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在米蘭的一次蘇富比拍賣中,有一件小罐頭外形的藝術品,經過了13輪的競拍,最後以25萬歐元的價格成交。
這件藝術品名稱叫「藝術家之屎」——其名字開門見山地表明:小罐頭裡裝的是糞便。
價值25萬歐元的屎?究竟是怎麼回事?
1
1961年,義大利藝術家皮耶羅 曼佐尼(Piero Manzoni)製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將他自己的糞便裝進90個密封的罐頭裡。兩年後,年僅29歲的他因心臟病發作與世長辭。
作品的名字為「Merda d'artista」,在義大利語裡意思就是「藝術家的糞便」。
每個大便罐頭都有獨一無二的編號(從001到090號),以及曼佐尼的籤名;每罐淨重30克的大便,價格為37美元(按當時匯率,約91.1元人民幣)。
曼佐尼之所以這樣定價,是因為他要讓罐頭裡的每克糞便與黃金價格相等,並盯住金價而波動。
然而,數十年後,這些大便罐頭的拍賣價格如脫韁的野馬,傲嬌地跑贏了金價,超出了黃金同期價格上百倍。
綜合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數據,自從2000年以來,這盒「藝術家之屎」拍賣價格持續上漲——如此價值連城,實在讓人「望屎興嘆」。
在蘇富比2013年5月22日的舉牌中,曼佐尼的大便罐頭成交價為10.95萬歐元,按當天的匯率折算約為87.6萬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每克「藝術家之屎」價格為2.92萬元,超過了當時約280元/克的黃金價格的100倍。
2015年10月16日,在佳士得拍賣的大便罐頭,成交價是18.25萬英鎊,折算約為人民幣179.2萬元,相當於每克「屎」價格5.97萬元,是當天240元/克的黃金價格的250倍——這一奇蹟在2007年也出現過,12.4萬歐元的成交價讓每克糞便均價超過當天黃金價格的250倍。
而距今最近的2020年6月16日蘇富比拍賣中,25萬歐元的「糞便成交價」,按當天匯率折算約為200.69萬元人民幣,即該「屎」價格為6.69萬元/克,是當天390元/克的黃金價格的171倍。
俗話說,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其潛臺詞是:世間最沒價值的,莫過於糞土;而黃金則是衡量價值的最好準繩之一。
但是,「藝術家糞便」的拍賣價一次又一次大舉碾壓金價,讓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這個事實帶來了有關價值的哪些啟示呢?
在商業世界裡,我們會看到很多公司的價值(體現為估值或市值)越跌越慘、萎靡不振,甚至死水一潭;同時,也會看到有些公司的價值一飛沖天、高企不下,從而傲視同群。
類似地,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糞便都是價值低微(主要是生態施肥的用途),而唯獨這一坨「藝術家的糞便」,卻達到了連高檔奢侈品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價值高峰。
可以說,「藝術家的糞便」價值在於:它是一個歷久不息為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而挖掘這個案例啟示的本身,其實是發現「故事與價值」體系框架的過程。
2
在《藝術家之糞》之前,曼佐尼創作了一個名為《藝術家的呼吸》的作品——其實就是一個被他吹過的氣球。
曼佐尼的父親對此嗤之以鼻,直言:「嘿,你的藝術就是一坨屎。」
1961年,曼佐尼與藝術家友人通信時表示:
如果有收藏家想要一些更加私密、更有藝術家個人味道的東西,那就是藝術家自己的屎——真的,那才是他自己的真正原創。
由於曼佐尼的父親曾是一個生產肉罐頭的工人,於是,曼佐尼用藝術做的屎罐頭,實際上是對父親當年那句惡評的回應。
同時,這項離經叛道的創作,也表達了曼佐尼對整個藝術市場的諷刺——當時,人們過於盲目崇拜藝術家。
「好吧,你說藝術品很值錢,我就把屎賣給你。」鬼才曼佐尼如此偏激地挑釁藝術中的世俗。
曼佐尼在擺放他的「藝術家之糞」
藝術評論家約翰·湯普森對「藝術家之糞」所延展的內涵如此闡釋:
曼佐尼是對藝術家的身體、其創作過程和藝術產品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且是對一種隱喻的具體化;這種行為和觀念直指了一個認識——即藝術家的角色和藝術家的身體,都能成為一個產品,一個能夠被消費的物件。
約翰·湯普森說:
曼佐尼無疑已經意識到,藝術家的創意已經成為了消費循環行為的一部分:不斷地被處理、被包裝、被營銷、被消費、被二次處理、被二次包裝,並如此無限期地循環下去。
可以說,「藝術家之糞」這個故事所激發的價值意義,在於直面當前與未來的社會問題,以最強烈的形式警示人們過度商品化的傾向。
它象徵了一種「話語」——即使它被賣出了高價,依然是帶著壞笑地諷刺著所有通過擁有它而把它變成商品的人。
公司是社會的器官,也是一種社會分工的機制,其價值意義在於能夠向社會提供某種特殊的服務,為社會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
講述公司的商業故事,一個最重要的基石就是要表達「使命」:公司如何為社會承擔的重大的任務和責任。
正如《基業長青》裡當頭棒喝式的提問:
假如明天我們不幸消失,社會是否會因此若有所失?
3
除了藝術評論家的高度正面評價,有人認為:「藝術家的糞便」是一件荒謬的作品,根本配不上如此高昂的價格。人們如此趨之若鶩,實在是天大的泡沫笑話。
也有人說,這件所謂藝術品,只不過是徹頭徹尾的騙局而已,希望人們可以迷途知返。
還有人說,這個「藝術家之屎」的故事,如同「皇帝的新衣」,只不過是眾人被蒙蔽而附和,只要有一個勇敢的小孩出來揭穿「皇帝沒穿衣服」的事實,這件藝術品即跌落深淵而一文不值。
2007年,曼佐尼的好友博納盧米接受訪問時指,罐頭內的根本不是糞便,而是灰泥。
然而,一個米蘭藝術商人不同意此說,又指罐頭傳出糞便的氣味。
由於這些罐頭均是鋼造的,因此不能通過X光檢定。同時,一旦把罐頭打開則會失去其價值,故此至今依無法確定罐頭內的是否糞便。
這罐頭裡面裝的東西,迄今為止依然是眾說紛紜的謎。現實是,這個故事越是撲朔迷離,越受到追捧——其價值既在於驚世駭俗,也在於神秘。
無論怎樣,世界給予它的標籤就是「史上第一次以黃金定價出售的藝術家糞便」。
曼佐尼這一作品前無古人,也讓後來的模仿者相形見絀。
如今,這些大便罐頭分別收藏於在英國泰特美術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以及紐約現代藝術館等多家著名藝術殿堂——可見,「藝術家之糞」得到各大主流機構的共同認可。
曼佐尼生前說過:
我賣的是一個想法,裝在罐頭裡的想法。
大便罐頭的核心要義不在於糞便,而在於想法和概念。
因此,大便罐頭裡究竟是什麼,已經不再重要,人們達成共識的是這罐頭承載的想法和故事。
按照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說法,貨幣是人類的一種「共同想像」,是完全由人類想像出來的「意義之網」。
所謂的意義之網,就是事實上並不存在但我們仍然認為具備意義的東西。
因此,「藝術家之糞」故事之所以成為一個「意義之網」,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有意義,正因為我們共同相信,所以才有價值。
也因為如此,即使存在不少質疑的聲音,但只要有足夠多的人為「藝術家之糞」構建了意義之網,那麼,它的故事就會一直講下去,而且有人持續為它買單。
公司是由人們想像所建構的故事秩序,而公司價值即在於其「意義之網」有多大、有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