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日前在上海舉行,榮獲「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稱號的「00後」們引發關注。其中,一位高中女生還因研究大閘蟹登上熱搜,她就是杭州二中的李依庭。
「優秀小科學家」是如何養成的?李依庭表示,是袁隆平點燃了她的科學夢。未來,她希望考上北大、浙大這些國內一流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為生命科學事業做出貢獻。
李依庭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受訪者供圖
大閘蟹研究可用於水產養殖
新京報:你是如何獲得參加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機會的?
李依庭:我是英才計劃2020屆生物學科學員,我的導師是浙江大學精子實驗室教授楊萬喜。在這次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科學T大會上,全國遴選的55位科學少年參加了大會。可能由於我在英才計劃學習期間表現比較好,研究的課題比較新穎,所以受邀來到大會。
新京報:你研究的課題和大閘蟹相關,請簡單介紹一下研究內容和未來應用。
李依庭:在導師的幫助下,我做的課題是《中華絨螯蟹精巢連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與分析》,研究無脊椎動物精子發生的安全性。
大家都喜歡吃公蟹的蟹膏,就是大閘蟹的雄性生殖系統,比如精巢、睪丸和附睪等。我研究的是大閘蟹精巢中的innexin蛋白,這對大閘蟹精子發生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結果未來可考慮應用於實際的水產養殖,選擇優良的、產膏量多的品種。
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精巢連接蛋白,兩者在進化上具有同源性,因此研究innexin蛋白,對於當下社會壓力過大引起的人類生殖方面的問題或許有參考意義。
新京報:你是如何想到研究這個內容的?具體如何開展研究?
李依庭:我之前就對生物很感興趣,初三畢業的夏天就開始參加生物競賽班,用一年多的時間接觸了高中和大學生物的課程內容。參加英才計劃後,我著重在分析解決問題方面進行提升。
今年疫情期間,我在家閱讀教授給我的外國教材,並觀看浙江大學的網絡課程。暑假時,我又參加了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夏令營的活動,聽了施一公等教授的講座。
這次研究,是我通過網上搜索文獻,發現之前沒人研究過中華絨螯蟹的innexin蛋白,所以最終選擇了這個課題。
根據英才計劃的學習安排,我有機會進入浙江大學實驗室,特別是暑假時間比較充裕,我經常整天埋頭在實驗室裡。開學之後,我也保證每周末至少有一天在實驗室研究。每周五晚上,我還會去實驗室聽師兄師姐的文獻分享會,不懂的問題就及時向他們請教。
新京報:如何平衡高中學業和做實驗的時間?
李依庭:我的方法是上課認真聽講,不要分心,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做好作業,周末的時候就可以抽出更多時間去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
和科學青年交流多學科交叉
新京報:你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參加了哪些活動?有何感受?
李依庭:我參加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T大會,見到了一些諾貝爾獎得主和科學家。在小科學家論壇上,我有幸和兩院院士分享了我的研究課題。在科學嘉年華活動我們的展臺上,我還用英文向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副主席、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先生介紹了我的課題。萊維特先生肯定了我的研究,還指導我之後的研究可以從innexin蛋白的組織特性和病理毒理方面展開。
這些科學家都是我非常崇敬的人,我也希望從他們的身上學到迎難而上的精神。
新京報:你參加此次論壇有何收穫?
李依庭:我研究的是生物領域,對其他學科並不是特別了解,通過和志同道合的夥伴交流探討,我也能體會到其他學科的樂趣和魅力。我們討論得非常多的就是交叉學科。現在一些基礎學科,可能已經研究得非常透徹,想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跟別的學科進行交叉,才能獲得更大的突破,對人類有更大的應用價值。
我覺得要精研於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也要掌握一些其他領域的知識,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遠。
新京報:你和其他參加論壇的科學青年是如何交流的?
李依庭:小科學家論壇有個「桌布討論」環節,小科學家每組都有議題,有一名院士參與討論。我們組的議題就是近些年來諾貝爾獎的獲獎成果中,很多都是交叉學科的產物,這對我們以後科研有怎樣的借鑑意義,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徐政和參加了我們的討論。經過40分鐘的討論,我們將自己的想法記錄在桌布上,最終畫了一幅海報,來匯報分享我們的討論結果。
「袁隆平點燃我的科學夢」
新京報:最早對科學感興趣源於什麼?
李依庭:小時候家人跟我講袁隆平的故事,我了解到他研究雜交水稻,為解決世界飢餓問題做出了貢獻。我一直非常崇拜他,希望以後能成為像他一樣的人。可以說是袁隆平爺爺點燃了我的科學夢。
新京報:你今年也獲得過「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獎,當時你寫了什麼文章?平時如何練習寫作?
李依庭:海選的文章我寫的是關於抗疫醫務工作者的話劇。決賽時寫的是古希臘神話跟現實交織的一篇小說,題目叫《減法》。我個人認為,寫作要注重平時閱讀積累,我從小就非常喜歡看書,通常選擇經典和古典文學來閱讀,而不是看網絡小說。
新京報:大家說你文理不偏科,你有什麼學習方法可以分享嗎?
李依庭:我覺得學文科要注重長時間的積累,並不是一蹴而就。我之前有個習慣,在學校食堂吃飯排隊的時候,會拿一本小書看,逐漸培養自己的文科素養。理科更重要在於問題的解決,需要用整塊的時間去訓練和鑽研問題。
新京報:未來在學業上你有什麼樣的規劃?
李依庭:我非常想考進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這些一流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我想學生物,希望讀到博士。未來想做大學教授,可以一邊搞科研,一邊傳播知識。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