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相對論」第十期誠邀百餘位嘉賓聚焦「鏈改:為什麼?改什麼?」嘉賓們先後對鏈改的背景、定義、適用行業、難點等問題進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鋒和智慧碰撞,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思想盛宴。金色相對論,乾貨來對陣。
本期嘉賓有: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鏈改試驗發起人、區塊鏈經濟學家、區塊鏈通訊創始人 王學宗;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網際網路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陳雲峰;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 Andrew David Wei(蔚騰飛);
墨客區塊鏈和井通科技聯合創始人、MOAC Blockchain Tech CEO 陳小虎;
珠寶鏈創始人 張意承;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LITEX CEO 王碩斌。
要點提示:
鏈改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升級,更是通過改良生產關係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幣改注重Token的流通屬性,鏈改更關注應用的落地於實現。
幣改、鏈改、區塊鏈+,本質都要為實體經濟賦能。如果做不到,就是空中樓閣,終將被社會所拋棄。
鏈改門檻高,且涉及人性,現在還為時尚早。
鏈改過程難點諸多,監管問題引發熱議。
金色財經:什麼是鏈改?有人認為這是新瓶裝舊酒,也有人認為這是一場史詩級的偉大經濟變革,您怎麼看?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網際網路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陳雲峰:
拋塊磚,大家使勁拍:儘管最近幣改、鏈改成為圈內討論熱點話題,但是在沒有明確邊界和基礎的條件下,單純從概念上討論幣改或者鏈改這個話題,基本上屬於新瓶裝舊酒的做法。那麼基於什麼情況下幣改、鏈改有意義呢?首先,要為幣改和鏈改正名,就是要改成什麼樣的幣,以及如何將傳統行業和區塊鏈進行有價值結合;然後,確定幣改的合法有效,以及應用場景的必要性。基於以上原因,所以才要進行幣改、鏈改。
鏈改試驗發起人、區塊鏈經濟學家、區塊鏈通訊創始人 王學宗:
對傳統股份制企業進行區塊鏈經濟化改造,讓其上鏈經營,成為區塊鏈經濟組織,就是鏈改。鏈改為傳統公司制企業賦能,是一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個標準的區塊鏈經濟組織,是分布式自治組織,通過發行Token,凝聚共識,替代傳統股份制協作模式,提升了生產力,讓參與創造財富的各種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組織的長期利益的共治和共享權力,其協作效率會十倍於公司制組織。鏈改是否成功,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的標準來判斷。
第一、利益協調:原來的公司制度下的股東利益、員工利益、消費者利益,是否沒有被侵犯?是否可以通過利益協調,高效地由公司制變為區塊鏈組織?
第二、效率提升:經濟協作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是否可以大大提升?其Token既不是通貨膨脹的、又不是通貨緊縮的?
第三、範圍擴大:是否可以發育為同一Token下的經濟生態體系?
第四、技術安全:企業上鏈經營,其依賴的鏈是否是可以安全傳遞價值和信任的?其Token是否不被黑客攻破?
第五、法規並行:鏈改本身不能違背普世的法律價值觀,不能衝擊現行法律制度。可以兼顧傳統經濟法和區塊鏈法律實踐,可以通過跨國法律體系來無縫橋接,讓違約責任可以受到法律制裁。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我們要想一下鏈改是為了什麼,區塊鏈解決了什麼?在我看來,區塊鏈解決的是一個利益中心化的問題。我覺得,鏈改是很難的。區塊鏈要重塑流量經濟。區塊鏈經濟需要包括三個部門:價值投資者、價值創造者、價值消費者。價值投資者在Token價值為零的時候前期投資,獲得代幣。價值消費者在項目運營過程中,通過參與度貢獻度,獲得代幣。由於大量用戶的參與給項目帶來了價值,價值消費者將代幣的價值以法幣表現出來。
我對鏈改的看法可能與很多人不同。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我認為的鏈改:假如一個遊戲公司,他一開始的模式是通過廣告獲取大量免費玩家,然後通過免費玩家的活躍,刺激了其中一部分人民幣玩家的消費需求。人民幣玩家通過花錢購買裝備、會員等。這是他一開始的模式。那麼他如何鏈改?他的鏈改應該是:遊戲公司發行假如100萬個遊戲幣,將100萬個遊戲幣通過玩家的活躍,設計好完善的機制,發放給每個參與遊戲活躍的也就是價值創造的用戶。然後刺激其中部分人民幣玩家購買遊戲幣,用遊戲幣在遊戲中獲得裝備、等級。然後遊戲公司收取相應的管理費,這是一個鏈改的過程。
鏈改就是要把每一個價值創造者創造出來的價值,合理的分配給他。
鏈改是以犧牲公司權益為主的,就像奴隸制改革一樣。一個農場主,一開始是免費讓奴隸工作,改革的話,就必須要給奴隸發工資。這個改革,是很困難的。就像騰訊公司,他需要鏈改麼?需要!為什麼?因為騰訊的市值,是由千千萬萬的我們創造的,而不是馬化騰。但是馬化騰獲得了我們創造的價值。他要怎麼鏈改?他就應該發行騰訊幣,將騰訊幣發放到千千萬萬的騰訊用戶手裡,因為用戶才是騰訊的價值創造者。沒有了用戶,騰訊什麼都不是。最後,騰訊還要放棄法幣收費。
MATRIX CEO 陶鷗:
您這個觀念我不認同,馬化騰不認為自己需要鏈改。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是的,馬化騰絕對不會自己鏈改,為什麼? 因為鏈改了就是讓出自己90%的收入,這可能麼?你讓一個奴隸主主動配合,給奴隸發工資?這不可能,區塊鏈是一場經濟革命,是趨勢。無論騰訊願意不願意,最終不改就死,沒有第二個選擇。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您的思路太激進了,非黑即白。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我們不考慮過程,只考慮結果,什麼結果呢?就是假如現在有一個人,做出了跟微信一模一樣功能的產品,而且假如許許多多的用戶已經在用,這個人的微信叫做鏈信,他用的是區塊鏈的技術。他給每一個參與鏈信的價值創造的用戶,提供了代幣,那麼,用戶還會繼續用微信麼?就好像,如果加州是發工資的州,德州是不發工資的州,最終工人會去哪裡呢?工人一定最終跑到加州,這是不可抗拒的。無論現在承認還是不承認,結局就是,每個用戶以後不可能再免費的為別人打工。
再如,李彥宏只是創造了百度,但是百度的市值是誰創造的?是千千萬萬的用戶,但是用戶什麼也沒有得到,有人會說用戶得到了便利和其他想要的東西。但是奴隸也是一樣,因為奴隸獲得了吃飯、住宿。關鍵是,奴隸獲得的吃飯、住宿,與奴隸創造的價值,是平等的麼?很顯然是不平等的,微信也一樣。
MATRIX CEO 陶鷗:
上述很多說法,恕我不能贊同。就拿微信來說,等於是騰訊免費為用戶提供服務,所以它享受用戶產生的價值。這個邏輯一點問題也沒有。分布式的微信需要社群自己維護、自己出伺服器、自己升級產品。這樣產生的價值歸自己,這個邏輯也成立。您在用微信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奴隸嗎?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張非常:
現在最可悲的是,我們明明知道這是不公平的,但是沒有能力反抗。可是區塊鏈給了我們反抗的工具。假如現在有一個很厲害的人,做出了鏈信,你還會用微信麼?我相信用戶在瞬間就會走了。
MATRIX CEO 陶鷗:
會用。當初微信說要收費,有多少人反對?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吧。假如騰訊就我一個用戶,我一個用戶代表了所有用戶,我給馬化騰創造了5000億美金的市值。然後我跟馬化騰說,你給我4000億,不然我就走。你說馬化騰給不給,他一定給,因為他不給我就走。但是騰訊的用戶不是一個人,是千千萬萬的人,所以無法調和利益,有了區塊鏈,就可以調和這個問題。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我也不太贊同張老師的觀點,我是學西方古典主義經濟學背景的,任何市場行為的最終目的實際上就是購買產品和服務,即使企業主賺的錢,最終也要用來消費。福利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經濟從來只在乎效率,達到帕累託最優,不在乎公平。張老師說的只是分配公平問題,市場機制解決不了。
墨客區塊鏈和井通科技聯合創始人,MOAC Blockchain Tech CEO陳小虎:
我覺得張非常看法方向是對的,但是和實際情況可能會差很遠。鏈信裡面加了Token,每個人都分到了一部分,但是這個Token的價值在哪裡?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流通價值,一個是信息集成帶來的額外價值。但是我覺得,在實際情況中,這個Token可能會炒到遠遠高於真實的價值,最後還是變成韭菜收割機。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代幣絕對不可以發給價值的消費者,如果發給了他們,那就是傳銷。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您說的將價值消費者和創造者對立的做法我也不太贊同。在市場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和創造者。比如以太坊,礦工是價值創造者,但並不影響他花錢運行智能合約。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關於價值消費者和價值創造者在單一經濟模型裡面不可以重疊的論點,是我的經濟理論基礎。價值的消費者和創造者,在一個經濟體裡面,會在不同的經濟模式裡轉換。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沒法認同您的觀點,我們想要的是重塑生產關係,而不是徹底的變革。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 張非常:
我所指的去中心化,僅僅是去記帳權利的中心化,而不是去管理權力的中心化,這點非常關鍵。我的經濟構想也只是剛剛開始,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指正。
珠寶鏈創始人 張意承:
之前大家把區塊鏈的重點放在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不可篡改,但都沒有觸及到商業邏輯的核心。鏈改,是把思考的核心放在通證經濟如何真正落地,升級改造傳統的商業邏輯,甚至說如何通過通證經濟模型解決傳統中心化邏輯無法解決的痛點,如何在無需信任的基礎上設計出更高級的商業模型。
NULS CEO Lily Wang:
個人拙見,鏈改實際上是區塊鏈改革的縮寫詞。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鏈改也是如此,無論概念怎樣定義,最終一定要落地才能產生真正的價值。
珠寶鏈創始人 張意承:
我覺得應該首先從商業邏輯的角度出發,看「改是不是有意義」,再考慮從什麼角度應該「改」。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 蔚騰飛:
風口浪尖的都需要一桿旗幟,然後希望能夠普世傳播。我們了解新鮮事物,是需要建立在已有認知之上,所以我希望在也能在此基礎上來分析區塊鏈全景。通證是商業模式邏輯創新的一個工具,有了它,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玩法,但最終還是得遵守本質規律。實踐出真知!對這些理論名詞我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我認為我在做的運營就是新變革實踐,至於叫什麼,都事後再分析吧!不論怎麼說,幣改、鏈改、票改現在都是在概念和想法階段。不過,我認同這是一場變革,一場徹底的變革。
金色財經:幣改和鏈改有哪些區別?
NULS CEO Lily Wang:
真是區塊鏈速度,幣改剛熱潮掀起沒多久,鏈改又出來,實際上都是區塊鏈結合傳統經濟和實體的改革,只是這裡面又可以有很多的細分,比如傳統企業+區塊鏈技術的改造,傳統企業+區塊鏈經濟的改造,傳統企業+區塊鏈思維的改造,也有很多新興企業結合區塊鏈的改造,最徹底的就是包含了區塊鏈技術+區塊鏈經濟一起,最終形成的區塊鏈思維的改造。這個最終能夠帶來社會經濟結構和關係的變革,這應該是區塊鏈改造的終極。
LITEX CMO 李麗詩:
幣改就是發幣來建立激勵體系,鏈改就是什麼都要上鏈。
LITEX CEO 王碩斌:
幣改、鏈改、區塊鏈+,都是一個意思,沒區別。根本矛盾在於純粹去中心的原生區塊鏈生態,當前沒有結合產業的應用。現有商業形態主要以中心化為主,考慮原生去中心化的生態怎麼和現實中心化生態耦合,產生過渡性的商業形態。區塊鏈的本身含義和特性比較豐富,大家都在不同的側面希望結合現有商業,但是根本意思就是希望過渡性改革方案,而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革命方案,能夠先在現實商業得到應用。
鏈改試驗發起人、區塊鏈經濟學家、區塊鏈通訊創始人王學宗:
鏈改的定義比幣改要寬容一些,因為Token不一定只是幣那麼簡單,多數Token都不是幣。提鏈改比幣改,定義更清楚。此外,鏈改包含「幣改「。從經濟學上說,幣改是幣制改革,貨幣制度的改革。這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政策和經濟學名詞。幣改的權力是政府和立法機構的。我們不是來打擊「幣改」,我們是來一起推動這個區塊鏈經濟的發展。我們是建立統一戰線。不同的說法,是關注的角度不一樣。允許不同的說法存在,生態更豐富。「幣改」的提法是錯誤用詞,其有固定含義,名不正則言不順。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所謂鏈改,按字面意思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傳統企業,但是實際內涵我認為還隱含著幣改,即通證經濟模型的設計,幣改是鏈改的靈魂,關鍵在於設計出完美的激勵經濟機制。如果只有技術上的應用,那麼我相信這種類型的鏈改很難成功。鏈改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升級,更多地是其背後的生產關係改良,即應用通證經濟來改造傳統行業。不然,人工智慧不先進嗎?3D列印不先進嗎?憑什麼鏈改會引起這麼大的關注?就是因為通證的應用,通過生產關係的改良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按鏈改的第一種定義,供應鏈行業,如果僅僅只是應用區塊鏈技術而不涉及通證模型,實際上非常簡單,國內去年不是已經有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江西贛南橙橘做溯源的案例了嗎?但是我相信在場的各位肯定覺得這樣的變革並不足以引起整個市場的關注。所以,鏈改的靈魂還是在於幣改。一個成功的鏈改,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區塊鏈技術與該傳統行業是否真的契合;二是通證經濟的設計是否滿足行業的正常經營需要。
墨客區塊鏈和井通科技聯合創始人,MOAC Blockchain Tech CEO陳小虎:
幣改重Token,輕應用,幣改更加看重Token的作用,以及使得Token流通的各個方面。鏈改更加側重於應用區塊鏈的分布式特性,不僅僅是Token,還包括其他,比如去中心化的存儲、共識、跨鏈等。對於幣改來講,對幣的流通屬性比較側重。對於鏈改,更加關注應用的落地與實現。希望下圖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概念。
珠寶鏈創始人 張意承:
我覺得在商業落地應用的層面,不能脫離通證經濟,所以幣改還是鏈改,只是角度不同,互相不能脫離,或者說就是同步進行的兩個方面。
NULS技術顧問 趙睿:
鏈改和幣改都不過是詞的定義,最重要的是幫助傳統企業重新塑造通證模型,在模型的驅動下再決定是幣改還是鏈改,脫離了實際需求的改動,很難被接受和推行。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不管是幣改、鏈改,還是區塊鏈+,本質都是為實體經濟賦能。如果做不到這點,那就是空中樓閣、水中望月,資本市場玩過後,就遭到整個社會拋棄。
金色財經: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提出鏈改,鏈改的社會意義是什麼?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鏈改實際上已經在悄無聲息的進行了,只不過缺了這樣一個專有的名詞來指代而已。我們總是喜歡談論區塊鏈技術未來要怎樣顛覆傳統行業,如何重塑社會經濟格局,卻沒有停下腳步觀察周圍的變化。不過我相信目前的金融圈的傳統VC/PE應該有一絲市場寒意。在去年年末,我就注意到有媒體開始報導,當時找風投的項目逐漸減少了,而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創業團隊開始選擇發行代幣融資,而到了今年的春節的某個區塊鏈群活動,更是讓很多VC放棄休假,從千裡迢迢的峇里島回國,就為了第一時間了解市場信息,參與討論。
上面是普華永道的兩張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發行代幣融資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新趨勢。當然我們也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專門從事數字貨幣的金融機構開始成立,而在2017年以前,又有多少這樣的機構?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 蔚騰飛:
鏈改是必然的趨勢和規律,先知先覺的項目已經跟上了,鏈改、幣改的討論引發的是後知後覺的人。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我認為鏈改對社會意義遠大於經濟效益。當然經濟溢出也很重要。我在推進的兩個事:一個是將個人、企業現實實體映射到虛擬實體,用於構建新型誠信體系;另一個是溯源提升製造企業產品質量,促進位造業高質量發展。做區塊鏈行業有個通病,絕大多數企業提幣改、鏈改,天天拿通證經濟掛在嘴上,設計來設計去,鮮有真正從客戶需求,真實痛點出發。對方業務是什麼樣都不清楚,就敢提出一大堆邏輯來。客戶原有業務有哪些流程?上下遊如何?有哪些可以用技術解決,優化調整?痛點在哪裡,如何解決?能不能用區塊鏈改造,如何?。鏈改如何落地?如何實操?這些都是關鍵問題,每一個細分行業都不一樣,不是簡單上個鏈,發個幣就能解決的。
NULS CEO Lily Wang:
歷史上的變革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困難的。農業到工業,工業到網際網路,最初時的新事物使用和接受都是困難的,需要時間的發展和沉澱,並伴隨著陣痛。
MATRIX CEO 陶鷗:
鏈改想要成功,關鍵是要讓產品的核心用戶來參與認購Token,而不是投資者是投資者,用戶是用戶。需要用幣的用戶手裡沒有幣,手裡有幣的不是用戶,那很扯淡。現在的項目都是這樣,發展社群,其實都是在發展投資者,壓根不是在發展用戶,這怎麼能成功。
NULS CEO Lily Wang:
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一定要有Token,也不是所有的內容都一定要上鏈。如何讓結合區塊鏈的特性,解決每一個行業和細分領域的痛點,才是真正的區塊鏈改革。
金色財經記者 羅鴻達:
鏈改應談及經濟參與者參與模式的根本改變。單從融資角度來講,就沒太大意義。區塊鏈是一個很創新的玩法了,所以既然要以他為主題,就應該讓區塊鏈的思維來主導。舉個例子:比如說米其林廚師做一個分子草莓,經過複雜的工序把草莓弄成分子後,再拼成草莓的樣子。如果你還是將新分子草莓給一個人吃,那麼最多是這個人吸收營養的效果更好一些,其他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同樣的,如果你把鏈改當成一個分子事物處理工具,只是為了一個人多吸收一些,那麼它的意義不是變革性的。如果說你要把這個草莓打散了,然後分給每個人吃,那麼這就是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事了。這也是為什麼談到鏈改,涉及公司利益的事並不是重點,也許應該更多的談一談DAC之類的。當然,分子草莓我也是聽說,並沒有親見。
金色財經:什麼樣的行業與企業適合鏈改?有人認為,傳統企業的通證化改造難度比網際網路化改造的難度至少要高十倍,您是否認同,為什麼?
LITEX CMO 李麗詩:
我覺得這裡面有個基本問題,就是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特性,是否適合於所有的場景?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網際網路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陳雲峰:
如果要實實在在地改的話估計不止是十倍。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蔚騰飛:
我認為通證化改造非常難,這是一個跨學科的改造,資本邏輯、技術邏輯、商業邏輯、運營邏輯、營銷邏輯都要基於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來重新設計。合作夥伴、核心資源、關鍵業務、客戶關係、通路渠道,都需要用Token連結,形成閉環。對於一個項目的核心團隊來說,這樣跨學科顛覆傳統思維的事情是對創始團隊的學習能力和策劃能力的巨大考驗!
NULS技術顧問 趙睿:
我們還是要首先解決商業問題,改革之後的好處是不是大於之前?再來看符合哪個技術去解決問題,有些可能發個幣就可以,有些就需要將通證融入到血液中。
LITEX CEO王碩斌 :
數位化的行業比較容易區塊鏈化,包括金融,遊戲等。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我認為網際網路行業的企業最適合鏈改,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一種分布式網絡,而不擁有任何物理實體,因此具有網際網路基因。從技術角度看網際網路企業程式設計師的技術能力就比其他行業更強一些;另一方面,鏈改必然涉及到社區的運營,因此社交類、媒體類、娛樂類的網際網路企業就更有優勢一些。所以大家會看到國內比較有名的項目,年初的百度、小米、360推出的區塊鏈寵物貓,到近幾個月網易的網易星球、百度的度宇宙,包括這周蘇寧的星際家園,都是純一色網際網路企業的產品。
MATRIX CEO 陶鷗:
大部分網際網路行業不適合鏈改, 現在區塊鏈解決不了高並發的問題, 而網際網路的核心是流量,沒有高並發支持高流量,鏈改就是形同虛設。共享經濟類的產品,非常適合鏈改,比如Airbnb。
墨客區塊鏈和井通科技聯合創始人,MOAC Blockchain Tech CEO陳小虎:
適合鏈改我認為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是有大量的去中心化的用戶;第二,應用的流程可以用弱監管的方式實現;第三Token可以在其中發揮作用,利用Token的經濟動力學來驅動。鏈改必須將消費者變成整個系統的收益者,這個是區塊鏈的精華。但是Token的流通性,是個猛獸,可以帶來巨大的推動性,也有巨大的破壞性。所需要的是怎麼樣把這個Token限制在可控的範圍。所以,一個企業內部的應用就不適合,一個準入門檻很高的應用不適合,最後,沒有Token,雖然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其他性能,但是少了核心。
珠寶鏈創始人張意承:
Token給到價值創造者,符合區塊鏈共識的基礎邏輯,比如一個項目鏈上信息是核心價值,Token就應該給到信息提供者,而所獎勵的Token應來源於挖礦或者信息的使用者。傳統商業模式中,用戶的信息會給項目公司貢獻價值(比如體現在股價上),同時項目公司還在交易過程中收取中介費,對於平臺使用者來說是兩頭利益都沒得到,這也是我認為以區塊鏈思維創立的項目,有機會建立新的商業邏輯的機會(也就是鏈改的機會與價值)。
金色財經:面對「鏈改」,圈內人士褒貶不一。那麼,鏈改的門檻是什麼?如任意企業都可以幣改,市場是否會魚目混雜,加劇亂象之勢呢?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我認為鏈改的門檻在於設計出契合行業的通證經濟模型,根據高德納公司的預測,區塊鏈技術還需要3-5年時間才能成熟,目前很多區塊鏈在技術上都大同小異,都是修修改改,真令人振奮的技術進展目前還沒有出現,因此在當前條件下主要看區塊鏈的經濟模型設計。
洛杉磯區塊鏈經濟協會會長張非常:
我們不可以對區塊鏈進行過度的解讀,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帳本,之所以用區塊鏈的帳本,而不是中心化的帳本,一定是解決許許多多人在一起的事情。所以進行鏈改,首先我們定位於流量經濟才是最合適的。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鏈改,現階段還覺得太早,金錢永遠都是把雙刃劍,不靠譜的是我們自己的人性。在沒辦法控制前,小範圍探索是可以嘗試的,大規模實踐,只會讓行業更加混亂。就像現在幣圈跑路潮,亂象才剛剛開始。
啟賦資本投資總監 蘭洪明:
不論鏈改還是幣改,門檻都是非常高的:首先,建立高質量社群非常難,因為都需要打造一個真正的用戶社群,而不是炒幣的社群,這個社群是要有真實的高頻剛需的Token用戶,這個本來就是很難的事情。就像我們建個微信群,建群很容易,但要讓群內人員活躍在裡面,就要做到這個群有價值的內容吸引住社群成員的參與。其次,經濟體盈利能力,其實發幣很容易,但做到經濟體盈利是非常難的,如果經濟體不能盈利,你發出來的幣就很難有價值。就如同股市一樣,如果公司不盈利或長期都看不到盈利預期,你的股價就很難上去。我認為是現在網際網路做得不錯,有高頻剛需的用戶基礎,同時有一定盈利能力,業務類型比較合適通證改造的企業,這類企業鏈改可能比較容易成功。
金色財經:鏈改在法律監管、利益再分配、通證經濟模型設計、適用場景等方面會遇到哪些難點呢?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最大的監管難題在於通證的性質是什麼?債權?所有權?還是收益權?目前沒有統一的答案,因此最大的問題來自於監管的一刀切,相信去年9月大家已經經歷過這樣的事。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網際網路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陳雲峰:
在法律監管層面上,很多國家「幣」尚且沒有合法地位,更談不上幣改了,這就是前面說的法律基礎保障。目前都是支付工具,流通憑證。不具有任何股權、債權、收益權屬性,否則很容易引起證券調查。
鏈改試驗發起人、區塊鏈經濟學家、區塊鏈通訊創始人 王學宗:
鏈改有十大難題。一是公司的資產如何轉化為區塊鏈公社的資產?二是如果保證公司利益各方的利益平穩轉化為區塊鏈公社的利益?三是在現有的法規體系內,區塊鏈公社對外的經濟行為,如何能夠讓與之貿易的人放心?四是融資行為如何才能避免非法集資?五是公開權益交易如何才能滿足證券監管的要求?六是如何利用跨國法律和資產交易市場的不同架構,把區塊鏈公社的行為完全處在法律監管範圍之內,而非法外之地?七是數字資產最大的問題是法律保護不完善,如何解決?八是區塊鏈公社與公司並行存在和彼此結合的條件下來實現一個生態經濟的發育和成長,是否可以?九是什麼樣的公司適合鏈改?什麼樣的公司根本就不能鏈改?十是鏈改行為發生時候,Token與股份之間的轉化規則是什麼?股權換Token,不同類型股東如何換?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 蔚騰飛:
區塊鏈引發的是一場經濟制度的革命,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經濟改造,資本邏輯、技術邏輯、商業邏輯、運營邏輯、營銷邏輯都要基於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來重新設計,合作夥伴、核心資源、關鍵業務、客戶關係、通路渠道,都需要用Token連結,形成閉環。
對於一個項目的核心團隊來說,這樣跨學科顛覆傳統思維的事情是對創始團隊的學習能力和策劃能力的巨大考驗!鏈改、幣改只是提出者側重點不同,純鏈改思考的方向是資料庫的改造,純幣改思考的方向是資本運作的改造,單純走哪一個方向都是一種極端,基於融資、運營、上市全局來考慮融合設計是關鍵。回看網際網路的革命是信息化的革命,讓信息傳遞速率提升、成本降低並且可以互動,區塊鏈的革命是資產數位化的革命,通過密碼學將資產價值數位化流通起來。那麼,在傳統的業務之上,給客戶的核心價值需要用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來賦能,構建整個圍繞核心價值來重新設計的商業邏輯閉環,其中包括用戶生態、企商生態、消費生態、金融生態的通證閉環設計,讓通證在四個生態中循環起來。這樣的設計將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我相信隨著更多企業的改革嘗試,終將會進入一個新的商業形態構建出新型的經濟社會。
區塊鏈是技術工具,通證設計是邏輯,用工具和邏輯對自己業務上的輔助、改造、創新、發展才是比較穩的邏輯。
珠寶鏈創始人 張意承:
和線下打通絕對是大趨勢,傳統領域的優勢在於對商業了解深刻,了解行業痛點,應用區塊鏈技術解決行業問題,而不是為了鏈而鏈意想痛點,創造偽需求。
啟賦資本投資總監 蘭洪明:
法律永遠落後於經濟。法律需要很長時間,都是大家先幹,幹出一個模型再慢慢有法律。關於Token的法律監管,這裡有張圖可以給大家參考一下。
LITEX CMO 李麗詩:
關於監管對於行業的影響, 我有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大家分享下。我認為從未來看,區塊鏈項目分為三類:一類是區塊鏈原生體系的, 就比如說比特幣、 以太坊、 純粹就是鏈上的體系;一類是線下基因的, 就比如說我們今天在討論的幣改;另一類是天上地下的都有,既有鏈上的技術基因,又有比較強的落地資源和產業背景,是兩個世界的連接者。
其實純粹鏈上的體系是不會太受什麼影響的,比如比特幣之前因為監管的一些原因,可能短期內會大跌,但是人們想明白它的本質,其實並不影響它的價值,所以還是會回來。當然現在因為跨鏈的不成熟,導致我們對於數字貨幣主要用中心化的方式,比如交易所來實現它的價值。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數字貨幣應該是脫離交易所也有它的價值。
第二類線下基因的項目,其實他們技術上不一定是區塊鏈的,但是用Token來建立自己的經濟模型,這塊現在是試驗階段,所以來說受監管的影響是最大的。但是長遠來看,區塊鏈的原生體系還是要和線下的一些東西來打通,所以連接者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花很大精力做產業落地的原因。新興事物一定都是先做事,才有相應的法律規範出來,要滯後一些。
所以我認為長期來看,監管不會是問題。目前來說,因為區塊鏈動了傳統世界的奶酪,所以我們需要團結舊秩序,這也是我認為我們落地應該把新興經濟體作為試驗田的原因。包括像我們上期討論的ETF的事情,這也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整個行業的技術和應用發展到位了,傳統金融機構一定會找到入金的渠道,支撐區塊鏈成為一個網際網路同等級別的產業。
總結一下,就是第一類技術型區塊鏈原生體系的項目做好技術推動行業發展,監管殺不死它。包括之後還會有跨鏈技術支持智能合約的交互,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價值交換體系。第二類線下的項目,應該把關注點放在新興經濟體,包括像幣安、cz這種比較有遠見的機構也開始積極尋求這樣的布局。第三類是區塊鏈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兩條腿走路,成為兩個世界的連接者,進可攻退可守。
金色財經:目前的區塊鏈項目,信息幾乎不透明,募集的資金如何使用也不知道。鏈改如何讓大家信任?鏈改怎麼操作才會合法?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很簡單,信息披露,獨立審計。我認為目前USDT讓第三方進行審計就是一個很好的開頭。
李麗詩 LITXE CMO:
我覺得之前笑來老師有句話很有意思,他說區塊鏈會讓人人都成為證監會。那麼如何去使用工具來對項目方對監督,項目方包括行業如何建立自律,政府如何建立有效的容錯監管,我覺得可以先從第一步做起。那就是科普大家如何利用工具來對項目方的資金使用進行監督。真正做事的區塊鏈項目方,因為周期更短,在更短時間內完成了項目從融資到上市的過程,壓力和挑戰更大的。包括我覺得現在整個市場,對於區塊鏈項目的判斷力不夠,人群的滲透率也不夠,這都是早期很可能存在的問題。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笑來老師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
CEC中國區運營者、原中視亮中體育活動賽事策劃總監 蔚騰飛:
第三方審計,第三方評估,是一個階段,後面自治就好。
李麗詩 LITXE CMO:
用第三方來審計是不太現實的,等於違背了區塊鏈精神。相當於用中心化的方式來做區塊鏈的事情,利益驅動下,第三方很難保持公正。比特幣就是最好的證明。現在連中本聰是誰、 死沒死? 都不知道,但是比特幣依然活得好好的。
我記得當時講區塊鏈存在的歷史淵源的時候講的一個案例就是安然的醜聞。所以相當於回答了剛才這個問題了。就連V神都說不要突出他的領袖地位,只是大家公認他是靈魂人物而已。只要叫大家知道怎麼去看鏈上信息, 監督項目方就可以了,這樣可以倒逼項目方自律。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現階段,項目私募基金交由國家背書的第三方獨立機構,開展監管審計比較好。未來,可以轉交至社區來完成自治自律監管。我支持現階段採用第三方審計,比較合適。不要盲目的崇拜中本聰,V神。國內也可以有自己的創新,國人自己的區塊鏈架構、系統、模式。雖當前比特幣很成功,不代表未來可以長久,最終說不定就淪落為收藏品了。
LITXE CMO 李麗詩:
我表達的意思恰恰是不崇拜中本聰、V神。比特幣是貨幣屬性的數字貨幣,是不可能成為收藏品的。
天風證券區塊鏈研究中心研究員 李煉炫:
第三方審計並不屬於中心化方式,所以每次提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我就覺得國內翻譯不準確,我一般都翻譯Wie分布式。關鍵在於區塊鏈一直宣稱的去中心化僅僅只是技術上去中心化,現在很多項目運營我觀察到的都是中心化,所以必須引入第三方獨立審計,才能保證投資者安全。社區成員可參考審計結果決策社區的未來。
工信部5所主任 相裡朋:
去中心,一直覺得不合適,去中介更合適。我很納悶,為什麼天下的所有區塊鏈方案統統要求「去中心化」?中心化的帳本效率本來應該很高,但是任何中心化的帳本都不可避免人為篡改數據的可能性,所以引入了組織、流程和制度來防止帳本數據被串改,由此也降低了交易和清算效率。比如我們去銀行、工商局、房管所、車管所排隊取號等待交易過戶。而區塊鏈提供了一種去中心化帳本記錄價值(資產)的方式,由帳本機器(軟體)之間的算法和共識完成帳本的修改和同步,完全避免了人類的幹預,具有更高的交易效率和可信度。如果告訴你,中國人正在發明「可以避免人為篡改」的「中心引領的分布資料庫」,你願意聽聽嗎?今天是討論鏈改幣改,後續再交流。當然,在中心化的新區塊鏈中,「塊」與「鏈」正在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