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後的節氣是小暑、大暑,它們分別是農曆六月的節氣和中氣。按公曆,小暑落在每年7月的7-8日左右,這時太陽到達黃經105°。今年的小暑交節時刻為7月7日18時12分。
小暑,意思就是「小熱」,指天氣開始炎熱了,但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二十四節氣雖然是古人根據黃河流域一帶的氣象、物候知識制定的,但到了盛夏,中國南方、北方的氣溫差異很小,都十分炎熱,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所以小暑、大暑的含義與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狀況基本上都是符合的。
看唐代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前六句意思好懂,後兩句有些費解,它們出自《禮記·月令》:「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指熱風來臨,所以蟋蟀都躲到牆壁裡去避暑,雛鷹也開始學飛翔了(習,飛的意思)。這種說法後來演變成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後一句,指老鷹因地面溫度太高而改為在清涼的高空中翱翔。
小暑期間有兩個重要歷註:出梅和初伏。小暑後(含小暑當天)第一個「未日」稱「出梅」,今年出梅是7月18日(一般都在7月7-19日),出梅標誌著江淮地區梅雨期的結束,副熱帶高壓開始控制局面,盛夏開始;曆法又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今年初伏是7月13日(一般都在7月13日-21日),也是盛夏開始的標誌。總之,這期間中華大地的共同特點是,只要是晴天,大地上仿佛不再有一絲涼風,空氣中總是帶著熱浪。
當然,按降水量,小暑期間南方北方還是有區別的,華北、東北地區進入多雨期,南方則進入伏旱期。由於水稻生長的需要,小暑期間的雨在南方很珍貴,有「伏天的雨,鍋裡的米」的說法。有的年份,到小暑前後,北方的冷空氣仍然比較強,在江淮一帶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又會出現類似梅雨季節的鋒面雷雨,民間諺語稱「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指小暑時節的雷雨,仿佛黃梅天又回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