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日照公路建設有限公司試驗檢測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安平勞模創新工作室領銜帶頭人,從是公路建設26年。多年來,不怕苦不怕累,參建了公司幾乎所有大項目,創造了業內一個又一個奇蹟,獲得成果獎勵9項,獲得授權專利16項,省級工法7項,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新材料被廣泛應用於高速公路、國省道及橋梁工程。
26年,一心撲在公路事業
技術創新,帶來千萬利潤
近日,記者在辦公室見到了安平,中等身材,有著築路人標誌性黝黑的皮膚,比較精壯,說話有些慢。每天都在工地和試驗室,能坐在辦公室的時間屈指可數。他是一名老公路人,1993年畢業後來到單位,成為一名普通的試驗檢測員,這一幹就是26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公路事業。
試驗是一個枯燥無味的工作,只有耐得住寂寞,有充足的耐心才能將這個工作做好。安平,將這個工作做到了一種極致。雖然工作任務繁重,安平堅持擠時間學習專業知識,開展課題研究,這幾十年來雷打不動。
為了適應施工需要,迎接各項檢測工作的挑戰,安平努力學習各種最新的檢測技術和施工規範,把先進施工技術、優良施工材料及材料再生利用應用於應用於施工中,為單位提高施工水平、節約施工成本、提高工程實體質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積極為單位開發新技術而奔走著。加強與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交通學院、長安大學等高等院校及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的聯繫,搞好產學研合作和戰略合作,研發了海綿透水型路面、瀝青混合料廠拌熱再生高效利用與結構轉換技術、道路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裂縫損傷控制及精準識別關鍵技術等一系列項目,研究成果水平鑑定為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
工期緊,條件差,落下病根
參加項目四十餘個
安平記憶最深刻的是,2007年參建陝西鳳永高速公路,工程尚未開工,他就跟隨先遣人員提前一個月奔赴現場。當時,料源供應緊張,異地施工標準差異較大,試驗員人手短缺,給試驗工作增添了很大難度。安平幾乎泡在了試驗室和施工現場,從試驗設備安裝調試到常規試驗檢測,再到試驗段組織實施,每一項工作他都親力親為,每天只能睡上四五個小時,他卻沒有任何怨言,第二天仍出現在施工需要的地方。在任務艱巨、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安平一去就半年沒有回家。等到暑假,妻子帶著兒子來到三千裡外的西安彬縣看望時,四歲的兒子都快認不出這個已經瘦了17斤的爸爸。由於水土不服,再加上工作條件艱苦,安平全身上下起了一身瘡,一直等到工程結束才安心治病,從此落下了病根。
他在工作之餘精於創新,多項創新技術給單位帶來巨大效益。他帶領團隊創新的新一代耐久性瀝青路面結構及材料設計技術研究,本項技術可延長道路使用壽命、避免周期性重建、降低維修次數,充分提高道路材料的使用效率,符合公路建設環保、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利用該技術設計的路面結構在壽命周期內最經濟,與傳統設計的高速公路路面結構相比,全壽命周期費用(折成淨現值)節省達到30%。該技術可節省養護費、燃油消耗費、輪胎消耗費和保修材料消耗費約(均為折現值)9.1 萬元/年.公裡。
艱苦付出獲眾多榮譽
不斷鑽研,獲多項成果獎
真誠的付出獲得了豐碩的回報。由安平負責的濟樂高速公路工地試驗室被山東省交通運輸廳質量監督站作為「工地試驗室標準化建設」示範工程在全省在建項目大力推廣,安平同志作為標準化單位代表在「全省公路水運標準化建設」會議上做典型發言。安平所在的試驗室取得中國計量認證資質,出具的數據具有法律效力。安平同志本人被市人事局記三等功兩次,先後被市總工會授予「日照市金牌職工」、「日照市五一勞動獎章」,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勞模。
在市總工會的支持下,設立了安平勞模創新工作室,充分發揮勞模示範帶頭作用,以課題攻關、技術創新、技能提升等活動為載體,進行工法研究,服務施工一線,打造精品工程。2018年,日照市發改委批准組建「日照市建築材料循環利用工程試驗室」。團隊先後承擔了大量的省部級重點科研攻關和產品開發工作,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新材料被廣泛應用於高速公路、國省道及橋梁工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彭彥偉 通訊員 王偉 趙怡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