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近140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出席。
除了眾多科學家以外,大會還特別邀請了全國55位科學少年參加。
其中就有一名來自杭州中學高二的學生李依庭憑科研成果和出眾的表現,獲得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
究竟是怎麼樣的科研成果贏得了一眾大佬的青睞?
1、
17歲的李依庭,在這場科學家大會上展示的科研成果是:「中華絨螯蟹精巢連接蛋白innexin的分子克隆與分析」。
用她自己通俗的講解:
「這是一個生殖生物學方向的課題,研究無脊椎動物精子發生的安全性,精子如何能正常成熟。中華絨螯蟹就是大家吃的大閘蟹,我研究的是大閘蟹精巢中重要的連接蛋白innexin,它可以選育產膏量多的蟹,讓人吃到更美味的大閘蟹。
在大會期間,李依庭不僅展示了自己的科研成果,還與論壇副主席萊維特(諾貝爾獲得者)全程英文交流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萊維特先生的讚揚。
期間,萊維特饒有興趣地跟李依庭談論了該課題,並且指導李依庭:
他建議我可以從innexin蛋白的組織特性和病理藥理等方面做進一步研究,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們不能僅僅是建造基礎科學這一空中樓閣,應該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用科學中去。
與會現場李依庭展現出強大的自信,記者還採訪了其父母。李依庭的媽媽表示,她與愛人平時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李依庭就在學校寄宿。我連她平常在上什麼課都不知道。
從媽媽的採訪中,可以得知,李依庭之所以取得現在的成績與家庭、學校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2、
李依庭就讀於杭州綠城育華學校,由於父母平時忙,便讓女兒寄宿在學校。談到這一段,李依庭的媽媽特別感謝了當時的老師。
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看原版紅樓夢,不懂得地方就做批註,小學階段看了很多像《悲慘世界》、《百年孤獨》這樣的世界名著,這對她的文學積累有非常大的幫助。
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對於一個孩子是必要的。孩子每完成一本書的閱讀,需要耗費他的精力與時間,過程中反覆不斷地思考、推敲,形成自己獨自的思考和判斷能力。
李依庭不光在生物科學上有所研究,在剛剛結束的第十四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徵文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少年文學之星」稱號,高中組僅三人入選。
這並不是她的第一次獲文學獎,從小學開始,她先後四次獲得「少年文學之星」稱號。當記者向她討教時,她卻說:
平時學業比較忙,沒有動力去創作一篇比較長的小說,徵文比賽會限定一個範圍,帶著這些『束縛』再去施展我的想法,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成長的契機。
這就是一個17歲高中學生的思維。
當你讀的書足夠多,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選項越多。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生物學,也可以選擇另一種愛好文學。
她可以研究大閘蟹,同樣也可以描繪大閘蟹的愛情。
3、
李依庭在學校的引導、教育下,很好地展現了自我,而家長則是她永遠的避風港。
通過採訪,我們發現李依庭的媽媽並不太在意她取得的成績,更多的是關注女兒的情緒問題。
李依庭媽媽笑著說,因為相處的時間少,她連培訓班也沒報過,每個周末都帶女兒在外面玩,「周邊能去的地方都去跑過了,可以說,她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童年。
李依庭性格方面偏要強,剛升入初中的時候,周圍都是些尖子生,學習壓力會很大,媽媽看到這一點,就時常告訴她,要放鬆,要允許自己犯錯。
記得她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跟我說過,要成為袁隆平先生那樣的人,夠造福人類。她有這樣的理想,我就支持她......我們的相處就像朋友一樣,我想我就是她最信任的人。
母女間的相處方式,更像是一種朋友間的相處方式,每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時間會跟媽媽溝通、交流。
4、
現在社會出現了一種很可怕的聲音,叫做「讀書無用論」。
短視頻上有,直播上有,甚至連身邊的人也時常發出這樣的聲音。
但實際呢?
《國際金融報》對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過調查,其中年薪百萬級的董事長84%有高學歷,一半以上畢業於985高校,尖端領域比例更高。
《未來簡史》上有這麼一段話:
由於我們無法預知2030年或2040年的就業形勢,現在也就不知道該如何教育下一代。等到孩子長到40歲,他們在學校學的一切知識可能都已經過時。傳統上,人生主要分為兩大時期:學習期,再加上之後的工作期。但這種傳統模式很快就會徹底過時,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條路:一輩子不斷學習,不斷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過,許多人,甚至是大多數人,大概都是做不到這點的。
恰如李依庭的父母一般,很多家長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親自輔導、教育孩子,但我們應該學習她父母這種教育方式,與學校的老師一起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關注孩子內心世界。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且更寬闊的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