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當時西班牙布尼奧爾小鎮正舉辦著「巨人和大頭」遊行,參加者基本都是年輕人。年輕人嘛,血氣方剛,這時有一位男子被遊行隊伍中的一位推倒了,男子不服,於是上演了古裝劇中最為擅長的蔬菜大戰,這個蔬菜就是殺傷力最強的番茄,砸來砸去弄得全部人都「xierou模糊」的。警察到達現場結束了這「血光之災」。
@Getty Images
當時的人們怕是不知道,這一行動註定創造歷史。1957年伊始,每年8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人們都會帶著真傢伙(番茄)來過節,互相投擲番茄嬉戲打鬧,持續1個星期的滿堂紅。到了2002年,番茄節(La Tomatina Festival)更是作為一種旅遊文化品牌向世界推廣。現在,除了特殊的2020年,每年幾乎都有數以萬計的遊客前往西班牙小鎮,消耗超過100噸的番茄來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以及尋找嬉戲打鬧的喜悅。
@Tomatoheart
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物種是一個顏色酷似番茄的蛙類,名字叫番茄蛙。
番茄蛙(Dyscophus antongilii)是姬蛙科家族中的一種青蛙,生長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這是一種雌性比雄性體型大很多的蛙類,雄性長約6.5釐米,重達40克;雌性長約10.5釐米,重達230克。雌性不但體型大,而且一般可以活11年,雄性一般只能活7年,不過人工飼養的番茄蛙一般能活到12歲以上。番茄蛙擁有大大的白肚皮,黑眼圈和近乎黃綠色的眼白,從眼睛到腹部側面通常有黑色條紋,有些蛙喉嚨上也有黑點。當然,番茄蛙賴以成名的是鮮紅的皮膚,顏色酷似番茄紅。
@ Magazyn Akwarium
出人意料的是,番茄蛙並不是從小紅到大的。番茄蛙通常在2-3月繁殖,雌蛙每次會在水塘裡產下一千多個卵,僅需36個小時長約6釐米的蝌蚪就能破卵而出。大約過45天,蝌蚪變態為黃色幼蛙,此後,從幼體到性成熟,番茄蛙經歷了黃色到棕褐色再到紅色的顏色變化。所以,我們見到的紅色番茄蛙其實已經熟透了。
@Amino Apps
番茄蛙有著極強的適應能力,熱帶雨林到沿海地區,200米的坡上到城市骯髒的溝渠,只要有洞可挖的地方它們都能適應。但即便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它們還是擺脫不了被《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收錄的命運(近危NT)。人們這才發現,隨著棲息地的破壞,並不是番茄蛙很能適應環境,而是番茄蛙被迫適應了環境。加上番茄蛙放在玻璃容器中特別漂亮,番茄蛙作為新一代的萌寵被大規模地交易,使得它們的數量越來越少。為此,美國動物園聯盟還在馬達加斯加建立了伊沃洛伊納公園動物園及展覽室(Parc Zoologique Ivoloina)來加強當地民眾對動物保護的意識。
@Go Arts &culture
而番茄蛙本身也並不是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首先,它們鮮豔的紅色外觀就是為了讓其他捕食者認為它們有毒。其次,番茄蛙在受到威脅時皮膚會分泌發白的黏液,這種黏液具有微毒性,能引起人體皮膚過敏。另外,這種黏液也能讓捕食者難以抓住它們,立地成泥鰍,習得遁地之術。
@Fine Art America
它們在獵殺昆蟲方面的造詣也值得大書特書。通常來說,青蛙是通過眼睛定焦獵物,再吐出舌頭吞掉獵物。番茄蛙也不例外,不過它們是夜行性的動物,並且有著超高的舌頭功力。當臉部朝向與獵物超過40°夾角時,番茄蛙能夠不呈角度地推動舌頭以獲得最大的捕獵半徑。它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就是河流之王!」
@英雄聯盟 塔姆 皮膚
幸運的是,番茄蛙已經成功建立了育種系,雖然野生番茄蛙的交易已經明令禁止,我們未來仍有機會買到人工傳代的品種,那一定是一顆熟透的西紅柿。
那一定是個收穫的季節。
@Bio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