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

2020-09-16 劍客星歌

生命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

水是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通過共同的化學鍵拉在一起,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無數顆粒的混合物,還有灰塵和水蒸氣。

那麼是什麼組成了生命呢?是什麼構成了我們的基本本質?是什麼在40億年前將我們分隔開來,並繼續將我們與其他一切事物分隔開來?

毫無疑問,古代很多人都關心這些偉大的問題,但公元前七世紀左右,希臘人把它變成了可行的職業道路,希臘的許多哲學家,像伊壁鳩魯、盧克瑞修和柏拉圖,都專注於生命從何而來,不可否認的結論是生命產生生命。

但最初的生命如何而來?

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得出結論,生物是由無生命的物質自發產生,只要物質中含有沼氣和重要的熱蠕蟲。他推測是由腐爛的肥料中自發產生的,比如昆蟲、鰻魚,從潮溼的軟泥、腐爛的海藻中誕生。

儘管這在我們現在看來很不尋常,在近兩千年的時間裡,亞里斯多德關於自然發生的觀點,主導了人們對生命起源的思考。

科學家們追隨他的腳步,總結出了更複雜的高級生命形式的理論,就像17世紀早期的荷蘭科學家,讓·巴普蒂斯特·范·赫爾蒙,他認為把一件髒襯衫,放在裝有小麥胚芽的箱子裡21天,就會自然地產生活老鼠。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生命的理論失去了人們的青睞,更科學、先進的技術,發現了動物在古老的、廢棄的土堆中出現的奇蹟,對於更小、更神秘的生物來說,細菌和奇怪的單細胞生物,阿米巴原蟲的自發產生難以被證實。

最後,在19世紀,法國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設計了一個實驗,從一個充滿無生命物質的瓶子裡,排除任何外界的影響,一個真空的瓶子保持無菌狀態,自然生成的概念被證明是錯誤的,物質本身並不能產生生命。畢竟,直到今天,沒有實驗室能夠從中提取生命。

自然生命仍然是一個虛構的生命,只有生命繼續產生生命,然而,我們今天知道,地球在40多億年前形成,沒有生命、沒有任何生物,能夠在地震和火山頻發的環境中倖存下來。但今天我們在地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從雨林到沙漠,從最高的山峰到最深的海洋深處。

所以很顯然在某種程度上,30億到40億年前,物質確實使生命成為歷史上自然產生的最後行為,成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剩下的問題是生命如何產生的?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肯定是最簡單的生命體,沒有老鼠能自發地在早期的地球生存,更不可能在地球上撒尿。為了破譯生命的起源,我們必須首先考慮,生命在其最基本的層面究竟是什麼,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共同努力。

在大多數教育系統中,人類學會了用他們的行為,來定義生物、動物、植物和真菌,它們採取措施保持自己生長和繁殖,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生物可能做這些事情,但不是唯一的。

根據這個定義,我們甚至可以把一些晶體、甚至計算機病毒歸類於生物,這不是地球上有機生命起源的標準的定義,相反,我們需要放大到微觀層面,來看看到生物是由什麼構成。

今天最簡單的生命形式細菌有兩種基本成分,一種自我複製的分子,比如DNA,它包含了製造另一種自身的指令,一種自我包含的新陳代謝,它提供了進行生命和複製的機制。

在這樣的定義下,我們捕捉地球上每一種生物的本質,一切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就像細菌細胞,它的核心是一個自我複製的分子,和一個自我維持的新陳代謝。

這個定義也給了病毒通往生命的道路上一個位置,即使它們不完全符合這個定義,這些微小的結構內部有一個自我複製的分子,就像所有其他生物一樣,但它們缺乏利用這個分子做任何事情的機制,所以,它們必須劫持其他生物,借用有機工廠,讓自己得以繁殖。

有些科學家會把它們歸為活物,有些則不會,有些甚至認為它們可能是生命起源之謎的一部分,介於生與死之間,所以自我複製分子和新陳代謝,或者是最初生命形式所需要的兩個發明,但它們不是簡單的發明。

我們的DNA是一個巨大複雜的宏觀分子,一條長長的雙鏈,由數百萬個更小更簡單的分子組成,它們自己用碳、氧、氫、氮原子等等,圍繞著這個巨大分子構建成現代代謝系統,對每個部分來說都是一個複雜的有機工廠,精確地調整到一個特定的功能,並依賴於其他一切來維持運轉。

當然,生命不可能從如此複雜的事物開始,它的起源必然要簡單得多,通過早期地球上存在的基本構件,或者是在年輕的海洋中首次形成的構件,所以為了找到真正的生命起源,我們必須回去研究這個年輕世界的化學成分。

在宇宙所有可能的元素中,94種自然地出現在我們的星球上,每一種元素的特徵,是它的行為和它對其他元素的親和力,以及建立或斷開連接所需要的能量。有些根本不反應,有些像矽一樣反應緩慢,需要大量的能量來重組分子,矽在地球上很豐富,但不適合改變活性生物的生命。

碳是一個更強的選擇,作為太陽系中最常見的第四種元素,它可以很容易地與其他碳原子形成牢固的鍵,以及與其他豐富的元素,氧、氫、氮強烈結合,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基於這種世界性的元素,與氧和氫結合在一起,現在被稱為有機分子

糖,註定要成為我們基因分子的主幹,和細胞工廠的燃料,它由宇宙化學製成,形成於銀河系的恆星形成區域,它們在早期的海洋核基礎上,自由漂浮到簡單的氮中,含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結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儲存的基礎,和自我複製的分子,這是生命指令手冊的分子語言。四種不同核鹼基的重複模式,編碼了在早期地球上生存、生長和繁殖的所有指令,它們可能是原始化學的自發產物。

最後,胺基酸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中普遍存在,它們是蛋白質的組成部分,幾乎所有的細胞機制都是由蛋白質構成。

為了證明這一點,在20世紀50年代,兩位美國科學家斯坦利·米勒和哈羅德·尤裡,設計了一個著名的實驗,試圖從他們認為的早期大氣的組成中,創造出這些胺基酸,他們從水、甲烷、氨和氫的混合物開始。讓電火花穿過這種混合物,在早期的地球上,同樣的情況可能是由一道閃電造成。

結果是產生了全新的化學物質,包括幾種胺基酸,構成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元素,他們證明了有機分子,實際上可以由無機物構成,所以這些基本元素以一種有機分子的形式,存在於地球早期的海洋中,但這本身並不是生命,分子必須以一種非常特殊的方式,聚集在一起形成自我複製分子和蛋白質機制,這是生命的關鍵,這也是今天的悖論。

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使用DNA作為自我複製分子,分子中核鹼基的模式編碼了所有生長、繁殖和製造蛋白質的指令。

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些,它需要蛋白質機器來讀取指令,解釋指令並製造新的成分,所以需要蛋白質來讀取和複製DNA。但是首先需要DNA指令來製造蛋白質,這是最初的雞和蛋的終極難題,先有什麼,蛋白質、或者DNA?

我們回到了起點,我們的主要問題循環繼續,生命產生生命。

然而,真正的答案可能既不是DNA,也不是所有的蛋白質,今天科學家認為另一種分子填補了這個缺口,它是為我們的存在提供動力的複雜機制的真正原型,是地球上生命的真正開始。

在混亂的地球海洋深處,可能是第一次,一個分子成功的複製了自己,這是一種自我複製的單鏈分子,類似於它可以複製的DNA,但比可以複製的DNA簡單,它自身也不能形成三種結構,非常類似於今天生物所適用的蛋白質機制。

科學家們相信,這可能是一種捕獲了所有的分子,這些分子完成了早期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所有功能,其結果就是科學家們所說的R N A世界,在那裡所有的生物,都是由這種單鏈核基模式組成。

在生物起源前的海洋中,糖和核基的隨機組合在一起,我們通過化學反應自發地結合在一起,有些會再次分裂,但有些會停留在原地,並繼續生成一個長鏈,一個接一個的核基,有時鏈會影響自己的結構,捲曲或摺疊。

這樣,一種生命起源前的自然選擇,選擇了結構穩定、有用的分子,穩定鏈可以作為複製的模板,來製造另一個和自己完全相同的鏈,聚集起來的鏈,作為一個基本的機器來幫助複製,沿著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不同的反分子出現,增殖和多樣化更穩定的鏈,更成功地複製自己,漂浮在原始海洋中,但這也不是生命。

僅RNA生態系統是化學上的偶然,而不是自我維持的有機體,原始海洋中的任何化學失衡,都可能會崩潰和毀滅,整個世界都是如此。

即使是原始地球上最小的水坑,對於脆弱的分子鏈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地方,新陳代謝化學反應所需要的化學物質,不可能再稀釋了,它們相互碰撞的機會微乎其微。有希望發生的反應,一直被漂浮在水中的其他化學物質所幹擾,所以新陳代謝要真正開始、反應,需要一個在與外界環境分離的環境中發生。

在化學物質集中的地方,諷刺的是,這些物質可以幫助控制內部的成分,所有的生物都依賴於這些獨立環境,這些環境中,有些只有一個,有些擁有數萬億分子鏈,就像早期細胞裡的分子,可能和今天看起來很不一樣。

現代細胞有無限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但最早的細胞要簡單得多,但它們很有可能是由類似的物質構成的,叫做脂肪酸。

這種物質在生物起源之前的化學反應中自發形成,但它們與周圍的水的相互作用,使它們成為特殊的脂肪酸分子有兩種結構,一種被水吸引,另一種被水排斥,那麼當脂肪酸發現自己浸沒在水裡的時候,它會怎麼做呢?

它不能把自己分開來滿足它兩極的天性,相反,它會自發地自我組織成球狀結構來尋求安慰,這些球狀結構保護著排斥水的部分,同時讓愛水的部分沐浴在溫暖的海水中。

脂肪酸可能不是早期地球上最豐富的分子,但它們自發的自我組織,讓它們變得很有希望,對於最早的原始細胞來說,較大的球體很容易包含複製的分子鏈,這是一個孤立和受保護的環境。

化學反應可以在這個新的、集中的內部環境中發生,受到自我組織的影響,它們內部的變化對本身產生了影響。

第一次試探性的代謝,產生了對化學穩定性的自然選擇,這意味著只有那些有利於自我保存,和永久持續的混合物才能留下來。

從聚集在年輕地球的揮發物表面,恆星誕生的原子和分子,形成的宏觀分子找到了繁殖的方法,並將它們的成功傳遞給新的一代,而生存唯一的目的是改進和成長,沿著這條路,就在這一次生命自發產生,物質產生了生命,允許生命在另外35億年裡產生生命,並持續下去。

當我們跟隨生命回到它最後的共同祖先時,我們就會發現,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這些進入生物體的試探性的第一步發生了。

但,最初的生命本身,可能是從外太空運輸過來的嗎?

相關焦點

  • 我從哪裡來?| 關於生命起源的熱力學推論
    不過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對生命究竟意味著什麼。」這篇文章拋開細胞和生物學細節,模擬了一個更簡單的化學物質系統,儘管如此,依然有異常結構可能在裡面自發形成,在England看來,這正是生命起源背後的推動力。但England補充說:「這並不意味著你一定能獲得特定結構。」系統的動態過於複雜且是非線性的,我們很難預測究竟會發生什麼。
  • 金星生命從地球來的,地球生命從太空來的,生命到底從哪裡的?
    自從科學家通過望遠鏡發現了金星大氣中的磷化氫,金星上存在生命的話題一度很熱門。我們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金星上有生命存在並不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在隕石上發現胺基酸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太空有孕育生命出現的重要條件。所以生命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如果說金星生命的起源有可能是地球,那麼地球的生命起源有沒有可能是金星呢?既然隕石能把地球的微生物帶到金星,是否也說明隕石可能把金星的生物帶到地球上呢?因此,探討這樣的一個問題基本上找不到什麼結果。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問: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答:1、生命的物質基礎由蛋白質和核酸,而細胞是構成生命最基本的單位。2、蛋白質:胺基酸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代謝、運動等功能。2、細胞生命出現之前是化學過程  細胞生命出現之後:生物學過程。  變異、遺傳、自然選擇(驅動)等因素驅動的生物進化。
  • 土衛二,我們來了!生命起源的可能就在那裡
    下一步是在土衛二的海洋物質中尋找生命的跡象,而土衛二將其海洋物質噴射到太空中,這使得尋找生命的跡象變得很容易。」具體來說,亨德裡克斯認為,我們應該派遣一枚微小的探測器對土衛二進行更加近距離的探索。在最近一輪中提出的兩項任務都集中在土衛二上,但他們沒有做出最後的選擇。土衛二和土衛六都被列為可能的目的地,原因就是「海洋世界」。
  • 生命的本質意義是什麼?
    中學生物課本上有生命的定義,但非常淺顯,帶有很大的局限性!要深入的了解探知生命的意義,那就必須從什麼是「生」,什麼是「命」談起!要知道「生」和「命」是不同維次世界中的兩個概念,其所寓指的意義也有所不同,雖然屬不同的範疇。但它們彼此有著密不可分的相依性和互緣性。
  • 36億年前生命誕生!發現一氧化二磷,是生命起源之謎的關鍵!
    研究首次顯示了含有磷的分子在哪裡形成,這種元素是如何在彗星中攜帶,以及特定的分子,如何在我們地球上開始生命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研究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維克多·裡維拉(Víctor Rivila)表示:生命大約在36億年前開始在地球上誕生,但我們仍然不知道是什麼過程使其成為可能。
  • 我們從哪裡來?
    今天的話題是:我們從哪裡來?人類從哪裡來?物種的起源是什麼?世界從哪裡來?這些是一個有史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為所有的人,在天性活潑的年紀,都會好奇自己的來處,宇宙和生命的源頭是哪裡,希望了解最初的最初。
  • 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的生命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說到生命的起源,大家對此應該都十分的好奇,因為總是想知道孫敏到底是來源於哪裡,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今天就讓美一起來看一看吧。說道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直是一個未揭開的迷題,就和地球起源一樣。因此總是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隨著時間推移科學家很難揭開其中的奧秘,只能根據現有的證據來進行推測它的起源說法。科學家認為,在地球誕生初期,隕石轟炸地球,給地球帶來的豐富的水資源。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薩特:存在先於本質,生命全無意義
    生命全無意義。首先我們要了解「存在」的意思是什麼? 存在可以分為: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薩特認為人的存在是一種特定的狀態,與其他事物是不同的。人的存在是「存在先於本質」而物的存在是「本質先於存在」。 存在的意思大致可以理解為客觀的存在。
  • 生命起源,我們可能來自原生湯,丹布朗《起源》
    這兩天在看丹布朗的小說《本源》,丹布朗的昨沒作品每每都會把宗教扯入其中,可能是為了銷量吧(我好像是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事情了,哈哈哈,逃!)達爾文的進化論闡述了我們從海洋中的生命最終進化為人類的歷程。相當於是解答了從1到100,然後從0到1還沒有答案,即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如何產生的。
  • 漫話生物|生命是什麼?
    他以天才物理學家的視角,從微觀粒子的物理規律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石破天驚的觀點和設想。一批優秀的物理學家被深深吸引,轉而投身生物學研究。開啟了分子生物學這一壯美瑰麗的樂章。1953年,沃森、克裡克提出:DNA是一種雙螺旋結構。薛丁格之後,人類對生命的研究,從神學、哲學,真正走進了科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人類在短短幾十年裡,對生命的認識發生了質的飛躍。
  • 《尋秘自然》01:生命起源(上),這個試驗,試圖再現生命創生的偉大時刻
    天空、陸地、海洋,生命無處不在。生命的誕生,恐怕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的一種戲法。自古以來,有無數的先賢大儒都問過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哪裡來?這也是著名的哲學三問中的一問。你可能會想,科學家們不是告訴我們說,人類都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嗎?這麼想當然沒錯,那我也可以繼續追問啊,古猿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 科普文獻丨淺談生命的起源,從米勒實驗說起
    生命從哪裡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不斷地探索地球上的生命起源,而相比而言,人從哪裡來?這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想過的問題,特別是「少不更事」的時候,長大後則理所當然丟給哲學家們去思索了,或者滿不在乎任神學家手握答案了。
  • 生命源於物理?MIT教授的生命起源新理論迎來有力證據
    而麻省理工副教授、生物物理學家Jeremy England卻從另一個更宏觀、更本質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他從事該方面研究已有好幾年。本次,他最新的理論模擬顯示:生命的誕生並非是什麼巧合,而是物理熱力學演變的結果 ,就像山坡上的石頭自然滾下一樣必然。
  • 生命起源在哪裡?Science 研究告訴你,在海底
    不同於「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複製先起源」假說則是認為前生物合成的有機化合物能夠通過非生物自發聚合形成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遺傳信息系統,並逐漸擁有了「新陳代謝」能力。關於這兩個地球生命起源假說的爭論一直不相上下。不過,近期一項研究發現為「新陳代謝先起源」假說增添了一筆新論據。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北京時間8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自太空時代開啟以來,宇宙生物學家就一直想知道地球附近的行星是否孕育著任何生命,特別是像細菌、古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一些科學家還猜測他們是否遺漏了什麼,病毒也成為了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的一個目標。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一些科學家還猜測他們是否遺漏了什麼,病毒也成為了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的一個目標。NASA的病毒焦點小組(Virus Focus Group)正試圖將病毒學上取得的進展整合到宇宙生物學中,以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
  • 尋找外星病毒能幫助我們了解生命起源嗎?
    一些科學家還猜測他們是否遺漏了什麼,病毒也成為了科學家尋找地外生命的一個目標。NASA的病毒焦點小組(Virus Focus Group)正試圖將病毒學上取得的進展整合到宇宙生物學中,以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和它們在宇宙中的分布。
  • 張江:從複雜科學視角,追問生命是什麼
    但在對生命本質的探索中,一些概念模糊不清,究竟什麼才是生命個體?個體與環境的邊界在哪裡?5月15日,由集智俱樂部、葦草智酷、信息社會50人論壇舉辦的《生命是什麼?——從聖塔菲研究所「個體資訊理論」談起》【雲上思想】研討會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分析。期間,北京師範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張江教授做了題為《生命自主體理論一瞥》的專題分享。以下是報告紀要。
  • 生命的起源——火星!
    然而重點是:我們是太陽系裡唯一的高級文明物種,但這並不意味著附近沒有微生物生命。事實上大家看到的這些行星和衛星,我們確信都可能孕育著生命,而且可能性還很高。如果我們能夠在那些月球和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那麼我們就能回答這樣的問題,比如在太陽系裡,我們是唯一生物嗎?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的鄰居中有我們的同類嗎?太陽系以外有沒有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