靜,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又心生敬畏,這時候語言完全是多餘的。

是的,芬蘭人對沉默情有獨鍾,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稱之為「一個用兩種語言沉默的民族」。他們視沉默為智慧,太愛說話則被視為愚蠢。芬蘭人不信任話太多的人,他們喜歡直言事實,看重功能性溝通,認為談話中的「裝飾」成分會降低信息的可信度。大多數芬蘭人不喜歡在人群中太突出,因為害羞,常常在公共場合保持沉默。如果有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會被側目而視,甚至被認為是喝醉了。

沉默是芬蘭人溝通的組成部分,芬蘭學術界將沉默作為一種溝通形式開展了不少研究。芬蘭人習慣於談話中出現沉默或冷場,不會感到尷尬,因為他們在思考所聽到的,並且需要時間想清楚要說的話。如果這時候插話或是表現出煩躁,會被認為非常不禮貌。聽別人說話時,芬蘭人通常很專注,表情比較嚴肅,也沒有明顯的身體語言,通常只是沉默地聆聽。同樣,餐桌上的沉默也不會使芬蘭人感到不安。有一個芬蘭段子是這樣的:一對老夫妻每天相對而坐默默吃早餐。一天,妻子打破慣例問:「你還愛我嗎?」丈夫皺了皺眉,平靜地回答:「30年前我就說過我愛你了,如果有變化我會告訴你的。」

正因為習慣於交流中的沉默,不喜自誇,重視個人空間,芬蘭人普遍被認為內向、不擅社交。有兩個版本的芬蘭笑話,一個是:內向的芬蘭人和其他地方內向的人區別在於,和你說話時,一般來說,內向的人會盯著你的鞋子看,內向的芬蘭人則會盯著自己的鞋子看。另一個是:一個內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這不就是《芬蘭人的噩夢》中的馬蒂嗎?這樣的馬蒂,自然不難適應疫情中的禁閉式生活,而且還自得其樂。

然而,芬蘭人內斂卻不冷漠,他們其實在默默關心別人並付諸行動。根據芬蘭經濟研究公司的調查,疫情期間芬蘭人對家人健康狀況的關心程度超過對自己的關心;社區服務志願者人數大幅增加,鄰裡之間相互照應。在防疫物資緊缺的春季,鄰居默默地在記者門前留下一瓶消毒洗手液和一束鮮花,並附上暖心的字條。記者收到國內寄來的口罩後想送給鄰居和朋友,他們卻婉拒,說有其他人更需要口罩。為了讓孩子們開心並樂於和家人出來散步,許多人把毛絨小熊擺在窗前,讓孩子們加入 「尋找泰迪熊」的遊戲,有的還在旁邊寫上鼓勵的話。疫情期間,芬蘭還加大了對世衛組織的支持力度。

保持社交距離,善於獨處,幫芬蘭人順利適應疫情期間的生活,他們的互助、自律和規則意識也使芬蘭成為歐洲疫情控制較好的國家。

相關焦點

  • 達安基因助力抗疫 及時推出核酸檢測試劑
    作為一家在基因診斷技術及試劑產品研製領域處於領先地位的醫療器械公司,達安基因在本次疫情爆發之初就第一時間研發出針對該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在「抗疫」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達安基因的檢測試劑盒產量和產能情況如何?公司是如何通過科技為「抗疫」戰場提供幫助的?
  • 為什麼芬蘭人一直被黑,說他們不是純種歐洲人?
    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流傳這一個傳說,芬蘭人不是純歐洲血統,他們是黃種人。震不震驚?看芬蘭人的長相,無論如何你也不會覺得他是黃種人。那麼,流傳的這個傳說,完全就是扯淡咯?非也,至少這個淡不是我們扯出來的,而是一百多年前芬蘭人的鄰居瑞典人提出的。從此「困擾」了芬蘭人一百多年。
  •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走紅:「社交恐懼症」患者的集體治療?
    畫出「社恐患者」的內心戲一組關於芬蘭人排隊的照片曾在網上走紅,照片中,排隊的人之間通常相距一米以上,保持充分的距離,被稱為「社交恐懼式排隊」。芬蘭式社交以極度重視個人空間和隱私而著名,喜歡獨處、內向靦腆、「文明而冷漠」被視為芬蘭人的標籤,「社恐患者的天堂」因此聲名遠播。
  • 「咖啡不要加糖,生活需要苦一點」,芬蘭人的生活哲學可信嗎?
    我很好奇是什麼造就了芬蘭人這麼高的幸福指數呢?芬蘭人自己也在吐槽芬蘭氣候不好,特別是極晝極夜,從11月一直到來年的4月都是冬季一般的寒冷,直到5月才算有了一絲暖意,最令人難過的是夏季只有短暫的三個月,膚色還沒有被曬均勻,太陽就已經絕跡了。天氣陰鬱的冬季,持續不變的低溫,形成了芬蘭人內斂含蓄的性格。
  • 芬蘭人與野生動物們的奇特相處!
    這些主人公都是芬蘭人和他們的夥伴。因為在20世紀60年代,芬蘭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市的快速遷移。在短短十年時間裡,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儘管生活方式有所改變,但芬蘭人仍然與自然界的動物朋友保持著獨特的關係。芬蘭人喜歡分享自己和動物的親密時刻,不管是家中的動物還是野外森林裡的動物,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動物就像是天生的夥伴一樣。
  • 因為基因相似
    好吧,謎底揭曉,她們都是芬蘭人。全稱芬蘭共和國,位於歐洲北部,是北歐五國之一。這個國家的冬季很漫長,很冷,全國1/3的土地都處於北極圈內。筆者曾去過芬蘭,並在那工作過一段時間。在這期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芬蘭人,雖然都是金髮碧眼,但臉部的輪廓,臉型,和中國人基本上是一樣的,雖然這看起來有些奇怪,但不失為一個有趣的現象。
  • 喜馬拉雅聯合華大基因上線抗疫科普節目《戰疫》
    1月30日,喜馬拉雅聯合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推出的解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普節目《戰疫》正式上線。自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開展病毒防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圍繞這一重大社會公共衛生事件,《戰疫》由華大基因CEO尹燁主講,節目提供來自抗疫最前線的實時動態報導,並邀請專家全面解讀疫情,關注疫情成因與真相,給出專業的防治建議,讓每一個人學會科學地保護自己和他人。新冠比SARS更厲害嗎?華南海鮮市場是否是新冠源頭?高溫、酒精能殺死病毒嗎?「萬能神藥」維C、板藍根還有用嗎?
  • 基因庫為抗疫提供基礎支撐
    深圳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張穩老師告訴小記者們,科學家在西伯利亞冰層裡發現了久已滅絕的猛獁幼象遺骸,獲得了其DNA,通過基因技術和幹細胞技術獲得了猛獁象胚胎細胞,因為猛獁象和亞洲象之間的基因差異還有4.3%,所以尋找合適的代孕媽媽是讓這種史前生物「重返地球」最大的挑戰,猛獁象雕像放在這裡有一種象徵意義,它提示著人們基因是萬物生存發展之源,將基因資源提前存儲起來,才可以保持物種永遠繁衍生息
  • 科學家發現兩個「暴力基因」
    一些科學家認為,基因可能對暴力犯罪行為大致產生了一半的影響。由瑞典卡羅琳醫學院神經系統科學系的亞裡·蒂霍寧教授領銜的歐美國家科學家團隊10月21日稱,在暴力犯罪分子身上發現了兩個「出現頻率極高」的突變基因。通過對近800名因暴力罪和非暴力罪入獄的芬蘭人進行研究,並在與普通人進行對比後,科學家發現了兩個突變基因,分別叫做MAOA和CDH13,「均與極端暴力行為有關」。
  • 這種小動物,喜歡群居,卻有「社交恐懼症」,有點像芬蘭人……
    因為芬蘭人通常習慣跟他人保持距離,所以他們在排隊等公交車的時候,隊伍中人與人的距離都至少隔了一米以上,就像下圖:如果芬蘭人需要吉祥物的話,松貂可能是最佳候選者之一,因為這種小動物的群居方式真的太像他們了。松貂這種小動物主要分布在歐洲中部和北部,它們的喉嚨上的毛色是奶白色或黃色的,看起來就像圍兜,與灰褐色的體色形成鮮明的對比。
  • 赫子銘,一個自帶「呆萌」基因的硬漢
    然而,這次在江蘇衛視《盼盼在益起·我們在一起》中,為了保護野生動物操碎了心的他,一個東北硬漢真是天生自帶「呆萌」基因。
  • UCloud優刻得與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合作,公開數據助力抗疫科技
    但研發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絕非拍到它的真「面目」照片那麼簡單,這需要對其基因信息的全面研究。在疫情爆發之後,為深入了解疫情,我國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迅速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庫進行全面研究,並獲得新型冠狀病毒的完整基因庫,為未來疫苗的研發打下堅實基礎。
  • 科學家:人類基因自帶藍色恐懼
    科學家解釋:人類基因自帶藍色恐懼。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真的很難見到天然的藍色食物,就連藍莓和葡萄都是偏向紫色的,如果你對於一些被人工染藍的食物,很多人看到的第一反應就沒有任何食慾,就算知道沒有毒的話,也會大腦條件反射的去覺得這個藍色食物不好吃。
  • 重慶醫科大學抗疫主題展開展 這些方式還原英雄抗疫故事
    抗疫實物、藝術作品還原英雄的抗疫故事 重慶醫科大學「醫之模樣」抗疫主題展記錄了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學校發揮醫療和科研優勢,踐行醫學報國的初心使命,為疫情防控提供「重醫經驗」的全過程。
  • 有類孕媽自帶「聰明基因」,往往容易生出學霸寶寶,你在其中嗎?
    為什麼母親對孩子智商有重要影響 科學家們發現, X染色體中的基因大多與大腦有關,而且X染色體中的腦部基因遠遠超過Y染色體。
  • 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與科學內涵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對偉大抗疫精神進行了精闢概括、系統闡述,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那麼,偉大抗疫精神如何才能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呢?
  • 抗疫鬥爭一線的「航天抗疫神器」
    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中,航天科工黨組帶領廣大幹部職工踐行偉大抗疫精神,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科技突擊戰的部署要求,緊急部署研製「航天抗疫神器」,為我國建設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提供了「一攬子」解決方案。
  • 外交部:中國的抗疫行動對全世界公開 經得起時間與歷史檢驗
    中國網6月3日訊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針對近期美國媒體稱發現世衛組織1月份曾對中國抗疫的透明度表達不滿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今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趙立堅稱,中國的抗疫行動對全世界公開,時間經緯清清楚楚,事實數據一目了然,經得起時間與歷史的檢驗。
  • Nature Genetics丨蒙古人基因組信息揭示了北亞和東亞人口的基因流動歷史
    然而在之前的大型國際基因組項目,如1000 Genomes Project【1】中,並沒有包含充足的蒙古人基因組信息。2018年11月5日,華大基因的研究人員尹燁等聯合內蒙古民族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175 Mongolians uncovers population-specific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 華大基因:用科技護佑生命與健康
    華大基因的「火眼」實驗室為海內外抗疫提供有力支撐。資料圖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華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及「火眼」實驗室為海內外抗疫提供有力支撐,科研團隊在線開闢抗疫科普「戰場」,破除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