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人員首次在金星上發現37個近期一直處於活躍狀態的火山,或推翻長期以來關於金星是休眠行星的假設。
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和《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21日報導,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第一作者是瑞士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和行星科學家安娜·居爾切爾(Anna Gülcher)。
研究主要針對金星上的火山結構,這是指金星上被稱為「冕狀物」(coronae)的環形火山構造,「冕狀物」是由金星內部熔巖向上噴湧衝破地表,隨後冷卻留下的皇冠狀結構。研究人員觀察到的這些「冕狀物」平均直徑為300公裡,遠大於地球上的火山。
安娜·居爾切爾和同事首先利用歐洲航天局於2014年結束的「金星快車」任務(Venus Express mission)所獲得的數據,對金星上火山結構的形成過程進行了高解析度模擬。隨後,他們搜索了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宇航局「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Magellan spacecraft)拍攝的紅外圖像,研究這些圖像是否與模擬相符。通過模擬,研究人員可以確定當前活躍的火山所應具備的地質特徵。
結果顯示,在「麥哲倫號」拍攝的圖像中,至少有37個火山結構具有上述地質特徵,即處於活躍狀態。
居爾切爾表示,研究表明,即使在今天,金星內部的熱量仍然能夠到達地表,「顯然,金星在地質學上的狀態不是科學家長期所認為的死寂或休眠。」
研究還發現,大多數活躍的火山結果呈帶狀環繞分布在金星南半球上,研究人員稱之為「火環」(Ring of Fire)。居爾切爾希望未來關於金星的研究可以集中在該區域,以便人類更多地了解金星的地質情況。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學者薩米·米哈伊爾對此表示,儘管金星是迄今為止人類觀測到的最接近地球的行星,但金星上並沒有生命,研究金星是否具有火山活動將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地球上存在生命。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