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臨界乾燥裝置技術應用
1965年Nieolaon和Teiehner [3]直接採用有機鹽製備醇凝膠(aloogel),大大縮短了超臨界流體乾燥周期;1985年Tewari[4]使用CO2作為超臨界流體乾燥介質,使超臨界溫度大為降低,提高了設備的安全可靠性,才使超臨界流體乾燥技術迅速地向實用化階段邁進。
-
氣凝膠材料被列入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 黃金髮展期將至
氣凝膠的製備類似於要將豆腐裡的水分擠出去,但體積又不能縮小,要補充氣體進去,所以比較難。根據工藝不同,氣凝膠乾燥主要分為超臨界乾燥工藝和常壓乾燥工藝兩種。超臨界乾燥技術是最早實現批量製備氣凝膠的技術,也是目前國內外氣凝膠企業採用較多的技術,通過壓力和溫度控制,使溶劑在乾燥過程中達到其本身的臨界點。
-
揭秘進博會「網紅」材料——氣凝膠
1931年,Kistler以鹽酸催化水玻璃製得了SiO2溼凝膠,後經溶劑替換和乙醇超臨界乾燥的方法,製得了世界上第一塊SiO2氣凝膠。與普通碳氣凝膠有所不同,該類氣凝膠通常是以氧化石墨烯(GO)為前驅體,後經一定的還原方法(例如水熱還原法、化學還原法等)處理得到石墨烯凝膠,進而通過冷凍乾燥或CO2超臨界乾燥得到石墨烯氣凝膠。 生物質氣凝膠:是以生物質能源為前驅體,經乾燥處理後製得的氣凝膠。
-
氣凝膠行業深度報告:一個百億美元空間的新材料賽道
乾燥技術目前產業化中主要使用的技術是超臨界乾燥技術和常壓乾燥技術,其他尚未實現批 量生產技術還有真空冷凍乾燥、亞臨界乾燥等。超臨界乾燥技術是最早實現批量製備氣凝膠技術,已經較為成熟,也是目前國內外 氣凝膠企業採用較多的技術。
-
我國氣凝膠行業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新材料領域的藍海市場
氣凝膠材料在石油化工領域主要應用在能源基礎設施的外保溫材料,包含蒸餾塔、反應管道、儲罐、泵、閥門的保溫材料,天然氣和LNG液化氣管道的保溫材料,深海管道保溫材料,發電廠設備保溫材料等。特別是在高溫蒸汽、導熱油以及工藝流體介質管線是熱電、煉油、化工等領域至關重要的設備當中,氣凝膠管道能夠很好的減少管道暴露所帶來的熱損失。
-
國內科研機構氣凝膠最新研究成果梳理
近日,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謝勇、陳子瑜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Ivan Smalyukh合作領導的研究小組製備了可編程超輕的磁性氣凝膠,有望用於航空航天飛行器及智能器件領域,從而減輕設備質量,降低運行成本,同時實現人和設備的遠程、非接觸互動。
-
二氧化矽氣凝膠(玻璃纖維針刺氈基材氣凝膠氈)特徵及性能
採用玻璃纖維針刺氈做基材 的SiO2氣凝膠複合保溫材料微觀結構特徵及性能,主要表現在由纖維基材與SiO2 氣凝膠結合成的複合材料中,氣凝膠團聚體顆粒鑲嵌於以纖維材料為骨架的大量微米級甚至更大量級的孔隙中。
-
柔性氣凝膠在服裝中應用,薄薄一層卻比羽絨還保暖?
其在熱學、光學、電學、力學、聲學等領域具備突出性能,是具有巨大應用價值的軍民兩用技術。氣凝膠的歷史可追溯到1931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首次通過乙醇超臨界乾燥製備出二氧化矽氣凝膠。矽氣凝膠1999年,Aspen Systems公司開發出纖維複合的氣凝膠超級絕熱材料,並於2001年成立了Aspen Aerogel公司進行氣凝膠材料的商業化運營,開啟了氣凝膠作為超級絕熱材料產業化熱潮。這種纖維氣凝膠複合材料迅速在航空航天領域低溫燃料箱和管道等上應用,並推廣至建築、電器、製冷設備等民用領域。
-
神奇的保溫材料——氣凝膠
下面我將為大家介紹一種新型的保溫材料——氣凝膠,這種材料的應用有望解決我們的煩惱。氣凝膠作為一種納米多孔結構材料的固體新材料,具有超輕、隔熱、透明、保溫、防火等優異特性。很早是在1931年,由S.Kistler採用超臨界乾燥方法成功製備出SiO2氣凝膠。由於氣凝膠中一般80%以上是空氣,所以有非常好的隔熱效果,一寸厚的氣凝膠相當20~30塊普通玻璃的隔熱功能。即使把氣凝膠放在玫瑰與火焰之間,玫瑰也會絲毫無損。氣凝膠在航天探測上也有多種用途,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和美國「火星探路者」的探測器上都有用到這種材料。
-
太陽能設備和窗戶用氣凝膠
矽烷與水之間的反應形成一種凝膠,該凝膠包含固體納米結構,內部孔填充了溶劑。要乾燥溼凝膠,Strobach需要從孔隙中除去溶劑,並用空氣代替-不會破壞精密的結構。她將氣凝膠放入臨界點乾燥器的壓力室中,並將液態CO 2注入該室中。液態CO 2衝洗掉溶劑,並將其置於孔內。然後,她緩慢升高室內的溫度和壓力,直到液態CO 2轉變成其超臨界狀態為止,此時液相和氣相不再能區分。
-
氣凝膠將為我們帶來了哪些改變?
氣凝膠是一種有著多孔網絡狀結構的固態凝膠材料,其內部孔隙中充滿空氣。美國Stanford University的Kistler教授用水玻璃通過溶膠一凝膠法在超臨界乾燥條件下首次得到了二氧化矽氣凝膠。氣凝膠有很多種,其中SiO2氣凝膠最為常見,呈半透明淡藍色,質量超輕類似「固態的煙」。SiO2氣凝膠作為多孔材料的典型,內部大部分空間被空氣(或其它氣體)填充,其骨架的體積僅佔總體積的0.15%~15%。氣凝膠的平均孔徑約25nm,空氣分子(自由程50~70nm)在其間無法自由運動;另外,氣凝膠骨架內部有許多「死胡同"般大小不一的閉孔,這增加了氣凝膠固體熱傳輸的路徑,因此氣凝膠是熱的不良導體。
-
效應:Aerogels(氣凝膠)
Carbon aerogels were first developed in the late 1980s.[6]氣凝膠是通過超臨界乾燥提取凝膠中的液體成分而製成的。這使得液體能夠緩慢地乾燥,而不會像傳統的蒸發那樣導致凝膠中的固體基質因毛細管作用而崩塌。第一批氣凝膠是由矽膠製成的。基斯特勒後來的工作涉及以氧化鋁、鉻和二氧化錫為基礎的氣凝膠。
-
聞名於世的輕薄保暖新材料之氣凝膠!
被譽為:「世界上已知密度最輕的固體」,「藍煙」,「改變世界的新材料」等等....它就是創下15項吉尼斯紀錄,被列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10大熱門科學技術之一,具有巨大應用價值的軍民兩用技術固態材料—氣凝膠。
-
納米二氧化矽氣凝膠:高大上技術背後的民用亮點
傳統上,在運輸管道上包裹著厚厚的矽酸鹽瓦,厚度是二氧化矽氣凝膠氈子的兩倍。傳統材料是瓦狀固體,非常笨重,接合處連結不緊密,一般每隔五年就更換一次。新材料更耐用,在絕熱性能上也更勝一籌。納米二氧化矽氣凝膠並不是新鮮物,國外航空領域早在上世紀30年代起就有應用,但成本居高不下。國內納米二氧化矽氣凝膠技術以前受制於技術和工藝,無法量產。
-
矽膠氣凝膠的增材製造
增材製造技術可以提供一種製造小型化製品的有效製造途徑,但經常被認為對氣凝膠來說是不行的。圖2採用墨水直接列印氣凝膠圖解:a 直接墨水列印技術列印氣凝膠的示意圖,其中,列印墨水列印的物體通過氣體為基礎的PH值的變化來實現膠化,在經過超臨界的CO2中來實現乾燥。b,採用墨水 SP2.5列印的具有荷花形狀的氣凝膠,列印參數:通過內徑為410微米的錐形噴嘴,流動速度為15 mm s−1。
-
迷茫的材料專業學生必看,氣凝膠新材料的原理應用和行業發展情況
其中矽氣凝膠、碳氣凝膠和二氧化矽氣凝膠最常見。氣凝膠的結構與導熱性質氣凝膠有良好的隔熱,其主要原理是:氣凝膠中納米級孔洞中的空氣不能自由流動,消除了空氣對流傳熱。氣凝膠中高達 80%以上的成分是空氣,固體成分少,且熱傳導路徑細長,從而大大減輕了固體熱傳導。
-
揭開氣凝膠的神秘面紗
如果說我們將豆腐、果凍裡的水佔據的空間,通過一定的乾燥替換成空氣,也就做出了蛋白質氣凝膠和明膠氣凝膠。也就是說,氣凝膠的常規定義是指:通過溶膠凝膠法,用一定的乾燥方式,使氣體取代凝膠中的液相而形成的一種納米級多孔固態材料。理論上任何物質形成的凝膠只要可以經乾燥後除去內部溶劑後,又可基本保持其形狀不變,且產物高孔隙率、低密度,皆可以稱之為氣凝膠。
-
蜻蜓翅膀「變」氣凝膠
氣凝膠是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多孔材料,目前最輕的氣凝膠僅有每立方釐米0.16毫克,甚至可以在空氣中飛行。
-
最輕的材料——氣凝膠
這種新材料密度僅為3.55千克每立方米,僅為空氣密度的2.75倍;乾燥的松木密度(500千克每立方米)是它的140倍。這種物質看上去像凝固的煙,但它的成分與玻璃相似。目前,最輕的氣凝膠是一種&34;,密度僅有0.16mg/cm3(去除空氣密度),僅為空氣密度的1/6。把這種材料放在花朵上,柔軟的花蕊幾乎沒有變形。氣凝膠相比於普通多孔材料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其骨架在納米尺度。
-
氣凝膠國產化取得突破性進展
本報武漢1月17日電(王珂、薛鑫)日前,一座年產能超1萬立方米的氣凝膠大規模產業化工廠在武漢市新洲區正式落成,它將成為我國氣凝膠原材料的最大生產廠家,約佔全球產能的1/8,從而改寫該領域長期由外國公司主導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